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古恨,源於義

千古恨,源於義

【作者簡介】何九玲,網名東方蘭心,中學教師,愛好廣泛,教書之餘,喜歡在音樂的世界裡徜徉,愛好在文字的天地間散步。

散文天地

鴻門宴

 Who Cares

胡彥斌 

00:00/03:46

千古恨 , 源於義

文/何九玲

每次翻開司馬遷《史記》中的名篇《鴻門宴》,我都會被這一場鬥智謀、耍權術的扣人心弦的政治鬥爭所吸引,從而對司馬遷這位千古獨有的史學家生出幾多敬仰之情。

《鴻門宴》的確耐人尋味,其中涉及到眾多人物,各自都閃耀著個性的光芒,而項羽無疑是眾多人物中最令人注目的一個,其事業由盛而衰的序幕由此宴拉開,箇中原因最值得探究。

細讀《鴻門宴》,便會發現故事的產生、發展和終結,始終離不開「義」這個字,而其中與「義」字有千絲萬縷聯繫的人物,第一要算項伯,第二要數張良,第三當是項羽。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三個人的「義」是怎樣一步步把項氏集團推上失敗之路的。

1、個人主義、知恩圖報的「義」

「鴻門宴」發生之前,劉邦和項羽都有稱帝的野心,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佔秦都咸陽,派兵把守函谷關,不久,項羽勝利結束大破秦軍主力的「鉅鹿之戰」,來到函谷關,並決定和「欲王關中」的劉邦拼一死戰,以項羽當時四倍於劉邦的軍事實力而論,戰勝劉邦不在話下。偏於此時,項羽的季父,楚左尹項伯,講起了「義」,將項羽欲擊劉邦的密謀告訴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劉邦政治集團的智囊人物張良,欲使張良儘快逃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這是何等的焦灼,何等的忠「義」!

在這晴天霹靂面前,張良卻鎮靜自若,不但不與項伯一起逃走,且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急有事,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云云,表面上似乎只是要說明自己的身份和態度,實際上卻是向項伯發起的思想攻勢。項伯是講究「義」的,他連夜通風報信,就是報答張良救命之恩的「義」舉,張良言「義」字來打通項伯,使項伯順著他的計划行事,這「義」字實在是一貼靈丹妙藥。項伯甚至不顧自己身為項氏集團的重要人物,只計私人關係,而甘為朋友承擔風險。他始終執迷不悟於自己的「義」中,不但幫助劉邦和張良出主意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而且「復夜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可以說項伯這種個人主義知恩圖報的「義」已發展到了極端,他勸勉項羽也遵從「義」,這就使得「鴻門宴」能夠產生,「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伯的作用真不可低估!

在宴會上,范增曾暗示項王殺劉邦,見項王無動於衷,范增便喚出項莊想舞劍來暗殺劉邦,而聰明的個人主義的項伯竟公然出來保護項氏集團的敵人「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及。」他不僅在危及關頭保護了劉邦,而且拖延了時間,使張良得以出去喚自己的救兵、護駕將樊噲。

這個項伯,真可以說是壞了項氏集團的大事。若不是他,劉邦豈能在「鴻門宴」上與項羽相會?又豈能脫身?

2、顧全大局、力挽狂瀾的「義」

「鴻門宴」故事塑造的一個極光輝的劉氏集團的軍師——張良,是個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以大局為己任的忠「義」之人。正是他的才能,使劉邦集團化危為安,將項羽置於被動地位的。

由於兵力懸殊,在得知項羽準備即日追擊的急迫形勢下,他從容不迫地應對各種事務。首先對項伯說「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前面已談過,這是一語雙關之言。張良得以穩住項伯後,去見劉邦。當時雖對劉邦心存不滿,因為象「距關,毋內諸候」這樣關係到全局的大計,劉邦竟未和他商量,所以在劉邦驚慌失措、連聲問計的當兒,張良卻出其不意地發出了「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的反詰,然張良並未給劉邦過分難堪,他的兩次提問,明顯包含著勸導劉邦、曉以利害的目的。特別是劉邦默然認錯後,他便不再糾纏往事,開始為劉邦出謀劃策,使劉邦在「鴻門宴」這個特定的鬥智斗勇耍權術的政治搏殺中得以脫身。

