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時候聊聊科幻了

是時候聊聊科幻了

Intro

 xx

The xx 

00:00/00:00

一覺醒來,是時候聊聊科幻了。

且不論大多數人了解科幻的渠道,是從電影,這種多層面交融的產品開始,若要追尋科幻的起源,還得從文學家的大腦和工業革命開始。

01

起源

《弗蘭肯斯坦》

文學界有這麼一個說法,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產生於18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副標題: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沉迷於科學,通過實驗(各處醫院與墳場收集屍體),創造出一個極其醜陋的怪物,TA在人類世界中沖衝撞撞,內心嚮往美好,但只得到人類社會的厭惡,最終被迫逃至北極冰源的故事。

通觀歷史,不難看出,這個文學新品的出現不是偶然。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律。西方工業革命,對於人體外在和內在都產生了強烈的衝擊,讓人們好奇,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

02

凡爾納

威爾斯

接下來就是凡爾納與威爾斯時代的來臨,也可以說是現在所謂的科幻「軟硬」之分的萌芽。

Jules Verne

儒勒.凡爾納

1828—1905

法國小說劇作家、詩人等,代表作《地心遊記》(《從地球到月球》《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遊地球》《公元 2000年的亞眠市》《世界的主人》《流星追逐記》。

凡爾納的作品多遵循工學上設計合理原則,嚴謹而又不失浪漫,可以說是硬科幻的奠定人。他的知識極為豐富,以科學的可實現依據為設想前提,但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衝突,總體來講人文性不強。因此,「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未來的預言書」為他的代表性符號。但是,無論如何,凡爾納開拓了 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複著.。

H.G.Wells

H.G.威爾斯

1866—1946

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代表作《世界之戰》《時間機器》《月球上最早的人類》《未來互聯網紓》。

而四十年後的威爾斯,則是以人文社會為討論中心,描寫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科技水平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書中對於其科技的可實現性,則不作太多設想,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軟派系」。

03

美國

時代

從以上的敘述不難發現,歐洲科幻起點可謂是極高,貴族作家們的貴族讀物。但到了美國,科幻一開始可謂是低走趨勢,從劣質雜誌讀物開始傳播。

《阿爾格西》可以說是一個代表,裡面的科幻故事可謂是極其通俗的讀本,且帶有極其強烈的英雄主義和殖民符號。

這種類型的科幻如今一般被稱為科學傳奇小說,其主題可以概括為:英雄在科學與魔法並存的世界征服野蠻部落,並救得美麗公主的冒險,娛樂性極強。小說雜誌的封面也多以獵奇,色情,暴力為主打元素。

科學傳奇小說,雖為文學的一脈,但可以說是獨立於當時的主流文學,以商業消費為目的的一類文學形式。但對於當時的美國,這是主要的科幻形式。

直到兩個人的出現:

Hugo.Gernsbark

雨果·根斯巴克

1884—1967

John.Wood.Campell

約翰·坎貝爾

1910—1971

雨果是工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誌,鼓勵投稿者的嚴謹書寫,對出版界貢獻巨大,年度科幻小說獎「雨果獎「便是以他命名。

而之後的坎貝爾,為《驚奇科幻》雜誌的主編,樹立了科幻史上有名的坎貝爾原則,且隨著他主編的第一個十年,聚攏了大量優秀作家,科幻小說正式進入「黃金時代」。

坎貝爾注重科學,比雨果的要求更加現實嚴謹,把美國之前盛行的科學傳奇偏離走向完全托入嚴肅軌道,以下便是坎貝爾幾條「黃金原則」:

寫真正的科學

用現實手法描寫超現實題材

用過去式描寫將來的事

對科技和進步保持樂觀態度

以理性和科學態度描寫超現實情節

坎貝爾原則培養了大量後期黃金時代的主力軍,如: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雷.布萊德伯利。且從視覺封面方面也較科學傳奇小說有了根本性的轉變,色彩感,空間感,都進行了顛覆性革命,廣闊宇宙,精密器械的畫面逐漸鋪展開來。

04

黃金

時代

黃金時代由由二戰切割為前後兩部分。

二戰作為一個切割點,有三個原因,一是時間:由於參軍的必要,二戰期間,各大刊物幾乎是處於沒有供稿源的狀態;而是寫作風格:各作家由於自己的軍旅生涯而開始關注和思考不一樣的主題;三是二戰作為一個契機,美國實現了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

前期代表可以標誌性的概括為「黃金時代四大才子」,即:

艾薩克.阿西莫夫

羅伯特.海因萊因

雷.布萊德伯利

范.沃格特

後期則是標誌性的「三巨頭」:阿西莫夫,海因萊因 以及

阿瑟.克拉克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6)是俄裔美國人,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多達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我,機器人》《鋼窟》《裸日》《二百年 的機器人》《奇妙的航程》等。

