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漢保衛戰在什麼背景下出現的?計劃4個月內消耗日軍有生力量

武漢保衛戰在什麼背景下出現的?計劃4個月內消耗日軍有生力量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武漢為湖北省會,地處中原,水陸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就水路而言,武漢三鎮位於長江與漢水交匯處,長江從湖北境內蜿蜒東去可溝通皖、贛兩省,而從宜昌溯江西上,則有巴蜀可作倚托的大後方。武漢還是鐵路交通樞紐,憑藉粵漢鐵路和平漢鐵路兩大交通動脈貫通南北。武漢的工商業也較為繁盛,為華中地區第一大都會。

全面抗戰開始後,由廣州輸入經粵漢鐵路北運的各種重要戰略物資經武漢中轉集散,分頭接濟各戰區。南京失陷後,國民政府宣告已遷都重慶,但優越的地理、交通條件和工商業基礎使武漢成了戰時中國事實上的軍事、政治及文化中心。正因為如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京失守後立即籌劃以保衛武漢為中心的軍事計劃。

1937年12月13日,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在武昌擬訂了《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決定:「國軍以確保武漢核心、持久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為目的,應以各戰區為外廊,發動廣大游擊戰,同時新構築強韌陣地於湘東、鄂西、皖西、豫西各山地,配置新銳兵力,待敵深入,在新陣地與之決戰。」(《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1938年1月11日,陳誠受任為武漢衛戍總司令,負責籌備武漢防禦事宜。

陳誠

從淞滬會戰至南京失守,華東戰場上的中國軍隊主力損耗嚴重,編製混亂,戰力大減。當時武漢至南京間的封鎖線及防禦體系尚未完成,長江沿線倍感空虛。不過佔據了上海、南京的華東日軍並未以主力乘勢沿江西進,而是選擇了先北上津浦路,待華東、華北日軍打通津浦路、會師徐州後再攻佔武漢的戰略。這使中方能較為從容地部署武漢保衛戰。1938年初,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將由平漢線南下,並從大別山北麓及長江兩岸西進會攻武漢,「則此時由湘贛之幕府山脈至豫鄂皖境內之大別山脈……預想也為將來之主戰場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647~648頁。)鑒於南京保衛戰的教訓,軍事委員會認為武漢三鎮從地形上觀察並不易守,因而「欲確保武漢而始終保持武漢為我政治經濟資源之中樞,則應戰於武漢之遠方,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是上策」。(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647~648頁。)武漢衛戍總司令部乘徐州會戰緊張進行之機,在武漢外圍構築防禦工事,整理補充軍隊,加緊備戰。

會戰前的武漢,一派繁榮景象

1938年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隨後以3個師團兵力沿隴海路西進,準備以主力由豫東平原與皖北地區直壓平漢線,席捲鄭州、開封,南下信陽,與預備使用於長江方面的一個軍會攻武漢。日軍大本營於5月底已決定於秋季攻佔武漢,並視攻佔武漢、控制中原要地為壓迫中國政府投降或崩潰的最大機會。當黃河決堤造成的大面積泛濫阻止了豫東日軍的進攻勢頭,向開封、鄭州方面西犯的日軍主力由津浦路方面向合肥以北地區靠近,於6月初攻陷渦陽、鳳台、壽縣、正陽關等地,以與合肥方面的日軍取得聯絡。日軍大本營被迫改變作戰路線,以主力沿長江兩岸,一部沿大別山北麓西犯武漢,戰略形勢為之一變。武漢外圍防禦陣地由對北及東北正面變成單純對東正面。中方因徐州會戰及隴海路戰鬥失利一度瀕於危急的戰略態勢漸趨穩定,藉此喘息之機,重新布防。

第5戰區部隊已部署於長江北岸及大別山北麓地區。第1戰區主力則從6月9日起紛紛奉調南下增援,6月14日成立了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的第9戰區。這樣,在武漢外圍,第5戰區負責守御長江以北,第9戰區則守御長江以南地區,不過,位於長江北岸的田家鎮等江防要塞部隊仍歸第9戰區指揮。至7月11日,軍事委員會決定集中主力於武漢外圍,「利用鄱陽湖與大別山地障,並藉長江南岸之丘陵與湖泊施行戰略持久」,計劃在武漢外圍與日軍作戰4個月,以求最大限度地消耗日軍有生力量。(《蔣委員長如何戰勝日本》,第50頁,台灣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整裝待發的中國軍隊

至此,軍事委員會防衛武漢的作戰總體構想已經完成,即武漢三鎮為策動全國抗戰的中心。其得失為國內外所矚目,絕不能輕易放棄。鑒於武漢核心區域(包括平漢路南段和粵漢路北段)自身不易防守,因而戰爭主要應在武漢外圍地區進行,配置有力一部在九江以東地區遲滯日軍推進的速度,會戰的主陣地則選擇在湘鄂贛邊境和鄂豫皖邊界的丘陵、湖泊地區,湘鄂間邊境有幕阜山、廬山、九宮山鄱陽湖之險,鄂豫皖邊則依大別山脈作天然屏障。軍事委員會意識到武漢保衛戰「固不能保我土地之不失,亦不妄冀殲滅敵人」,(《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作戰的主要意圖是儘可能消耗日軍力量,以利長期抗戰。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卷,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

(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

編輯:林小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賓陽會戰:國軍部署三十萬大軍,為何打不過兩萬多日軍?
「人臣無外交」體制是如何潰決的?且看王開璽老師的解答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