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2》:觀影有感,為什麼大家不喜歡這一部的機甲造型!
小編滿懷期待的等到了周末,為了完美的視覺體驗,早早的定了IMAX的票,然而機甲戰士一出場,瞬間驚呆了:
這是4台機甲,同質化嚴重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智能手機,這裡面有兩個用劍的,一個單劍一個雙劍,一個用鏈錘的,一個用鞭子的???鞭子什麼鬼?用帶電鞭子抽怪獸???這導演的審美品位沒必要如此展示吧。四台機甲實際上只有兩種類型,兩兩相似毫無誠意。左二是唯一一個三人機甲,什麼意思呢?還有一個人坐在腹部,可以用一挺小巧的、無力的、乍一看蠻萌的機槍開火。
可以說這個導演完全不懂機甲了,或者說他完全不懂機械乃至物理學。
重量跟體積成一次關係,和尺寸的三次方成正比,加速度要遵循牛二定律,這是每一個初中生都要牢記的東西,但是導演不知道。即便這是他的處女作也不能犯這種大是大非的錯誤啊?越大的東西行動應該越遲緩,把你等比例縮小,你跳個舞能跟上245BPM的《初音未來的消失》,保證你每一拍子都輕易跟上,沒人能看清你的殘影。巨大化後理應左手右手慢動作,你給我解釋一下科技要怎麼發展才能拔劍架刀出擊瞬間完成,成為機甲中的豪傑?一把一斤重的竹刀拿起來架個中段架勢都要慢點來免得慣性過大,你個上千噸的鐵坨搞什麼動如脫兔?連奧特曼都懂慢慢的打拳,對日式機甲格鬥作品深深痴迷的陀螺可謂深諳此道,而這個新人導演,我認為他的童年是變形金剛。
拜託,變形金剛和jaeger機甲高度差一個數量級,重量差三個數量級,動作怎麼可以一樣流暢?
巨型機器人的動作要有強烈的阻尼感延遲感,《尼爾機械紀元》中的馬克思揍恩格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按下按鍵這一拳並沒有打出去,要等一會兒。沒玩過這遊戲又沒條件開大貨、火車、輪船的可以試一下小轎車的半坡起步,也是差不多的感覺。
我吐槽動作過於流暢不是在科學性上吹毛求疵,而是想要說這樣做的壞處:動作太敏捷了就會與人們對於龐然大物的一貫印象產生違背處,會感到很違和甚至會喪失對巨型機甲超大體積的判斷,會錯誤將其認作比較小的體積。
《環1》的導演陀螺為了增加人們對機甲體積的認知,甚至在第一戰里加入了類似巨輪或者卡車的低沉的笛聲來對觀眾進行音效上的心理暗示。這個新導演是領悟不到這種事的。
機甲格鬥震撼的視覺效果是快感的來源,但這並不能成為掩蓋劇情殘破、設定簡陋的保護罩。有錢、有技術,視覺效果誰都可以做,僅僅是簡單的元素堆積而已。但是「美」的概念,真的不是這樣的。你覺得呢?
※《環太平洋2》:如果真有怪獸入侵,人類會去大量造機甲戰士嗎?
TAG:娛樂趣談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