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機起了飛
▲ 1903年,駕駛員Wilbur在Wright Flyer(也就是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控制中心(Wilbur Wright was at the controls of the Flyer)
今年中國(東部)辯論公開賽有這樣一個辯題:在其本人願意的前提下,本院將為太空探險者提供前往火星的單程運輸服務(With their own willingness, THW provide space adventurers with a one-way transportation service to Mars)。
然而我參與裁判工作的那場全場都打偏了。正方的主要論點是:1. 這是個人選擇自由(freedom of choice)。2. 有利於科技的發展。3. 有利於緩解地球的壓力。反方的主要論點是:1. 人的生命權大於自由選擇權. 2. 去火星可能會死。3. 有更好的方式促進科技的發展,比如送機器人上太空等。而雙方的交鋒主要是:1. 去火星到底安不安全。2. 到底應該尊重個人自由還是保障他們的安全。
這是場比較難裁定結果的比賽,因為正反四隊所提到的某些論點是有道理的,但是雙方的交鋒並不十分契合辯題,裁判們努力尋找辯手陳述中比較合理的點,討論了好久才排出名次。
這場辯論是英國議會制辯論,所以參與這個討論的各方都是擁有不同角色定位的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政策制定者對一項議題進行討論的時候,理應討論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這個這個辯題的核心是什麼呢?關鍵詞有三個:1. 自願,2. 單程運輸. 3. 火星。
首先,辯題中的「自願」二字說明這不是一項強制性政策,也就是說,現在有可以去火星的機會,去或者不去是你自己的事,自願選擇的事,就要自己承擔風險。有辯手們提到有人會藉助去火星的機會在火星上自殺,增加社會自殺率,這觀點很站不住腳。且不論為什麼要去火星上自殺,就算自殺,那也是自己的選擇,跟政策本身關係不大。第二,單程運輸的意思是有去無回,所以辯手們討論的「不安全」這個點不是這個辯題的關鍵,因為單程運輸的性質決定了去火星的人沒辦法回到地球了,甚至有可能活不了太久,這個事實制定政策的人知道,自願去的人也知道。(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對荷蘭一家火星移民公司的2025火星移民計划進行獨立評估,發現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人只能在火星上存活68天左右。)第三,辯題中的目的地是火星,為什麼不是月球不是金星不是土星?因為火星的特殊性在於,它靠近地球,是人類進行移民的最佳選擇。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篇新聞,詳情請見http://news.mit.edu/2014/technical-feasibility-mars-one-1014
那麼有哪些點是可以被討論的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
1.為什麼現在推出這樣一項政策?(Why now?為什麼不是二十年後?)
2.政府花一大筆錢支持這項政策,到底有沒有必要?
3.這項政策對科學發展,到底有什麼深刻意義?
遺憾的是第一點和第三點在辯論中沒有好好地討論清楚。辯論賽結束之後辯手和我們幾個裁判對這個辯題又展開了討論,裁判們發現大家普遍對「安不安全不是討論的焦點」這句話不理解,辯手們覺得去火星太危險了,可能會失去生命,所有要反對。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裁判們覺得這個點不是討論的重點。
這是辯論中的常見問題,辯手們很容易講大道理,但是對道理本身缺乏細緻的思考。比如說有人說樂觀就是面對挫折從不放棄,這句話乍一聽很正確,但是在辯論中說這句話還不夠,還要說明什麼是樂觀,為什麼要樂觀,為什麼要從不放棄,樂觀和從不放棄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如果有人偶爾放棄,這個人一定不樂觀嗎?
脆弱的邏輯看起來偉光正,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
回到這個辯題,如果說反對這個政策的原因是因為參與者的安全不能保證,那麼你得告訴我為什麼你覺得安全是重要的。解釋「安全很重要」這個論點之前,你需要告訴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活著是政策制定的終極目標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上天下地,各處探險呢,他們難道不怕喪命?
所以這個辯題歸根結底還是要討論價值層面的問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這種探索從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科學的發展的意義之一併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慾望,而是為了解釋這個未知的世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每個人存在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該如何以有限之身理解宇宙的無限呢?
