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古代歷史書畫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不認真研究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而希圖在書法上有所作為,這是難以想像的。只是古代書家去今久遠,他們的實踐和思維方式以及記錄這些方式的文字,都與今天大相區別,而且從數量上說,先秦以降,書論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實在難以領略。為了給這些書界朋友提供必要的方便,我們擷取了在中國古代書論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書論,並作簡要的評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對今天的書法的創新和發展有所裨益。
相對而言,古代書法理論的出現比書法藝術的形成要晚一些。據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古代書論著作最早出現於漢代。西漢大學者、文學家揚雄在他的一線拍行;保利,佳德,翰海藏品徵集開始啦。徵集熱線:一捌久 四久捌二 五二五一;朱經理。《法言·問神》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書,心畫也。」這裡的「書」雖不是專指書法,但它最早論述了有關中國書法理論的根本命題——書法同書法家思想感情之間的關係和書法藝術表情達性的特質等問題,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書論史的源頭。
漢代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初創期。隨著書法藝術的成熟和興盛,專門研究書法的理論 著作便應運而生。最早論述書法的一篇文章是東漢書法家崔瑗的《草書勢》。崔氏在文中認 為,草書的出現正是由繁到簡的社會需要的反映,並描述、讚揚了書法的形態美和動態美。 對書法的藝術審美功能和價值作了充分肯定。繼此之後又出現了幾篇重要的書論著作,如趙 一的《非草書》、蔡邕的《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大書家蔡 邕的《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興盛期。隋代雖立朝時間很短,但其書法上承南北朝碑刻, 下啟唐楷諸家,為唐代楷書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書論也重在探討楷書的筆法與結體, 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頌》是這方面的代表。隨著唐代書法藝術的達到鼎盛, 書法大家、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書法理論也興盛起來,大批成系統、有分量的書論著述陸 續問世,對細部技法的探討和對書法創作規律的剖析逐漸代替了對書法藝術總體印象的闡述 ,涉及了書法藝術的各方面,體現了唐代「尚法」的風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 的《書譜》、張懷瓘的《書議》、《書信》、《書斷》、《文字論》、《六體書論》, 《論用筆十法》,竇臮、竇蒙的《述書賦》,徐浩的《論書》、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張彥遠編的《法書要錄》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作。尤其是歐陽詢的《三十六法》 、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的變革期。由於各種原因,宋代的書法無法與唐代相比肩,卻能另闢蹊徑,一時帖學盛行。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所革新和發展。宋人論書主張書法創作不應受法度的束縛,不必斤斤計較於點畫、布置等具體方法,而應重視作品中的風神意韻及書家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自由地抒發其胸臆,力求創新。它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反映。朱長文的《續書斷》、蘇軾的《論書》、《東坡題跋》、黃庭堅的《論書》、米芾的《書史》、《 海岳名言》、姜夔的《續書譜》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著作。《續書譜》尤為系統精到,為歷代書家所推祟,影響巨大。
清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繼往開來的一個時期。從清中期開始便逐漸形成了帖學與碑學明顯 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學逐漸由盛轉衰,碑學則日漸興盛。故書法理論前期重視對筆墨技巧的 闡發,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書筏》和朱履貞的《書學捷要》。後期則主要是對碑學理論的 探討,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並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輕南的風氣。劉熙載的《藝概·書概》對南北書風的特色分別作了概括,強調他們各有所長,則顯得比較公允、客觀。不僅如此,《書概》還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書體演變的歷史和書法藝術的技巧 、風格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而精要的理論總結。這些論著在中國古代書論史上佔有重要 地位。它們對清代碑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促進了清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並對近現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全面而系統。只要我們粗略翻閱一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著作, 你就會看到:我國古代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和總結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而且自成體系。如果將它與中國古代畫論相比較,就更能顯示出這一特點。比如對書法發展 史的研究,自從南朝宋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開其端,以後各個朝代幾乎都有這樣的一 批著作。它們論列了從上古至清末書法發展的歷史,保存了中國書法發展歷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對書體演變歷史的研究,論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書、行書、章草、今草等書體的 產生、發展、變化以及概念、特點等各個方面,系統而全面。再如對書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極 為深人、全面,大凡用筆、用鋒、執筆、結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詳細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視書品與人品的關係。早在西漢時揚雄就提出了「書為心畫」的著名觀點,認 為書法藝術作品是書家思想意識、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這一觀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宋書論家朱長文在其《續書斷》中就認為,一個人書法藝術的高下與他的品格修養有很 大關係,並舉例說:「魯公可謂忠烈之臣也,……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云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這實際上就 是說顏氏端莊雄健的風格來自於他的高風亮節。近代書論大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更明確地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認為通過書法不僅可以看出書家的「學」、「才」、「志」,而且可以想見書家其人。人品好書品必定 好。
另外,善於藉助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表達評賞者的感受,以充分顯示欣賞過程中多種心理 活動交織的情狀。早在東漢蔡邕的《筆論》中,就運用豐富、美好的比喻,來強調書法創作 的體勢應融人大自然各種生動的形態。自此,歷代書論家留繼承了這一傳統。如孫過庭《書譜》中寫道:「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 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在這裡,作者就運用了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比喻 ——實際上是博喻,來比擬鍾繇、張芝和二王書法的神妙景象,從而使人獲得一種感性的認識,便於領會。此類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總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繼承。
TAG:文博界朱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