這一場觥籌交錯的宴會,實際上比千軍萬馬的廝殺更為尖銳複雜,在驚心動魄的場面中,我們充分領略了張良這個人物的獨特風采。他不計小嫌,忠心耿耿於劉邦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從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張良的「義」是出自顧全大局的氣度和品質的。這與項伯個人主義的小「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司馬遷可謂聖人矣。他慎密的思路、精闢的文筆將張良活化了出來,使「鴻門宴」中劉氏集團的勝利成為必然。誠想,張良若象項伯一樣,只顧個人的話,劉邦即使有天大本事,在無任何防備、又無得力軍師的前提下,也要在項羽即日的鐵蹄下喪命。

所以,我要說,張良在「鴻門宴」上的「義」,具有力挽狂瀾、化險為夷之功。

3、貴族主義、恪守禮教的「義」

如果說項伯使「鴻門宴」得以產生,張良使「鴻門宴」能順利進行的話,項羽則是「鴻門宴」中項氏集團失敗的罪魁禍首。是他將自己置於被動地位的,是他放走了劉邦,引火自焚、放虎歸山的。而他的失敗,也源於一個「義」字。

這個出身在「世為楚將」的貴族之家的項王,可以說是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他能立下「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樣的誓言,卻沽名釣譽,耳根極軟,聽到一點好話便會輕易改變主張。當項伯在他面前說了沛公的謙恭時,他便答應「善遇之」;當劉邦在他面前卑躬屈膝,裝出一副委屈受盡的可憐相,甜言蜜語地抬舉他時,他便立即被軟化,頗覺自疚,為自我辯解,連對方曹無傷告密的事也說出來了。當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準備趁機殺掉劉邦之時,他未始沒有觸動。但項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的話卻緊緊抓住了他的心,那個「義」字牢牢桎梏了他的頭腦,使他不願在宴會上暗算敵手,就連敵方勇士樊噲大鬧宴會場,說了幾句頗為有心計的話,也使項羽失去了警惕之心。

整個宴會上,項羽的粗疏自尊、剛愎自用的性格得到了充分體現。他之放走劉邦,引來了無窮後患的千古恨,絕不僅僅是偶然的原因。太史公在《項羽本紀》中給我們以線索,讓我們看到恪守禮教、貪圖虛名的項羽的失敗成為必然結果。若不是貴族主義的「義」深植在他思想中,他不會聽信項伯之說詞,不會按其說詞行事;若不是恪守禮教的「義」束縛了他,項羽完全可以在鴻門宴上斬掉自己的敵手劉邦,縱使張良、樊噲們有天大本事,也不免一敗塗地。

通過細讀《鴻門宴》,我深刻地體會了清文學家劉熙載先生在《藝概》中的評語:「《史記》敘事,文外無窮,雖一溪一壑,皆與長江相若。」的確,《鴻門宴》一文中前後僅有兩個「義」字,一出自張良之口,一出自項伯之口,然「義」字卻與劉項雙方的勝利緊緊相聯,處處體現了司馬遷在文學上的高超藝術技巧,人人皆是不朽的形象典型。

經典永流傳,文化未斷流。兩千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皆津津有味地細品過《鴻門宴》,宋代的劉辰翁曾說:「鴻門宴歷歷如目睹,無毫髮滲漉,非十分筆力,模寫不出」。僅通過分析項氏集團失敗之因在於「義」這一點,我已領悟了這一贊語。這樣的贊語,《鴻門宴》及其作者是當之無愧的!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主 辦:渭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 編:趙粉絨

本期編輯:楊文平 周潔

地 址:渭南市朝陽路東段21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渭南文藝 的精彩文章:

散文:碗蓮花開
蝶雨 那塊石頭

TAG:渭南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