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9)九、住邪命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9)九、住邪命戒

《菩薩戒本經》(17)

四十一輕戒(9)

九、住邪命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九、住邪命戒

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舍離,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數起。

第九住邪命戒。

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舍離,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命即生活,命要存在一定衣食住,如果這些衣食住得來的不合法,就叫邪命,出家有出家的法,在家有在家人的法,所以合不合法是按本身的身份來說的。前面佛制這條戒——第八不同聲聞戒,菩薩可以向在家居士乞求百千衣,都可以接受,但這條戒接著又有個限制。

「若菩薩,身口諂曲」,假設菩薩向人家化緣的時候,身諂曲,口諂曲,這就是邪命了。諂曲-即虛偽,表面上一套,心裡是一套,不真實,另有所圖而博取人家的歡心。「諂」就是諂媚,是外相,能夠博取人家的歡心,「曲」是內心裏面彎曲,內心裏面別有希圖,那叫做諂曲。

「若現相」現出來一種特別的相,冬天非常的冷,他偏穿很少的衣服,就現出這個相來,就是若是有特別的人來了,他自己端身正坐,好像有禪定的樣子,這是現相,就是現出來一種特別的現象,表示他有道行、持戒清凈或有道德、有修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希望令人生恭敬心供養。如果沒有功德心,而現有功德相,那麼就是欺騙人了,這就是身諂曲。

「若毀呰」,有的人也會說一些訶斥人的話,或高聲說話,現出一種威德,令人敬畏,但是發言的動機不好,表示他是很了不起的,所以訶斥人。關涉到語言方面的叫毀呰,是口諂曲。動機就是諂曲,就是表現於外的現象,和內心是不一致的,就是欺騙性。

「若因利求利」,這都是說諂曲的現象,「若因利求利」,「因」就是假藉。「因利求利」,以比較勝劣的方式來追求更多的利益。

「住邪命法」,安住在邪命,就是生活不清凈,吃的飲食穿的衣服,住處、卧具,這些都是財富,這些財富是由欺誑性來的,都是不清凈的。如果老老實實得來的財富就是清凈了,就是凈命,也叫做「正命」。出家人心裏面不老實,在家居士很誠懇的護持出家人,出家人反而欺騙他們,這件事太不合道理了。是安住在邪命法,「無慚愧心」,常常這樣欺騙在家居士,不感覺到慚愧。自己有這種過失,不感覺到「慚」。做錯誤的事,佛菩薩諸天善神,都是悉知悉見,他們都知道的,但是出家人自己感覺無所謂,心裏面也不在意,就是「無愧」,無愧於心。自己有了錯誤,自己還沒有羞恥,「不能舍離」,不能夠去掉這種錯誤,不能改變過來,自己不願改變邪命的作風,有人勸他也不理會,且繼續這樣做,「是名為犯眾多犯」,這就是犯戒了。眾多犯,「是犯染污起」,這是染污心生起來了。

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數起。

「不犯者」,怎麼樣才能算是不犯這條戒呢?

這位菩薩習慣了,就是歡喜諂曲,不老實,但是這位菩薩知道自己有這種毛病,那有慚愧心了,他想要斷掉,改變過來,「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發起了正願,要學習佛法,用止觀的力量,把這件事,把它調伏過來。心裡散散亂亂的人,改正自己的過失困難一點。或者貪慾心強,或者是瞋心特彆強,或者是疑惑心大,諂曲,各式各樣的煩惱,我們心裏面散散亂亂的,想要改變過來有困難,一定要慢慢的有耐心多靜坐,多靜坐,得到了欲界定,得到了未到地定,在禪定裡面修觀,這過失容易改變,容易改正過來。

所以每天不怕辛苦學習佛法,準備聖道的資糧,在外凡位就是這麼回事。這個時候,不能老在那裡靜坐,還要讀書,要聽老師講解佛法,這個時候靜坐的時間不夠,所以若有特別的習氣毛病,改變就困難。當然也應該盡自己所能,思惟這個毛病的過失,思惟沒有毛病的功德,這樣也多少會有點力量,改變自己的過失。等到外凡位,資糧準備好了,得到正知正見了,通達佛法了,然後在這個時候,就應該修四念處了,就應該多靜坐修禪,四念處就是禪,這個時候,所有的習氣毛病都能改變過來的。所以這地方說:「若斷彼故」,這個「彼」,就是諂曲,身諂曲,口諂曲,實在主要是心諂曲,因為身口它不能自主的,是聽內心的命令,所以若是能夠有慚愧心,想要斷除自己的諂曲,那他就要努力地學習佛法。「起欲」,就是發願,要睬取行動,修止觀來對治。

「煩惱增上,更數數起」,但是諂曲的煩惱,從久遠以來那樣的熏習,特別有力量,雖然常常的修止觀,但一時之間,還是常常的現行,這個煩惱還是常常活動,這樣子就不算犯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云何凈命虧損所攝?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

《瑜伽論記》卷第六:「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者,希未得境名為大欲,耽已得境名不知足,以大欲故難養不知足故難滿也。」

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

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

或求多聞、或住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宣說己實有德,或少增益。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

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蔽衣裳,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

如為衣服,為余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

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如是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云何凈命虧損所攝?