人類一直在探索無限,科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推動了知識的邊界,邊界往前推動一點,就是一種進步,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又變深刻了些,所以獲得博士學位的人一般都是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這裡的philosophy指的並不是哲學這個學科,而是指古希臘語中philosophy這個詞的原意:愛智慧(love of wisdom)。什麼是智慧?從某種層面說,能推動進步,就是智慧。
而推動進步的這個過程充滿了未知,人無法預測到底會發生什麼,面對未知時所體現的勇氣很強大,因為這是一場肉體之身和無涯之生的拉鋸。「我曾經在最遙遠的山巔俯瞰眾生,在那裡得到圓滿與頓悟,我身體力行,體會冷暖饑渴。然後活著,去迎接下一個黎明與挑戰。」人不會永遠活著,宇宙卻存在了很久,拉鋸戰的結局已定,過程卻在不斷改寫,因為在追尋星辰和大海的過程中,時間會悄悄變慢,一分鐘不是世俗意義上的一分鐘,它無限接近永恆。
美國有一個「百年星艦」計劃,這個計劃由NASA於2010年提出,目標是在一百年之內開發長距離載人宇宙方案,該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火星。1992年進入太空的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梅·傑米森被挑選為該計劃的第一任機長,她表示將「願意為人類星際探索活動獻身」。
這種精神,大家能不能理解?如果你能理解,我相信這場辯論你可以說出比較關鍵的論點。事實上對宇宙空間的探索從萊特兄弟試飛成功之前就開始了,試飛成功卻是飛天夢的開端。如果有一天梅·傑米森真的去了火星,對她而言,在火星上的一分鐘或許相當於地球上的十年。這種突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時間或者空間的限制,所以當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後才會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所以NASA前宇航員Bruce McCandless在太空中漫步的照片會被評為最偉大的科學瞬間之一。
▲Bruce McCandles在太空漫步。Bruce McCandless最後一次接受《國家地理》採訪時被問到這個問題:「你曾經兩次前往太空。有人說從太空中看見地球會改變宇航員對地球的看法,這是真的嗎?」他是這樣說的:「總體來說,我覺得每一個飛到太空回望地球的人都會改變看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當我們從太空俯瞰地球,完全看不到行政分區;我們(所有在太空飛船上的人)會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學著和平共處。」
當我們乘著飛機在世界各地旅遊,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不要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得的。當我們閱讀經典,享受精神的盛宴的時候,不要覺得這一切是順理成章的。很多偉大的成就都凝聚著數代人的心血,一點一滴的積累最終才能形成巨大的進步。而那些人你不認識,他們的故事你也不了解,但確信的是,他們的存在讓你的生活變的更好了一點。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飛船在快要飛出太陽系邊緣時,NASA發出指令,讓探測器回望,拍攝一張太陽系的全家福。
▲照片中的藍色小點就是地球,對,就是那個小點,並不是你手機上粘的灰。
卡爾·薩根博士因為這張照片獲得了靈感,在Pale Blue Dot一書中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
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但偉大就偉大在,人類原以為這顆藍色星球特別廣袤,現在卻認識到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塵。
但我們卻在回望之後,繼續啟程。
說一點題外話。
參加辯論賽是很有意思的,辯論賽並不訓練吵架能力,它訓練的是思辨能力。想要打好一場辯論賽,辯手必須閱讀大量資料,了解政治歷史宗教哲學經濟等各方面的內容,還要對時事新聞有相當的了解。如果你能從辯論中鍛鍊出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我相信你能從這種可遷移的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s)中獲益良多。
這次East China Open英文組決賽的題目是「本院認為,對中產階層進行『焦慮營銷』是不道德的(THBT it is immoral to conduct 『anxiety marketing』 to the middle class)」,我發現辯手們對中產階級這個概念很不了解,所以沒把中產階級和焦慮營銷之間的關係說清楚。中產階級最在乎的兩大議題是教育和醫療,尤其是教育,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但是辯手們顯然不太明白這點。
還是要增加對這個社會的理解和感知啊各位同學們,兩耳不聞窗外事,既沒辦法讓你的心情變的更平靜,也不能舒緩你的焦慮,你需要變的敏銳又有責任感,正直又謙遜。
文字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部分圖片來源於NASA,圖片僅用於文章內容的說明,不用於商業用途。
TAG:王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