阿西莫夫善於構建大框架。例如《基地系列》,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範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 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地。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1988)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星球獸》《雙星》《星船傘兵》《異鄉異客》《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

海因來因作為海軍工程師,二戰後開始從科幻向政治方向延伸。1959年出版的《星船傘兵》就被人們認為滲入了不少太平洋戰爭的影子:開戰時蟲族襲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地球聯邦採取的跳島戰術,同時書中對政治體制,公民權的深入探討,是二戰最明顯的遺留痕迹。

阿瑟·克拉克(1912- )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 1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城市與星星》《2001年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天堂的噴泉》《2010年太空漫遊》《2061年:第三次漫遊》等。

可以說,後期的黃金時代使得科幻已經不局限於一個文學流派,而開始衍生成一個文化圈。衍生髮展的最出色之一的,便是那些科幻美術家。

05

美術

體系

黃金時代的科幻美術可以說是如中國的「百家爭鳴」時期,各有特色與受眾群,以下僅列舉一些。

John Berkey(1932-2008)

John Harris(1948-今)

Peter Elson(1947-1998)

Bob Eggleton(1960-今)

Chris Foss(1946-今)

06

浪潮

「黃金時代」不論是從故事內容還是美術設計,對於太空都是一種自信的態度,對於自我的振奮,對於科技發展前景的樂觀,對於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肯定,這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風格奠定了黃金時代的硬性基礎。

而正如同啟蒙主義隨之而來的浪漫主義,一種反抗黃金時代的風格在這之後掀起了浪潮,對前人各種硬性的教條規則的顛覆推出了一個新興的軟科幻。

而這一革命的爆發點來自於英國。

新浪潮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長久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

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手法出現了。

這一運動從英國波及世界,持續數十年,但隨後迅速落寞。

《沙丘》

作為之後賽博朋克的前身,菲利普·K·迪克可以說是新浪潮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

菲利普·K·迪克

Philip K. Dick

1928-1982

P.K.D 的作品多不強調各種技術的發展,而是從側面探討社會政治,毒品神學等問題,是虛無主義的典型代表。如:主人公們發現他們每天生活的世界不過是假象,產生自強大的外在實體,是巨大的政治陰謀。之後的《銀翼殺手》《少數派報告》等電影均是改編自P.K.D的短篇小說。

07

大融合

賽博朋克的崛起

新浪潮的虛無主義之後,人們再次拾起科技的根本,重視起技術的發展,但又非完全回到黃金時代的那種宇宙感爆棚的樂觀態度,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互聯網的興起,融合後的科幻可以分為兩支隊伍——1.與科學魔幻色彩的融合,2.電子數字化時代。

科幻與魔幻的結合最廣為熟知的作家一般有:

羅傑·澤拉茲尼

喬治·雷蒙德·理查德·馬丁

由於其與魔幻小說的界限趨於模糊,這類小說的科技感漸漸被抹殺。

而另一類電子數字化的現代科幻逐漸成為新一代潮流,最典型的模式便是——賽博朋克。

Cyberpunk

太空競賽結束,人們開始探索數字空間,因此,賽博朋克風格有一個整體的特徵:

內容上:

1.人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受計算機網路控制,而控制主體成為一個黑色地帶。龐大的跨國公司取替政府成為權力的中心,而被孤立的局外人開始對自身處境和極權社會進行反思,反烏托邦精神不言而喻,悲觀主義成為基礎情緒點。

2.技術高度發達,而平民生活依舊處於低等狀態。反覆強調著一個主題:科技發展是否真的是好的?

3.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與人性、人權,造物問題的思考。

視覺上:

巨型的閃爍霓虹燈,高樓林立的街道,陰暗的天氣,潮濕的地面...

1983年,科幻小說作家 Bruce Bethke 正式創造了 Cyberpunk 這個詞,並用在了自己的小說標題上。此舉絕對不是出於什麼偉光正的目的,他只是需要一個看上去比較俏皮的名字來吸引讀者。但是,真正確定賽博朋克基調的作品應該是 William Gibson 在1984年出版的《神經漫遊者》。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是第一部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菲利普迪克獎」三大科幻獎項的巨作,其最大的成就便是預示了20世紀90年代的電腦網路世界,同時也引發「賽博克」文化。同時,他的那一句「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而已。」直接點破了賽博朋克世界的未來精英主義本質。

但是到當今,如果僅僅把賽博朋克定義為文學,那麼它存在的時間其實很短,連 科幻作家Bruce Sterling 都說,賽博朋克在1985年就已經死了,因為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當電腦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繼續以預言的姿態寫 old school 風格的賽博朋克就不太可能了。因此,後期的賽博朋克開始盛行於電影產業,包括現代的科幻題材,也更多的以電影方式為人們所熟知,包括《黑客帝國》《攻殼機動隊》。

——END——

圖:網路

文:Jer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下意識 的精彩文章:

TAG:地下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