富人思維是rich還是wealthy?區別窮富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今天讓我們先把「金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為了賺錢犧牲生活品質是否值得」,「那個男生對我很好但就是買不起房我應該和他分手嗎」這些問題先放到一邊,單純而虔誠地跪倒在鮮紅的毛爺爺腳下來探討:如何才能有錢,那些有錢人身上是否真的具備一些獨特的思維和品質,最終取得了令普通人望塵莫及的財富積累,我們和他們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如果你期待的答案是:
1.專註勤奮毅力積累一萬個小時,出門左轉俞敏洪老師演講錄。
2.馬化騰其實是富二代,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出門右轉朋友圈「揭秘白手起家的富豪神秘背景」。
3.商業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隨機性造就的,查看歷史消息「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你可能之前沒看懂。
如果上面這些答案都不能讓你滿意,我們繼續。
你的高中老師不會告訴你,即使你再努力學習也照樣買不起房
我現在身邊過的最不開心的朋友,是上學的時候成績最優秀的,現在又生活在國內的那一批。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大多成績優異,考試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驕子,同學們心中的偶像。雖然今天他們依然領著高於同齡人的薪水,卻發現工作三年攢下來的錢依然不夠在北京買一個廁所。所以覺得世界對他們很不公平。
在漫長的求學經歷和成長過程中,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事業成功(其實就是賺很多錢)的認識高度的統一:努力學習,先考上一個好高中,再考上一個好大學,選擇一個好專業,找到一份高工資的工作,拚命工作成為高級管理人員,從此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可直到畢業了進入社會才發現,自己被灌輸了近20年的美好人生藍圖,和現實相距甚遠。為什麼會這樣呢?
嚴肅的說,這是因為以中國目前畸形的經濟結構和大多企業的利潤構成,資產的泡沫程度要遠遠高於企業能為高素質技術人才支付的報酬。粗暴的講,傳統教育傳遞給學生的賺錢思路只是一場騙局,即把那幾張卷子上的題做對越多的將來就越有錢,可是,這和現實世界中財富的分配方式幾乎毫無關係啊,至少,和中國目前的國情完全不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什麼叫做企業的利潤構成決定員工的收入,就比如說經營一家蛋糕店吧,美國公司的經營思路是找到最優秀的蛋糕師,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銷售,憑藉優秀的產品獲得高溢價和高市場份額,來獲取毛利進而付給優秀的蛋糕師高額的薪水;
而中國的蛋糕店的老闆們發現,自己的蛋糕怎麼做也不可能比美國的蛋糕好吃,何況中國大眾消費者對於蛋糕的消費能力也不強,真正賺錢的方式是提供品質一般但勉強合格的產品,通過一些獨佔的銷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訂單的形式賣給這些對蛋糕品質要求沒有那麼高的大客戶,所以蛋糕師的水平並不太重要,能給公司簽下訂單的員工才是公司最有價值的人才。可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教育給我們灌輸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將來也就越有錢。
這裡的美國和中國不是絕對的,可以換成北上廣和二三線城市,也可以換成互聯網企業和鍊鋼廠,但你的工資是由你所在的企業的利潤豐厚程度和你對利潤的貢獻程度所決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準。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天經地義的常識,我卻發現身邊有無數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畢業生,恨不能拿著一紙文憑向政府要錢,逢人便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人生的痛苦主要源自錯誤的期待,認清事物的運轉規律不會讓你立即獲得財富,但至少可以讓你迅速放棄愚蠢的幻想。
你渴望成為的那種有錢人不是靠技能獲取一份高工資的人
嚴格來說,即使在中國,憑藉高超的技術領取高薪,最終取得財務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難度極大,而且異常辛苦。沒有過人的先天的條件和頂級的後天培養,大多數人所能習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讓老闆心甘情願為你付一份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對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收入獲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術骨幹的收入是很難超過掌握客戶的銷售總監和組建團隊和客戶對接的項目主管的。
美國的一個著名的喜劇明星Chris Rock在一場脫口秀中講過一個段子:黑人在美國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奧尼爾年薪兩千萬美金,那隻能叫rich;在奧尼爾工資支票上簽字的那些白人老頭們,才能算wealthy。
事實上,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有錢人都是後者,他們不是技能過人的人,而是整合資源的人,簡稱老闆,也是這篇文章想探討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的商業環境下,並非傳統企業那種100%的公司擁有者才叫老闆。項目投資人,企業的合伙人,裝修隊的工頭,夜總會的媽咪,安排一隊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邊抽煙的人… 但凡直接發起並促成商業活動的人,在我看來都是老闆。