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

怎麼叫做「凈命虧損所攝」呢?「謂如有一,為性大欲」,有一類人有很大的貪慾心。「不知喜足」,已經得到的生活所需的這些事情,還不知道喜足。以大欲故難養,不知足故難滿也。若是真實生活上有需要而不足,去追求也是可以的。常以不合道理的方法,用非法的手段去追求,「不以正法」,不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方法,所以這是不對的。

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一、依詐威儀。

又為了貪求種種的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等資具的因緣,善巧方便的,在大眾之中顯示自己有殊勝的功德。「矯詐」,就是欺騙性的,「構集」就是顯現出來不平常的威儀,顯出來一個殊勝的面貌、或者是一個怪樣叫人家注意,顯現他有道德。「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為了欺騙他人,常常的「詐現」,也就是欺騙人,現出來「諸根無掉」,「掉」是六根在六境放逸散亂之後,第六意識也會隨逐諸境掉動。「諸根無掉」是心無掉動。「諸根無動」,六根能安住不動。「諸根寂靜」,好像沒有煩惱心很安靜的樣子。「由是令他,謂其有德 」,他人看到這些事情,就以為這個人有功夫、有修行。「當有所施」以為有功德,是良福田,應該去布施他、供養他。「當有所作」,應該為他做事情,做什麼事情?「所謂承事」能夠隨順他的意思去為他做事情,還「供給」他的「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

二、依邪妄語。這是依邪妄語,希求名聞利養。

「又多凶悖」,凶是指氣勢兇猛,悖是指頑固,違背正理,心裏面的思想不合道理。「強口」,他發言的時候「強口」、就是強詞奪理,沒有道理也講出一個道理來叫「強口」。「矯傲」,態度特別的驕慢、瞧不起人。「修飾其名」,沒有證果、得定,卻宣傳自己是有這樣的功德,這樣修飾其名,事實上名聲是假的,但是被傳出去了。「執恃種姓」,或仗恃執著自己是高族大姓來出家的,看不起他人。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或少增益。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或者有的人願意多聞佛法。「或任持法」,誦經,把經論背下來叫「任持法」。「為利養故」,要求多聞法、求任持法的目的也不是想要學習聖道,而是想要得到利養,這樣的目的是有問題的。「亦復為他宣說正法」多聞、聞持,為利養故也為別人宣說正法。

「或佛所說」的正法,「或弟子所說」的正法,這是說佛、弟子所演說的佛法。「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他自己有什麼道德。「或少增益」,也許少少自己也有一點增益,不能說完全沒有,或者他真實有一點功德他也向人說,其實沒有那麼多功德,卻說有那麼多功德,增加了,就是在宣揚自己,在炫耀自己的功德,這就是又有妄語了。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

如為衣服,為余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三、依假現相。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於別人的面前方便現出一種相貌來,目的是什麼呢?「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的資具」、所需要的東西,「或為求多」、或者多求,或者求這個精妙的衣服,這些資具。

「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前面說「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現什麼相?這裡說出來,「雖無匱乏」,這個人其實擁有很多的衣服了,並不缺少的,但是他顯現出來他的衣服是「故弊的衣裳」,穿個破爛的衣服現出這個相來。「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為令對佛法有凈信的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這個人穿個破爛的衣服,令人以為這位出家人沒有好的衣服穿。「殷重的承事」,這些長者、居士就會很誠懇的來尊重、承事於他。「給施眾多上妙的衣服」,布施很多很好上等精妙的衣服給他。

