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綠葉劇團《爸爸》:一場父子之間的無言對話

綠葉劇團《爸爸》:一場父子之間的無言對話

所有人推薦所有人

在這裡

每周一部電影和戲劇

歡迎投稿

分享你的世界

《大佛普拉斯》

推薦人:阿嘉

導演: 黃信堯

編劇: 黃信堯

主演: 陳竹昇 / 庄益增 / 戴立忍 / 納豆 / ...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閩南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7-06-29(台北電影節) /

2017-10-13(台灣)

片長: 102分鐘

豆瓣評分:8.6

老舍說,「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麼,像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看清楚那是什麼水。」若是把「文化」換成「階級」,這句話也是說得通的。

肚財從未思考過自己貧窮的原因,得過且過才是他的人生準則,這或許不能稱之為惰性,我在肚財身上只看到了「階級固化」這四個字。肚財所接觸的文化導致了他思想的局限性,他無法衝破這層壁壘,去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也許是因為年齡經不起折騰,也許是因為周邊的人都如他一樣,他便將「幸福」降到了最低標準——生存。

肚財的朋友菜埔是一位門衛,他在頻繁漏雨的休息室,一呆就是十年,肚財是菜埔唯一的朋友。平常對人唯唯諾諾的肚財,只有與菜埔相處時,才會趾高氣揚,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說些不明不白的話語。肚財靠雙手養活自己,他是自己的「老闆」,在他眼裡,菜埔不過是寄人籬下的打工仔,肚財視菜埔為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或者說在菜埔面前,他把自己臆想成了「強者」。

肚財與菜埔在門衛室偷窺啟文董事長的車載記錄儀時,菜埔顯得膽小懦弱,肚財顯得緊張興奮,菜埔比肚財多了一份理智,或者說當個體依附與社會,社會又制約了他的發展時,他所有的行動都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菜埔做事時瞻前顧後,社會閑散人士肚財做事時從不考慮後果,但肚財與菜埔交往時總是佔上風,於是故事便「開始」了。

鏡頭穿過行駛的賓士的標誌時,世界是一片彩色的,當鏡頭轉回電腦前的肚財與菜埔時,世界是一片灰色的。富人的生活五花八門,窮人的生活沒啥兩樣。

肚財與小賣部老闆在外騎摩托車時,生活罅隙里多了點粉紅色,這突如其來的粉色猶如懸崖峭壁上的一株花朵,繁雜枯枝間的一顆嫩芽,茫茫沙漠中的一汪甘泉,希望在絕境的土地上堆砌了起來。

當肚財與菜埔的偷窺敗露之時,他們四處求神問佛,得到的也不過是不忘初心,踏踏實實做人,這些毫無用處的字眼。當他們來到了極其簡陋的蔣公廟,得到竟是住持的一句,「神挑人」,這似乎是弱者對更弱者無情的嘲諷。

肚財終究還是死了,他從未有錢買醉過,他死的時候,是他這一生唯一「富裕」的時刻。

肚財身邊還有另一位朋友,釋迦,釋迦言語頗少,花臂紋身以及小烏龜T恤形成了極端的對比,沒有人知道他的過往,他似乎歷經滄桑,看破世間繁華,獨自來到海邊並屈居塔樓上,伴隨著陣陣海浪入眠,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似乎說的就是他這種人,他是全片中唯一擁有「上帝視角」的人,不苟言笑,緘默不語。他看破肚財死亡的真相,卻無法說出口,沉重的語言將他的口腔塞的密不透風,本想暢快的談吐卻變成了無聲的控訴。

結尾處那一聲聲大佛內部的悶響,是未亡人在地獄的深淵對灰暗世界的控訴,即使金光普照,佛經繞樑,也終究無法拯救道德的極速墮落。

《爸爸》

推薦人:維

綠葉劇團

導演:黃俊達

默劇,無台詞

演出時長約6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第五屆烏鎮戲劇節特邀劇目

在談《爸爸》這個戲之前,我們應當先談談創作這個戲的劇團和導演:來自香港的【綠葉劇團】和它的創始人——黃俊達。

阿達是香港人,畢業於法國的「賈克斯-樂寇國際戲劇學院」,學成歸來創立了綠葉劇團。

我和阿達有過幾面之緣,第一次見面是去參加他的肢體工作坊,當時他和他的演員們在一起擦地,個子不高,但是身材壯實,皮膚黝黑,臉上常掛著笑容,親和力極強。在參加完肢體工作坊之後,我立馬去買了他們當晚的演出票,演的是《孤兒2.0》