你真正渴望成為的那種有錢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尋找資源並整合資源的人。這就是學校和父母從來不曾告訴你的秘密,當然了他們之所以不告訴你,很可能是因為自己也沒這麼想過。
自我保護心理註定了窮人的宿命
人類天生習慣的自我合理化心態決定了大多數人註定是窮人。
不信,可以看看你身邊多少人熱衷於分享 「蓋茨的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還原聚美優品陳歐履歷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幾個問題都在研究「馬化騰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
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它會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當大腦掃描到有什麼人和事會令自己的顯得是如此的無知而無能的信息,這種保護機制就會迅速啟動,收集一切線索去證明他們都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而僥倖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樣的客觀條件,只會比他們更好。
而且,萬一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邊非常熟悉的人,內心的保護機制會更加強大(君不見今年沒炒股的人,看到身邊炒股的人賠了,比自己發財了還高興)。就像上學的時候,我們熱衷於討論學習好的人都是書獃子沒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歡開跑車的渣男一樣;長大之後則變成了,同事升職了是因為會拍領導馬屁,同學創業成功了因為家裡給了巨額的啟動資金。窮人的頭腦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還有最後一招殺手鐧。
他們就是運氣好。
是的,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心理,維護了社會穩定,減少了自殺率,也讓極少的一部分克服了這種心裡的人,成為了有錢人。
總結下來就是,窮人相信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而富人相信這種差距的決定性因素是主觀能動性。
窮人的思維習慣是:他們做到了,是因為他們富二代/有關係/運氣好,我沒有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這些條件,我也可以做到。(例:李叫獸的文章為什麼寫得那麼好呢,因為他只是個大學生有大把的時間看書寫東西紙上談兵,我是每天忙著經營管理的實戰派啊,要不然肯定寫得比他好。)
富人的思維習慣是:他們做到了,我為什麼沒做到,我怎麼才能做到?(例:李叫獸的文章為什麼寫得那麼好呢,因為我愛吃愛玩愛喝酒愛看美劇不愛看書,如果能像他一樣多看看書每周抽出一天寫文章,能不能寫得跟他一樣好?)
可憐的窮人們,不打破這種自我保護的心裡,是很難擺脫一事無成的宿命的。可惜,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從懷才不遇到壯志未酬,最終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錢人的思維是整合資源而不是擁有現成的資源
如果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這一段,沒準它就能改變個別人的人生軌跡。
其實很多窮人也不是甘心於一輩子領薪水的啊,他們只是在等機會,他們永遠在等機會。
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驚人地發現原來每個留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心裡其實也都有一條走上人生巔峰的道路嘛。本科認真學習,積极參加課外活動,拓展社交網路,最終成績優異簡歷豐富,找到一個大公司工作幾年積累工作經驗,繼續名校MBA深造,出任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最終調回國內擔任中國區經理,甚至時機成熟了,憑藉多年工作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跳出來單飛最終創業成功。
聽起來如此酣暢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實是最經典的窮人思維,窮人總以為有錢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順水推舟得來的,所以要等著一切時機都成熟了,一切資源都獲取了,才能開始行動。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天永遠都不會到來。
他們無法理解的是,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們擁有類似的客觀條件,但卻把他們覺得遙不可及的事情做起來了。這一小撮人,沒有本金,找朋友借錢找投資人投資甚至找銀行貸款;沒有技術,自己去現學或者找到懂技術的人幫自己來做;沒有關係,找人介紹請人吃飯送禮屢敗屢戰;沒有客戶,一個一個冷撥電話登門拜訪甚至辦公室門口堵著。
上面這種人,就是傳說中的老闆。
按照窮人的萬事俱備才能行動的思維,聚美優品的創業過程應該是這樣:陳歐同學大學時期學習的是快消品營銷,斯坦福MBA畢業後進入絲芙蘭美國總部擔任銷售高管,工作五年之後跳槽到天貓國際任化妝品頻道總監,在天貓又幹了幾年之後,掌握了大量供貨商資源,打造了一個優秀的電商運營團隊,在化妝品行業侵染了20多年後,終於在2026年成立了聚美優品。然後…
聚美優品的實際創業過程這裡就不細表了,微博上已經寫的太多了,可無論陳老闆的之前經歷作假也好,波士堂上裝逼也罷,還是他家裡多有錢真格基金給他提供了多少關係,他又如何運氣好趕上了垂直化電商爆發的前夜,僅僅是他決定去做化妝品電商這一件事,勇氣和魄力就遠遠超越了多少客觀條件跟他相仿甚至更好的人。
其實,當你真正開始做一個整合資源的老闆的時候就會發現,你之前自以為擁有的資源和人脈遠沒有你想的那麼好用,任何一個商業活動從無到有,都必然要經歷那些團隊不整沒有客戶的階段,滴滴打車兩年前還在在北京機場T3一個一個拽著計程車司機下載App;以雷軍在互聯網圈二十多年的人脈,創立小米的時候光一個個登門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覺得自己能有的那些資源又能有多管用呢?
