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振海:《井不說我說》

張振海:《井不說我說》

《當代寫作》優秀作品選

底部可以給作者張振海留言!支持作者就贊一個吧!

《井不說我說》

作者: 張振海

遊歷四平市山門鎮,竟然發現兩眼300年歷史傳奇的「康熙井」。

兩眼康熙井的背景很宏闊。當年,這裡是清朝皇帝東巡的大御道,東北亞古絲綢之路的節點小鎮。康熙九年(1670年)修築柳條邊,這裡建立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衙門遺址。山門鎮的老人指點給我,說衙門外面的井俗稱「民井」,供居民及客棧商賈等待「簽證進山」的人們使用;另一座衙門裡面的俗稱「官井」,為大御道的過往官員和衙署兵丁使用。兩眼井相隔近百多米,井水至今依然清亮,只是,自來水到了各家後,民井廢棄了,一塊沉重的鐵皮蓋住了那眼清亮;官井廢棄了,一塊沉重的水泥台讓它永世不得翻身。

老人很健談,說兩眼康熙井造就了山門鎮這塊風水寶地。300多年的山門鎮,店鋪昌隆子孫興旺,高官輩出,僅新中國以來,小鎮被提拔的縣處級以上官員40餘人。還說,兩眼井水色清冽,水味甘醇,被外鄉人傳為「神水」,女孩子飲用可以排毒養顏,肌膚水嫩。

兩眼康熙井,有一種不可說的力量,把柳條邊及鎮守邊門的官兵拴為一體。柳條邊是清王朝定鼎北京後,為了防範草民進入龍興之地挖參打獵,同時也為了將來兒孫無能、家道敗落後有個「不動產」的存在,用土堆起高寬3-4尺的一道土牆,上面每隔5尺插柳3株,然後用繩子把柳樹連接上。在土牆外掘一道深8尺、上寬8尺、底寬5尺的深溝,以禁止行人攀越。自遼寧威遠堡向北,經由四平、梨樹、伊通、長春、九台至舒蘭全長345公里。沿邊設有20座邊門,管理邊牆事務。在四平境內有3個邊門,即布爾圖庫邊門(半拉山門)、赫爾蘇邊門和伊通河門。邊門設防禦筆帖式、領催各一員,披甲兵20人,壯丁若干人,以掌管邊門啟閉。現在唯一倖存的是山門鎮布爾圖庫邊門。當年四品五品的官爺(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吧)所轄上二台、下三台等,對於敢於偷偷進山的人,給以捉拿,賞賜鞭刑、杖刑、監押甚至絞刑。他的權力很大,把邊門逐漸演變成以「收稅」為名「吃、拿、卡、要」的打劫之處。而兩眼康熙井,就是他們生存的必要條件。

有個小孩子跑過來,在康熙井上的鐵板上蹦著,歡呼莫名的喜事。我一下子想到,這兩眼康熙井如今封死了,孩子們斷然不知道關於康熙井的故事。但當年,兩眼井對這裡的孩子們有多麼重大的意義啊。

我小時候是看過水井的,那時一直認為,井裡藏著個天大的秘密。水裡面有個會做鬼臉的自己,還有藍天白雲,月亮星星。特別是在冬天,井裡會升起一股熱氣,讓人想到媽媽在蒸豆包,就要過年了……井裡有很多溫暖的渴望,神奇和驚訝。但是,我還記得,媽媽嘮叨好幾次「井纏人」的故事。說井裡住著一位醜陋的神仙,每天都在張望井口上的轆轤,尋找不聽話的孩子,如果誰家的孩子來井邊玩耍,就要被丑神帶走,再也不能回到媽媽身邊了。這故事有些駭人,但很有教育效果,讓我和很多不諳世事的孩子們遠離了危險。

難怪如今,兩眼康熙井被封得死死的,他們一定聽過我媽媽講過的故事。

康熙井附近住著很多民戶,但在當年,這裡還是個信息中心。皇家的聖旨、天外的傳聞和鎮上的風流韻事,都在井邊傳播開去。這讓人想起有關很多與井相關的戲曲故事。京劇、呂劇、評劇都有《井台會》的名目,東北二人轉《井台會》(有人也叫《藍橋會》《藍河怨》)。劇情故事很感人,主人公的心理描繪很細膩,耐人尋味。

二人轉《井台會》說十八歲的蘭瑞蓮被賣給了五十三歲的麻子為妻,常受虐待。這天蘭瑞蓮井台挑水,遇見小亮哥魏魁元來討水喝。閑聊中,魏魁元對蘭瑞蓮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隨即相知相愛,相約三更天一同逃走。這出二人轉不僅揭示了那個年代懷春少女的婚姻夢想,也說明井台是當年婚姻幸福的誘發劑和促成劑,成為撩撥少女情懷和農家後生的一個符號,且在不斷演化著遠比戲中還要精彩的愛情故事。而我們看到的這兩眼康熙井,不僅承擔著人們的吃用功能,也是一處脈脈含情的春眼,注視著來到井台汲水的紅男綠女,探問著他們的幸福指數。

轉身走去,離開這個滿漢大集的商貿紅塵,坐在布爾圖庫柳條邊衙門的老屋,泡開一壺茶,讓心兒靜下來,像鐵觀音的長葉沉入杯底,望著窗外無語的葫蘆花開,有感於歲月的匆匆。想那兩眼康熙老井,那裡面一定有很多故事,但我不知道到發生了什麼具體的故事,更不知道現在該說什麼。忽然覺得,我不是井,我是說,我不能緘默如井。是故,拙筆「康熙井·碑記」兩則,留個故事引子給後人。

《康熙井碑(1)記》曰:「山門有康熙古井焉,一曰官井。甘醇久旱亦不枯,為衙署之水源也。井初為山下湧泉,兵丁鑿之為井,時為康熙九年春葳盛時。山門之崔嵬,柳邊固其壘。因外通虜,布爾圖庫時逢極衛之地,奴警存焉,不堪備虜,思班兵不濟,幫命守將鄉紳人等募資修纂,方為早竣。護庇龍興之地,獲福無量。既臣斯恩,既服斯義,勒銘山門,永詔億世。

《康熙井碑(2)記》曰:「山門有康熙古井焉,二曰民井。民井為石砌方口圓筒直璧形。四季涌水滔滔,天旱不枯,霖雨不溢,清澈甘甜。雖盛暑,亦寒氣四顧,民人飲用數百年矣。康熙九年軍屯山門,過往商民飲食為天,故在邊門外坪開鑿水井。風雨流年,古井廢馳,喚醒古迹,按前朝舊制,邊角禿石整修古井,供遊客飲水思源,懷古欽英,特刻石立銘,以垂久遠。

兩則碑文為敬仰先人智慧而作。隨即拾階而上,山門鎮的二郎山莊令人眼界開闊。目極之處,是山巒,是梯田,是藍天,是白雲。俯視小鎮,枯井模糊,一片蒼茫,真的是:我說,井不說……

投 稿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當代寫作微信公眾號

讚賞作者

可為作者提供稿費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寫作 的精彩文章:

吳文慧:?《秋行記》
劉新文:?《回鄉記》

TAG:當代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