「如為衣服」是這樣子,除為求衣服以外,「為余隨一沙門的資生眾具」為求其他任何一種出家生活的資生具也是如此。就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欺騙。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四、依苦研逼。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或者對於佛法有「凈信的長者、居士、婆羅門所」,這些施主的。「如其所欲不得稱遂」,如果他「所欲」所想要得到的沒有成功,長者居士沒有布施給他。「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財物有所闕乏,他向人家要求而沒得到的時候,「即便強逼」,即用強硬的逼迫人家要布施給他。「研磨麤語」,「研磨」就是沒完沒了、一直地糾纏向施主要,有時說出來的話是很粗惡的語言一定要施主們布施。「而苦求索」,人家不給、苦苦地向人家要,施主們不勝其擾只好供養,這是叫做「依苦研逼」。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五、依利求利。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或者這個人他的財物很多、並不缺少。「得下劣時」,他向人家求的時候,施主給他一點,給的也不是那麼殊勝,「便對施主,現前毀棄」,他就對著這個施主,當著面就把施主給的下劣的東西毀壞了、丟在一邊去了,「毀棄所得的財物」。「如是告言」,然後對這個施主說了:「咄哉男子!」「咄」就是訶斥他的意思。「某善男子、善女人,方汝族姓」,說某某善男子、善女人他若和你相比,「方汝」就向你相比較的話、或者是族姓相比、或者財富相比是「極為下劣」,那個善男子、善女人都不如你,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族姓也是下劣、財富也是下劣。「又極貧匱」,而那個善男子、善女人很貧苦的。「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他布施給我的東西還很多、而且還都是好的,令我非常歡喜的「資產眾具」。「汝望於彼」,你與他相比,「族姓」是「尊貴」的、「財寶」是「豐饒」的,「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怎麼只給這麼一點點下劣令人不滿意的物品呢?

這叫做「依利求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這裡簡略把道理再說一下。

這裡舉出五種邪命的相貌。「彼由如是」,那個修行人現出的威儀的相貌,是「依矯詐」欺騙的;說出語言,是「邪妄語」欺騙人,沒有修證而說修證;或者「假現相」,故意穿得很破爛;或者是「苦研逼」,苦苦的哀求逼迫他人做布施;或者「依利求利」,以比較勝劣的方式來追求更多的利益。「種種的狀相」,一共是五種相貌,依這些的狀態相貌,從善心護法居士或大德,非法追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不能夠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正法去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財物的得來的方式是不如法的,用非法的手段來維持他的生命,這叫做「邪命」。

如是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虧損了應以凈命生存的戒律,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身口諂曲者總明邪命之相。若現相者,或現奇特相,或現寒熱等相,皆是身諂曲也。若毀呰者,或卜相吉凶,為人說法,或高聲現威,令人敬畏,皆是口諂曲也。若因利求利者,或自說功德,或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則亦是口諂曲。或以物贈遺白衣或販賣出納求利,則亦是口諂曲。故總結雲住邪命法也。不知尊重己靈,故無慚。不知仰希賢哲,故無愧,然僅雲染污犯。不雲失菩薩戒者,猶有菩提智願不忘故耳,倘不悔革,必招穢果。

身口諂曲者總明邪命之相」身諂曲、口諂曲就是邪命的相貌。

若現相,或現奇特相,或現寒熱等相,皆是身諂曲也」,現出來一種特別的相。冬天非常的冷,偏穿很少的衣服,就現出這個相來,這是現相,就是身諂曲。

若毀呰者,或卜相吉凶,為人說法,或高聲現威,令人敬畏,皆是口諂曲也。」或者算命卜卦、占相吉凶,為人說法。高聲說話,現出一種威德,令人敬畏。皆是口諂曲。

若因利求利者,或自說功德,或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則亦是口諂曲。」口自說功德,有希求人家供養的企圖。以比較勝劣的方式來追求更多的利益,動搖施主的心。

或以物贈遺白衣或販賣出納求利,則亦是口諂曲」受了比丘戒的人向在家居士送禮,這是比丘戒不許可的。出家人送禮給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覺得不好意思就供養,或自己做生意,賤買貴賣,亦是口諂曲。

不知尊重己靈,故無慚。不知仰希賢哲,故無愧」 對自己不夠尊重,叫做無慚;內心有煩惱的過惡,而不感覺到羞愧,叫做無愧。又,自己現在是一介凡夫,卻不希望成為聖賢,叫做無慚;自己有煩惱是很卑下的,但不知道羞恥,叫做無愧。慚與愧,是十一善心所法裡面的二個善心所;我們若是能生起慚就會有愧,能生起愧就會有慚,二者必定是同時生起的。而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正是因為有慚愧心;若是沒有慚愧心,就與禽獸沒有什麼不同了。

然僅雲染污犯。不雲失菩薩戒者,猶有菩提智願不忘故耳,倘不悔革,必招穢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萌萌噠佛教漫畫26禪篇
萌萌噠佛教漫畫18供佛篇(上)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