切記,老闆的實質是尋找資源然後整合資源的人,並不是擁有現成資源的人。
更進一步說,一切商業機會都包含了大量的未知因素,而鑒於人類對於一個未知事物的群體接受度的判斷力是極其有限的,一個優秀的老闆擅長的是邊做根據形勢快速調整自己的商業活動,而不是事先把一切事情都預料好了。你能想像亞馬遜的創始人當年在網上賣書的時候,已經計劃好了公司的業務要包括電子閱讀器,電商,流媒體,雲計算,無人機嗎?
為什麼窮人等待的機會永遠不會到來?等你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時候,市場早已經被那些趁著一切並不明朗就衝進去的人瓜分乾淨了。真正的好機會,永遠都存在與未知中。
同樣的道理並非只存在於商業世界,每個人生活中最好的機會,幾乎都出現在那些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還記得剛去美國的時候,我聽說高中的數學課代表去新東方做了托福老師,班裡的同學談起這件事,語氣中大多充滿了懷疑和嘲諷,因為大家都清楚他高中的時候學習好是因為數理化成績優異,英語水平根本不行。他們想的一點沒錯,後來我才得知,這哥們當時連托福都沒考過,但就是一咬牙硬著頭皮上去應聘還成功了,結果最初過得心驚膽戰,做夢都怕被學生從講台上趕下來,於是每天瘋狂的做題備課惡補英語,好不容易堅持了下來。而兩年之後,嘲諷他的人還是當年的樣子,他已經成了新東方的托福名師,公開課出現在新東方官網上,學生遍布北美。後來我默默地在家裡看了他的講課視頻,比起我當年崇拜的那些新東方名師毫不遜色。我忽然想起了羅永浩當年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試想如果羅老師當年認為要把英語練到王強老師一樣才能敢去新東方應聘,現在可能也只是一個吉林延邊的文藝老憤青罷。
你看,真正把事情做起來的人,考慮的問題的過程其實是這樣,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麼東西我去想辦法去爭取。而什麼做不起來的人,永遠在等待時機成熟。
熟讀愛迪生商業實驗室的每一篇文章也不會讓你有錢
我堅信商業思維和商業能力是可以像打高爾夫球一樣通過後天培養的,而且在鍛煉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以對商業的成功率產生決定性影響。
如今回頭看看,這種想法本身並沒有錯,但它卻不是做一個成功的老闆的素質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在實踐中摔打過才知道,牛逼的商業理論可以讓企業從1發展到10000,可以讓創業者在經營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可以幫其他成型的企業的做商業諮詢分析,但是對於一個渴望無中生有開展一段成功的商業活動的人而言,尋找資源並整合資源的能力才是從0到1的根本,它和任何具體的知識都沒有關係,而是源於突破舒適區的決心,不屈不撓解決問題的耐心,願賭服輸的魄力。簡而言之,它是一股不安於現狀,相信主觀能動性可以超越客觀條件的,比性慾還強烈的內心驅動力。
而這種強大的驅動力,沒有任何文章可以直接教給你。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謀,但勇又大於謀。相比之下,勤奮專註聰明簡直只能算雕蟲小技,唯有勇氣才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如果你的抽象思維能力實在有限,必須得看十分具體的例子去理解究竟什麼才是尋找資源並整合資源,強烈推薦你上網看兩個故事,一個是星巴克老闆舒爾茨當年在西雅圖開第一家咖啡店的始末,另一個是楊潔導演拍攝86版西遊記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讀了這麼多年書,看了那麼多案例,和自己在殘酷的實踐中,能給出的關於「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很想成功,是不是就會成功了」的最好答案。至於你覺得它是醍醐灌頂還是勾兌雞湯,看你的了。
前陣子,書單君經常聽到有人在談論一個詞,「窮人思維」。
比如,太看重「沉沒成本」,不懂得及時止損;比如,用時間換錢,而不是用錢換時間,等等。
這個概念的意義,是提醒我們用經濟學眼光審視思維習慣。
不過,擺脫「窮人思維」,就可以過上開掛一般的人生了嗎?
