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工程師:成為一個硬體高手,這樣做你也可以

工程師:成為一個硬體高手,這樣做你也可以

20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柏林頂級的音樂學院做了一個試驗。他們把學院學習小提琴演奏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是「明星人物」,第二組是「比較優秀」,第三組是「普通水準」。然而,所有學生都被問及同一個問題:在你的一生中,從拿起小提琴開始,你練習過多少個小時?

所有的人,都開始回放已經過往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從5歲開始。在前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間幾乎都一樣——每周約2-3個小時;但到8歲時,差別開始顯現:「明星人物」學生練習的時間開始明顯多於其他學生,並且這種練習帶有明確的目的和個人思想,從而使得表演更為出色。實際上,到了20歲的時候,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經在他的生命中練習了10000個小時。與此同時,「比較優秀」的學生,他們練習的時間是8000個小時;而「普通水準」的學生,他們的練習時間只有4000個小時。

他們又對其他行業的頂級人才進行了研究,結果非常令人吃驚:無論是作曲家、籃球運動員、作曲家、滑冰運動員、鋼琴演奏家、棋手,甚至是屢屢得手的小偷,一次次毫無例外的都得到了10000小時這統一數字。10000個小時相當於每天練習3個小時,或者一周練習20個小時,總共練習10年的時間。世界上最有名的搖滾樂隊——甲殼蟲樂隊,在登陸美國之前,他們成立的時間到底有多久?7年。在這7年中,他們在漢堡的俱樂部,每天晚上演奏8小時,一周7天,共演出了1200場。正是在漢堡的嚴酷考驗,讓他們在到達美國之後,一舉成名。比爾·蓋茨和比爾·喬伊在年輕時候的「電腦迷」故事,同樣也是廣為人知。但是你統計過沒有?他們在編程上所花的時間,都無一例外的不低於10000小時!

如果說:軟體工程師,需要足夠的代碼量,才能成為高手。那麼硬體需要訓練的維度更多、從最基本的:原理圖、PCB等工具的應用;到電路的設計、調試、模擬工具的應用;示波器、萬用表等儀器儀錶的使用;到需求分析、專題分析、信號完整性分析、PCB布局布線的技巧和經驗積累;生產、維護、維修、測試、可靠性、各種試驗(EMC、HALT、HASS等等);這裡面任意一個維度都足夠你花10000個小時,去深入學習,甚至某一個領域都足夠你去鑽研一輩子。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一萬個小時,不是簡單的機械重複,必須是有思考的提升式的重複。如果讓你Layout PCB,你不是經過學習和思考電路原理的進行簡單重複,那麼這一萬小時並不是有效的一萬個小時。

但是硬體的工作,是需要你去反覆錘鍊、不斷的經歷:理論分析、工程實踐這樣的反覆循環,才能夠形成積累和沉澱。這也是為什麼硬體工程師老點也 更值錢的一個原因。

【機遇:做好準備,別在歷史選擇你的時候,失之交臂】

假入我們把曲棍球運動員、甲殼蟲樂隊、比爾·喬伊、比爾·蓋茨的故事聯繫起來思考,就一定能夠發現更加清晰的通往成功的路徑。不可否認,他們確實擁有過人的才華。然而,人生的真正差異,不在於他們非凡的天賦,而在於他們非比尋常的機遇。

我們可以根據《福布斯》的財富排行榜,詳細列出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75個人。你知道有趣的地方在哪嗎?在75個人中,有14個是美國人,他們都出生在19世紀中期的9個年頭之中。這真是讓人驚訝!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你仔細想想,答案就一目了然: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國歷史上經濟最大變革的時代,華爾街開始繁榮,製造業正蓬勃發展,傳統的經濟體制被打破,新的經濟體制開始重建。這些因素對他們的成功來說至關重要。

假如你和一位矽谷的老手交談,他肯定會告訴你:在個人計算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時間是1975年1月,因為這是個人計算機時代的黎明。那麼,誰又能佔據最佳位置,去享受這個黎明的第一線曙光呢?假如1975年的時候,你的歲數比較大,那麼,當你從大學一畢業,就可能在IBM上班了。而如果你的年齡太小,依然是個中學生,那你將無所適從。所以,在1975年的時候,你最好是20歲或21歲,也就是說,你最好出生在1954年或1955年。看看比爾·蓋茨,他是什麼時候出生的?1955年10月28日。比爾·喬伊呢?1954年11月8日。史蒂夫·喬布斯呢?1955年2月24日。埃里克·施密特呢?1954年4月27日!