後來的幾次見面也都發生在他們的戲來武漢演出的時候,從《孤兒2.0》到《鄭和》再到這次的《爸爸》,綠葉劇團一直在儘可能的秉持著」用身體講故事」的原則。

舞台上豎立著三塊可以滑動的黑色門板,幾張桌椅,在門板的推移變換間,爸爸的那間修錶店由大變小,到最後不得不面對被強制拆遷的現實。

店沒了,兒子長大了,可爸爸老了。

兒子覺得爸爸煩了,把他送進了養老院。

爸爸在養老院里過的當然不好,哪裡好的起來呢?一個自由了幾十年的人,受了囚禁,同時也沒了尊嚴。

爸爸在養老院里日思夜想的都是兒子,兒子大概也會想,但更多的會是慶幸,慶幸把自己的父親送進了養老院。

最後爸爸還是逃出來了,他想見兒子。他搶了一輛計程車,帶著自己從養老院救出來的朋友,車子開的飛快,背景音樂是一首快節奏的粵語歌曲,我聽不出來是哪首,只覺得這個男人太瀟洒。

轟的一聲,計程車出了車禍,他還是老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少見,所以這樣的題材是一把雙刃劍,做好了能打動人,做不好就顯得俗套。

《爸爸》這個戲帶有濃厚的個人風格,或者說是「港式風格」。你甚至可以從這部戲裡窺見香港幾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對底層人民生活的影響。

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越來越渴望能夠和外界保持聯繫,這種聯繫的物化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事,朋友,伴侶。最容易被忽略的,便是家人。做子女的很容易就會覺得,家人這種關係是不需要去維護的,自己好像什麼都不用做便能得到父母的愛,在中國,更是如此。

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是《爸爸》這部戲的切入點。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傳統的中國式父親的縮影:從不多說,只是默默的去做。我看過一些介紹說《爸爸》這個戲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一本外國的繪本,但毫無疑問,真正支撐導演把這部戲做出來的是他對父子關係的個人體驗。

這種不平等關係同時也是這部戲的完結點,爸爸始終是愛著兒子的,哪怕最後被嫌棄他還是渴望去見他,即使最後出了車禍,身死願空。我在看到結尾的時候一開始覺得不解,為什麼就不能讓父親在臨死前見上兒子一面呢?後來覺得高明,不見比見要好,不見,讓觀眾的情感有了延續,也讓故事多了留白,免落俗套。

這部戲也有不讓人滿意的地方,對表現父子之間的關係的情節處理的太過簡單,而是取巧的將爸爸早早的放進了養老院,讓故事的重心轉移到父親在養老院里的生活,也轉移了觀眾的注意力,這樣的處理,讓父子之間的關係顯得單薄。

從15年到17年,【綠葉劇團】每次來武漢的【403紅椅劇場】演出完之後都會在劇場門口做問卷調查,和觀眾交流。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這應當是創作者該有的覺悟。

《爸爸》這部戲裡有個演員叫阿根,他跟我說每次演出都會覺得不容易,因為大家都不是全職的演員,都有其它的工作,檔期很難調,所以大家每一次見面的時候都會拼盡全力去排練,去演出,誰都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有下一場,但是就在這樣的不確定中巡演了三四年。所以我相信一定會有,因為有人都在期待著你們的戲。今年,劇團的創始人阿達去了法國學習,同時創立了綠葉劇團的法國分部,看他的動態好像又在創作新的作品。

另外,《爸爸》這部戲六月份將會來滬演出,希望大家能去看看這部戲。

祝綠葉劇團越來越好。

然後,「劇場常相見。」

下期再見·歡迎投稿

Read Mor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劇青年 的精彩文章: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從「豬精女孩」和「精緻女孩」的睡前儀式談起

TAG:戲劇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