這一期書單君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互聯網經理人、知乎著名答主@Lachel,他認為,比「窮人思維」更值得警惕的,是局限了你視野的「窮人認知」。
大家不妨看看,是不是說中了你的問題。
- 1 -
今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據近期一項對在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 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等。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有人質疑:這個題目對貧困鄉村的考生不公平, 12 個關鍵詞,他們很可能一個都不認識。怎麼寫?
有人反駁:就算沒有親身體驗過,電視里總講過吧?實在不行,訂一份《人民日報》,也總能知道些大概吧?
但事實上,一個生活在沒有電視,沒有其他娛樂的家庭的孩子,消遣的方式就是讀書做題打球,課餘還要去打工、幫忙種地補貼家用 ,他會具備「訂一份《人民日報》,了解國家大事」的意識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我高中就讀於老家最好的重點中學,附近許多鄉鎮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考進來。學校是住宿制,我的宿舍一共 8 個人,有 5 個是來自附近同一個鄉的。
第一節微機課的時候,我們坐在一起。他們 5 個人嘻嘻哈哈折騰了半天,然後其中一個湊過來問我:怎麼開機?
你能夠想像嗎?高一的孩子,沒有見過電腦,不知道怎麼開機,甚至都沒用過手機。
我老家雖然不是一線城市,但電腦的普及率也並不低。我好些初中朋友,都參加過全國信息學奧賽(程序設計大賽),還拿到過名次。我算是水平比較弱的,那時候也在用Foxpro寫程序了。
而這幾位室友,他們所在的鄉鎮,離我家不過十來公里而已。
如果把今年的考題挪到當年,讓他們去做,他們能夠發揮自己100%的實力嗎?
很難說。
欣慰的是,他們幾位後來的去向都不錯。相比之下,我是宿舍里高考成績墊底的。
但是,他們是走出來的那一撥。而跟他們類似的孩子中,那些輸在起跑線上的呢?
不忍心去想。
這就是我最近的感悟,我們的認知和思維,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處的環境和圈子決定的。
- 2 -
經常有人在知乎上求助:
我是90年的,工作四五年了,現在感覺很迷茫,拿著最低的薪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怎麼辦?求大神指點。
每當看到這樣的問題,心裡總會覺得不是滋味。
我前公司的運營總監,天天跟我並肩作戰的戰友,也是 90 年的。前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是 25 歲。有好幾個93年94年的孩子,剛畢業沒多久,都當著主管,帶著項目,每天身先士卒地加班。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個環境裡面待久了,你的認知會被環境同化。
你會慢慢意識不到,這個世界上,還可以有其他怎樣的可能性。
在很多公司里,很多人工作三四年只是個基層員工,薪水三年一漲,每天8小時,下班之後無事可做。
如果你日復一日重複著這樣的生活,就很容易建立起這樣的潛意識: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況就應該是這樣。
但事實呢?真的不是。
我有位朋友,最近剛從銀行跳到互聯網,一個很精幹的創業公司。她對我感慨道:「感覺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我真後悔沒有早點辭職!」
安穩的工作、清閑的任務、衣食無憂的生活、不用加班熬夜的日子……當你處於其中的時候,你會很難割捨下這些代價。
但是,並沒有任何外界的限制,加諸我們身上;並沒有一把槍指著我們,讓我們坐在那裡,不許動。
我們所難以逃離的,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畫下的圈子罷了。
在同一個環境和圈子裡久了,你的認知就會被固化,出現「認知盲區」。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 3 -
貧窮問題一向是美國政治的重要議題。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社會分配不均。
但事實上是什麼呢?
