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盲魚,為糖尿病研究提供新視角

盲魚,為糖尿病研究提供新視角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用進廢退」,這是自然進化中顛撲不破的真理。動物們深諳此道,不敢荒廢,但唯有墨西哥洞穴魚是個特例。當然,一意孤行也讓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永遠的失去了眼睛。由於它們生活在非常缺乏藻類食物的環境中,體態很胖。

最近,一個研究團隊調查了這種魚的情況,發現與引起人類胰島素抗性的機制相同。該研究近日已發表在《Nature》上。

胰島素是由胰腺產生的激素,能夠幫助調節血糖水平。當我們吃東西時,身體會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為身體提供能量。胰島素會與肌肉、脂肪和肝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引發它們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這會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這個過程中,一部分葡萄糖作為能量,另一部分會以糖元的形式存儲供以後使用。如果長時間沒進食,血糖水平就會下降,胰腺會釋放另一種激素——胰高血糖素。它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告訴肝臟和肌肉將糖元轉化為葡萄糖並將其釋放回血液中,從而恢復正常的血糖水平。這個維持平衡的過程稱為內穩態。

糖尿病有不同的形式,但所有的糖尿病都使胰島素無法正常工作,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量。這對於人類來說是危險的,但是對於其他的物種卻有助於生存。

墨西哥脂鯉魚(Astyanax mexicanus)有兩個不同的種群組成。一種生活在河道中,外表銀灰色,能夠接觸到陽光普照的水域(有眼睛)。另一種則是粉色的盲眼魚,生活在黑暗地表下的洞穴中,長期缺少食物。過去有關該魚的研究表明,對視力正常且正在發育中的洞穴魚來說,維持視力需要消耗的能量要比它們在失明狀態下高出15%。在惡略的生存條件下,那些能夠降低視覺能力的個體通常會在自然選擇中倖存下來。

圖片來源:Riddle et al./Nature

過去還有科學家曾觀察到,在經歷飢餓時,這些洞穴魚的體重會比河道中的同類下降得少得多。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幾個,包括晝夜代謝節律減少、代謝率降低和體脂升高,但是這背後的遺傳改變仍然是個謎。

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Nicolas Rohner和生物學家Misty Riddle領導的這個研究團隊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確定,這種洞穴魚體內進化出胰島素受體的突變體,不會與胰島素結合。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養了這兩種墨西哥脂鯉魚,並對它們的血糖進行監測。他們發現,在餵食和短期禁食之後,洞穴魚的血糖水平都比河道魚高。

然而,在經歷21天的長期禁食之後,洞穴魚的血糖水平卻比河道魚下降得低得多。這表明,洞穴魚血糖水平內穩態的調節非常糟糕。

為了研究這背後的遺傳機制,研究人員使用過去測序的基因組數據,檢查了胰島素通路中所有已知基因序列之後,他們發現河道魚和洞穴魚的胰島素受體基因的編碼差異,而這個編碼與胰島素抗性相。

這種突變使得氨基酸殘基脯氨酸被亮氨酸替代。這種基因變化與一種已知罕見疾病有關,即Rabson-Mendenhall綜合症,其特徵是嚴重的胰島素抗性。

儘管患有高血糖症和脂肪肝這兩種與2型糖尿病都有關聯的疾病,但是這些洞穴魚在14歲的時候表現出的衰老癥狀卻比生活在河道中的同類要更少。它們的生育能力也沒有差異,這表明容忍飢餓的進化「代價」對於生理健康來說很輕微。

這意味著,洞穴魚可能已經進化出了補償機制來保持健康的。儘管這種基因突變會對人體造成有害的健康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潛在的機制非常值得進一步研究。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我們利用洞穴魚模型進行了類糖尿病葡萄糖穩態失調的病理學研究。此外,我們的結果表明,在關鍵的代謝通路中可能進化出極端的生理指標,以適應極端的環境挑戰。」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糖尿病人運動新方法 足不出戶就能健身
營養師總結:最坑糖尿病患者的4大飲食誤區,對老年人太重要了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