我們選擇不了歷史;但是我們可以在歷史選擇你的時候,做好準備。

另外,我的一個個人感觸:自我認知的使命感;我曾經在華為做了三年的「技術開發項目」,在我們那樣一個搞產品交付的團隊,其實也就是目前還沒想清楚做不做的項目,先找幾個人試試水。

所以不少同事在接到這樣的項目的時候,心情不好,很氣餒,感覺自己被邊緣化。我從來不這麼想,我總能看到問題的好的一面:高技術預言靈活度更高,可以接觸新東西,新技術;我給兄弟們打氣:你看,我們是全球第一個做Core第二代處理器電信設備應用的,我們還是全球第一個做多核DSP應用的團隊;我們一輩子碰不上「三峽」工程之類的項目,但是,我們碰到這樣的項目,應該還是有歷史使命感的。

當你賦予自己歷史使命感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身邊充滿機會。機會不是等來的,是挖掘出來的。

【方法: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所謂的刻意就是 持續地做你不會做的事

心理學界把人的學習其實分成三個區:第一個區叫舒適區,就是在這待著特別舒服。因為這兒你全會,全拿手,全擅長。

而最遠的地方叫恐慌區,那個地方所有東西你都不會,一臉懵逼。好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有一個區,這叫學習區 所以學習區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脫離舒適區。

這就是學習的本質 永遠不舒服;你在做你不會做的事情嘛

小學時,我外公讓我跟小區看門的老爺爺下象棋。我很恐懼的說:他天天下棋,我偶爾下一下,我能下過他? 外公說:他天天下棋也是臭棋簍子,你不用怕他。

為什麼他天天訓練下棋,確是個臭棋簍子?因為他永遠圖的是那個舒服,而不是刻意練習。他甚至貪圖吃別人一兩個棋子的快感,而不是最求全局的勝利。

當然,我是在大人的幫助下才贏了那位爺爺,不過這件事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勝敗不是由競爭雙方的投入時間決定的。在方法之外還有很多因素。

再舉個例子:打遊戲。打遊戲也分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就圖個爽,那這不是你在玩遊戲 這是遊戲在玩你

第二個境界就為了贏,這種人永遠不會成為專業的遊戲高手

第三個境界就是刻意練習,真正在遊戲界能夠混出名堂的,那就是永遠要去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比如說一個地圖,他要把那個裡面所有的細節給摳清楚,再比如說有一些隱藏的數值。這些演算法遊戲公司對你是保密的。有些人反覆還寫論文做大量的測試。一定要把這個演算法給拆解出來:通過實踐去挖掘遊戲的隱藏屬性。這種人他專門的刻意去學習。他就會成為遊戲高手。

通過刻意訓練,可以把你原來的學習區變成舒適區。那麼真正的學習就是,不斷的找到自己的「不舒適區」。

我早期在研究所工作時候,做微弱信號處理,所以沒有接觸過開關電源;剛去華為的時候,就開始搞X86硬體開發,處處都是大功率的開關電源。第一個項目的時候,很吃癟,所以能做的事情也有限。那麼在第二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中,由於時間充沛,自己能支配的資源也變得豐富。所以我就重兵投入搞開關電源,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當時把相關的理論、實踐案例都梳理了一遍。形成一個《電源是怎樣煉成》的文檔,當時在華為內部傳播率很高,對我自己的幫助還是非常大的。

【悟性:】

悟性,天賦,這種辭彙,往往會跟努力這件事不成正比。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中國男足。你不能說中國人在中國男足這事上沒下功夫吧。這麼多年各種嘗試、努力,但是都沒用。

怎麼辦呢 大家就插著手在旁邊胡亂地解釋:什麼文化原因、制度原因、中國人的素質原因等等。都來了不就是贏個球嗎?

總不能為了為了足球能改善,改變我們五千年的傳統和文化吧。

這就是中國人其實跑步、跳高、柔韌性這些都沒問題了,為什麼足球搞不定呢?我個人就不善於踢足球,我覺得還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具備掌握足球這項運動本質的悟性。

「悟性」的五種表現形式:

一、未卜先知。「未卜先知」可以說是具備「悟性」的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之一。

二、舉一反三。就是要求我們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快速抓住問題的規律,並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套路;能夠運用現有的知識體系,快速掌握未知的信息。

三、去偽存真。具備「悟性」的人要學會從紛繁複雜的環境中發現事情的根源,抓住最本質的東西。

四、心有靈犀。真正有「悟性」的人,往往可以在許多不經意間明白許多事理,掌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精髓。

五、觸類旁通。比如,在讀報刊時,在看電視時,在與人閑聊時,在休息時,在旅遊中,甚至在洗澡中,我們都可以將許多眼見、耳聽、心想的東西聯想到自己的工作、學習,這就是「觸類旁通」,也是「悟性」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其實在技術上,悟性往往表現為:「技術直覺」。這就是你運用已有知識體系,在來不及掌握全部信息和未知知識的前提下,做出的應急措施的準確度,和對問題預測和判斷的準確度。