麻省理工的兩位教授,班納吉和迪弗洛在他們的《貧窮的本質》中,提出了一個觀點:窮人之所以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認知。他們缺乏利用資源的能力。
一方面,窮人並非不努力,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努力。
很多生活在底層的人,每周的工作時間也許比我還多,但他們的努力,停留在「用勞動力換取收入」的層次。這是沒有辦法實現積累和增值的。
另一方面,窮人缺乏對金錢的利用意識。
即使攢到了錢,或者直接給他們一筆錢,許多人也不知道該怎麼用。他們往往會用於消費、娛樂,或是積攢著給下一代,完全無法發揮出金錢的價值。
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呢?在於窮人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他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怎樣的生活。
所以說,窮人最根本的枷鎖,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乏認知。他們看不到遠景,不知道如何獲取長期的利益,甚至不知道獲取長期利益有什麼用。
哪有什麼「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所謂的「窮人思維」,無非是他們的信息和認知世界有所殘缺罷了。
- 4 -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知盲區」的實例其實非常常見。
比如
許多人總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用,事情太多,怎麼做都做不完。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那些高效利用時間的人,其實並不是做事有多快,而是他們懂得去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真正有價值的,怎麼做才能最大化收益?
我在辭職之後,重新反思了之前的工作模式,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被目標和時間驅使,不斷地完成手頭上一項項任務。
我們以為這是高效的表現,但實際上,我們是在趕工。
我們沉浸在又勾掉一個任務的快感中,沉浸在路徑依賴的模式里,視野就完全被眼前的工作佔據,而忽略了抬起頭來,真正思考一下整體的方向。
大多數時候,其實困擾我們的,都是「放不下」。別人的請託,短期的項目,手頭的利益……太多的事情,驅趕著我們,讓我們沉浸在即時正反饋的激勵之中。
但真正重要的,真正有長遠價值的,反而一拖再拖。
再比如
我們這個時代,總是感覺處在一種「信息焦慮」之中。因此,身邊總會有這樣的人,買了一堆又一堆的書,囤了一文件夾又一文件夾的材料,但是從來都不去看,因為沒有時間看。
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呢?
就是造成焦慮感——每天都會想著「我還有這麼多東西沒看」。
為了擺脫這種焦慮感,只能繼續去搜尋、下載、購買,把「獲取」當成「消化」,把「持有」當成「擁有」,藉此來緩解焦慮,結果,目力所及,是信息的汪洋。
但其實,我們稀缺的,是信息嗎?
不是的,是「有效的信息」。
換一種思路:你買的書、下載的材料,乃至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只要跟我們無關的,它就是無效的。無論再多,都沒有關係。
你真正要關注的是:我需要的信息是什麼?我有哪些資源,能幫我獲取這些信息?
所以,把「信息」變成「資源」,是一種需要刻意培養的思維習慣。
不要想著把買的書都看完,這樣沒有價值。把它們當成資源,只在需要的時候,去看需要的內容就好。
所以,一定要建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思維,這是一切的核心。只有弄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你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 5 -
那麼,如何擺脫自己的「認知盲區」,培養更全面的認知呢?
1丨 接觸更新的行業
我講過,選擇有前景的行業,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有沒有一個比較可靠的標準呢?也是有的。那就是,選擇更新、更年輕的行業。
一個行業,只有處於不斷迭代和更新之中,才能成為活水,推動著你不斷去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認知。
這也是讓自己的思維,跳出路徑依賴和認知固化最根本的方法。
2丨 進入不同的圈子
前文講過,同一個圈子,會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文化、意識形態。如何擺脫它的影響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去更新自己的圈子。
不要讓自己的交際圈,僅限於身邊的朋友、同事,跳脫出來,多接觸不同的人,找到標杆和典範,向其模仿和學習,進入更高的圈子。
這樣才能不斷活化我們的思維和認知。
3丨保持學習的熱情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非常出色,畢業才一年,花在學習上的資金已經上萬。而且不僅僅是為了工作,只要感興趣的領域,都會去涉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學習是一項終身的事業。不要只把眼光聚焦在工作和收入上。很多時候,獲取新的認知,新的思維角度,未必會為我們帶來切實的效益。
但是,只要能夠對思維有所啟發,能夠帶給我們一閃念的火花,就已經非常難得。
畢竟,這就是認知升級和成長的本質所在。
---------END---------
※徐小平:區塊鏈革命已經到來,這是一場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偉大技術革命
TAG:匯說FTs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