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青花製作工藝

元青花製作工藝

成型方式

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土延》載:「先以黃泥塑成橫印,或兩破,或兩載,亦或囫圇(整個),然後埏泥印坯,以釉水塗合其縫,燒出時自圓成無隙。」其敘述可作為元青花製作工藝的參考資料。

琢器(也稱立件):均為印坯成型,它不同於宋代(拉坯成型)和明清(利坯成型)。

先制種模,又叫母模,用於翻出印坯用的模型。其次翻模,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內凹面上,用於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陰模。再次將坯泥放在模具內拍部分段成型。梅瓶和玉壺春瓶為四接,燒成後器內、外壁可見(或可摸到)節痕,往往接頭處加厚,內接頭處稍突出,顏色不同於胎體色。

大件的瓶、罐的底均濕坯另接。底在印好時稍干後用鐵制「板刀」快速挖足,底一般不夠平整,足端平,足底厚。小件瓶、罐等均為平沙底,不另接。

分成四接的玉壺春瓶

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為制模泥,即制胎泥(見下圖)

陰模印坯: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內凹面上 ,用於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陰模。(左圖是用陰模印坯成型方法成型的高仿元玉壺春瓶)

元青花梅瓶陰模印坯成型(高仿模擬)

元青花罐陰模印坯成型(高仿模擬)

在坯體外表面上覆蓋一層釉料的操作叫施釉。大件琢器: 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澆釉法:(見插圖)。器內用大筆塗釉。

小件琢器: 器外均採用蘸釉法(見上圖),即用三或四個手指抓住器底部,直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即成。凡蘸釉產品,往往浸釉不到底,脛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規則的露胎,上面往往留有3-4個指頭抓坯的痕迹(見上圖)。

小口的瓶、壺和小件瓶、罐、盒等琢器,器內一般不施釉,僅見小蓋罐有盪的釉,有的盪釉不滿(見右圖)。

以上施釉方法,常常會使器物的口沿或肩部出現「淚痕」(見下文)。今仿者多用吹釉法,則不會產生此現象。

大件圓器: 大盤、大碗內施釉是甩釉:(見下圖)。

外壁施釉亦甩釉:(見下圖)。

由於內、外壁上釉時器物口沿部位都會沾著釉,所以此處必兩次上釉,出現厚釉而釉色深青和大面積「淚痕」現象(見下圖)。

中、小件圓器: 器內用注釉法,施了內釉再施外釉。施外釉是用蘸釉或澆釉法。

·END·

古玩今賞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

微信號:古玩今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逸寶地 的精彩文章:

明萬曆青花瓷器鑒賞

TAG:天逸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