你可以看到,一些技術大牛總能在項目迷霧狀態的時候,給出一些方向性的意見。這就是由於其積累和悟性形成的「技術直覺」。

說到底,是你的身體和大腦的基本配置的一個體現:你的智力、體力、毅力的綜合體現。你的腦存儲量、主頻等等因素最終體現在你的天賦和悟性上面。

我一個同學、南京大學高才生,現在移民新加坡,搞IC半導體的,還有精力業餘賣賣燕窩,做事效率極高。

悟性極高:上高中時,總是用很少的時間能夠把知識學習搞得非常好,還有時間幫助女同學輔導功課。

其實他就是跟羅振宇說的那個人一樣:掌握基本規律,掌握基本概念;能夠從一堆細碎知識中間提煉精華。(碰巧他長得很像郝海東、一臉悟性)

【為人: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態度,品性方面所表現的特徵】

上學時,我聽我老爹 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先學會做人,後做學問」;

今天是教師節,想起:高中時班主任陳老師的畢業寄語「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小學班主任讓大家寫:「人無信不立」;

華為入職培訓時,有同學說自己要:「用心做事、無心做人」,然後培訓的老師提出:應該是「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這裡說的為人,不是簡單的說:做個正直的人就完事了。一般工程師,長時間認真做事情,做到「正直」還是沒問題的。但是你如果要做出一番成就,你就需要具備能夠團結更多人的能力。為人方面,就需要下些功夫。尤其是硬體工程師,在大公司的硬體工程師,你需要跟各方面的朋友打交道:供應商的銷售、FAE;生產、採購、測試、熱設計、互連、結構、軟體,等等等。

這需要你技術過硬之外,還需要具備比較強的打交道的能力。

【方法:獲取隱性知識】

這是當年搞知識管理,印象最深刻的圖片。

這些隱性的知識,由於各種原因:不好直接表述;表述成本高;沒有知識管理的體制和習慣,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

學習「套路」:

你看從最開始的人類文明,一直到今天我們如此複雜的知識;其實都是這玩意兒叫知識罐頭,把前人已經搞明白的東西,抽象為一個非常簡潔的東西。

我們直接能拿來就用這叫什麼?這就叫套路嘛

有兩種套路是最重要的:

第一種套路其實就是「方法論」或者是「方法工具」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只要你了解事物清晰的內涵和外延,其實你把整坨的知識全部就拿到手。

方法論,還是強調去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可以將要研究的複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複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方法工具,這是我發明的詞:

例如:遞歸法、排除法、分治法、窮舉法、統籌方法等等方法在具體的技術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面簡直就是每天都在接觸和運用。這些方法在問題攻關的階段,簡直就是太有用了。

同時一些質量工具:魚骨圖、柏拉圖、5W2H、5why等方法也是很重要,且屢試不爽。

第二種套路就是在教科書上找不著(隱性知識)

但是一定是這行的前輩給你總結出的最值錢的經驗。所以你去做最普遍的練習其實不重要,關鍵是跟同行把這些東西要能夠學來。所以我們在工作過程中一旦遇到什麼事,趕緊找這行的老司機。也就是,我們在問題公關時,一臉懵逼的時候,趕緊找個「技術直覺」好的大牛一起討論問題,也許他不能直接給你答案,但一定可以啟發思路。通過討論之後,如果發現技術大牛「未卜先知」,一定要事後去請教,其思考的套路。把老司機的那些套路一定要學到手。

以前在研究所的時候,我就喜歡跟老同志套近乎,拉家常,談著談著就討論技術,然後老同志就透露一些設計方法、調試技巧、他們多年實踐之後,自己對理論的理解。然後告訴你:「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各個行業的高手其實都是這樣:律師他最主要的基本功訓練是看大量的案例;一個圍棋手大量的基礎訓練,不是上網上跟人下圍棋 殺得痛快,而是背一個一個的定式,打一張一張的古譜等等 全都是這樣。

這是頂級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學別人成型的套路。

所以,你如果想快速成長,除了夯實理論基礎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增加自己知識體系裡面的案例庫。

羅振宇的這段經歷也說明這個道理:

「我當年在電視台當製片人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感受:

因為我天天的工作場地就是審片室,記者做好的片子我得給他審,所以我的練習機會。其實就超過一般的記者大概二三十倍,為什麼?因為一個記者大概一個月做一條片子,我是每天看一條片子。在審片室里跟他們一起去琢磨,開頭怎麼開 結構怎麼搭細節怎麼磨 鏡頭怎麼調整等等。所有這些練習我每天在做,所以有的時候我跟記者講,我說真的不公平。我這樣干工作越干水平比你們越高。這不是自誇,這就是事實,為啥我乾的多嘛 他一個月做一條,我一天看一條。你別說,那個時候我去結構一個半個小時以上內容的能力,其實給我今天做《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所以學習他人的案例,不但不是浪費時間,對自己的提升還是非常有效。但是也要注意相關性。畢竟用得著的知識,才值得花時間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子產品世界 的精彩文章:

AI和VR等科技將改革教育面貌 並與真人教師相輔相成
INVECAS和Molex 協作增強汽車信息娛樂系統媒體模塊

TAG:電子產品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