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一心一用 遇見幸福——讀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有感
1
2018年每周一本閱讀計劃的第四本書,書名叫《正念的奇蹟》,作者是一行禪師,越南人。
最早聽到這本書是在樊登讀書會的app上聽樊登老師講的。後來,真正決定把這本書買回來認真讀一讀是源於家庭生活里的一件小事。
之前,每周六下午孩子上興趣課,我都會去茶館和朋友們喝茶、讀書。今年,孩子興趣課的時間調整了,周六下午沒事幹了,我最開始試著帶她一起去茶館,她帶著作業在另一旁的桌子上寫作業,我在這邊和大家喝茶、聊天、讀書。後來發現,她沒有辦法專心,我也是心思總在她身上。嘗試了兩次以後,我決定不去茶館了,周六下午的時間就陪孩子在家裡寫作業。然後在陪她寫作業的過程中就會有情緒出來。我人坐在孩子旁邊,心思是在茶館的,還會抱怨說,為什麼她佔用了我的時間?這個下午我本應該是那樣過的,現在卻要坐在這裡陪孩子寫作業。一旦這種分別心出來,我不好的情緒就滋生了,孩子寫作業稍微注意力不集中,我就忍不住發火。
有一天,發完火我突然想到了樊登老師之前講的《正念的奇蹟》這本書里開篇就講到的艾倫的故事。艾倫以前會把時間分割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陪兒子喬伊,一部分陪女兒蘇,一部分給妻子安娜,另一部分拿來做家務。剩下的時間是自己的,他可以讀書、寫文章、做研究或者去散步。
但是後來,他發現了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的方法。就是他不再試著去分割時間,他把給喬伊和蘇的時間也當作自己的時間。在為喬伊輔導家庭作業時,他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作是自己的;和喬伊在一起時,他去感受喬伊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那段時間裡和喬伊一起做的事情感興趣。他和蘇在一起也是如此。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現在的艾倫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自己的時間沒有變少,恰恰變得多了。這種改變來自己於什麼呢?就是「正念」。
於是,我反思自己之所以覺得是孩子佔用了我的時間,把孩子的時間和我的時間分的那麼清楚,是因為我沒有專註在陪孩子的那個當下,也就是說那一刻我是沒有「正念」的。我自己總結,就是那一刻我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
「身在曹營心在漢」,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天有多少的時刻是這樣的狀態?
吃飯的時候,嘴裡嚼著東西,也許我們的眼睛是盯著電視機的,看看今天發生了哪些重要的大事。所以《中庸》里有一句話叫:「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這是在吃飯嗎?
睡覺的時候,也許我們身體早早躺在床上了,手機是抱在手上的,睡覺前要刷一刷朋友圈,挨個點個贊,然後手機放下了,腦子卻還是胡思亂想一大堆的事情,最後真正睡著已是凌晨了。這是在睡覺嗎?
陪孩子的時候,我們看似是和孩子在一起的,結果在電話里和姐妹煲著電話粥,或者看新聞,刷微博,孩子在淘氣堡只要不摔、不碰,我們就是陪孩子了。這是在陪孩子嗎?
工作的時候,我們在想中午回去該給家人做點什麼飯呢?晚上一家人要吃什麼呢?或者想一想馬上放假了,我該去哪兒玩呢?工作反正是給別人做的,我只要熬到下班就可以走了。這是在工作嗎?
旅遊的時候,我們不是通過自己的眼睛看風景,不是去用心感受那種美好,而是通過照相機、手機,不斷地拍,不斷地發朋友圈,反正我來過,而且留下過證明。結果這樣的旅遊,就真的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跑到別人呆膩的地方。這是在旅遊嗎?
喝茶的時候,我們不是專註於面前的這一杯茶,茶葉的姿態、茶湯的顏色、茶的香氣,我們全然感知不到,而是把聊天當成了主要事情,家庭瑣事、工作瑣事,好像正好有個機會可以讓人不吐不快。至於喝到嘴裡的,茶和水也沒有什麼分別了。這是在喝茶嗎?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看看你是什麼樣的狀態。
我曾經就聽兩個朋友討論洗碗的事情,一個朋友說喜歡美食,但是最不喜歡洗碗,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地每次都要洗碗呢?另一個朋友神采飛揚地說現在最喜歡洗碗了,看著孩子們把一盤菜吃的底朝天,再把碗洗乾淨,看一眼乾凈的廚房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里第一章就是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正念,比如洗碗,他說洗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為了把碗洗乾淨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如果我們洗碗時,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一杯茶,或者我要去拖地,並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了,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說明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更進一步來說,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是我常常喊的口號。可是,我真的做到了嗎?就單從洗碗這件小事上來說,我就確信自己沒有做好。一行禪師說,僅僅對身體姿勢保持正念是不夠的,我們應當覺知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想和感受,覺知與我們相關的一切。
做任何事情,一舉一動都要秉持正念。一舉一動都是儀式、典禮。
2
讀書不僅讓我們豐富精神的世界,更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讀完《正念的奇蹟》這本書以後,我首先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其次開始慢慢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改變。
一行禪師在書里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設定一個正念日,這一天是你完全主控的,這一天你用來專門修習你的正念,從起床到刷牙、洗臉、吃飯、洗澡、打掃,不論做哪一件事,輕鬆從容地做,安住正念中。不要為了趕任務做事,要下定決心以放鬆的狀態,全神貫注地做每一項工作,享受你的工作,與它合一。
喝茶時,不要像那些在工作間隙囫圇咽下咖啡的人一樣,要不疾不徐、虔敬地喝,就好像它是地球繞著旋轉的中軸,和緩地、平穩地朝著未來行進,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奔去。過好真實的這一刻。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不要做未來的俘虜,不要煩惱你未來要做的那些事,不要想著開始或者擺脫什麼,不要想著「離開」當下。
到底什麼是「正念」?一行禪師說:專註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這就是正念。
越來越受很多人追捧的王陽明心學,其實也說的是如何「正念頭」。很多人說,我這麼忙,哪有專門的時間去修行啊?修行應是找個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廟靜寺,靜坐,練練瑜伽,讀讀佛經,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聖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岡仁波齊,冒著生命危險轉上幾圈。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
王陽明以前有個學生,是一個類似於省部級級別的高官。他寫信就告訴王陽明,自己政務纏身,每天忙的根本沒有專門的時間去修鍊。王陽明在回信中說,我何曾和你說過要你專門找個時間去修鍊?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因此。你要斷案,就從斷案這件事上學習心學。例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託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都會成為修行的機會。
《正念的奇蹟》這本書最核心的一句話: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奇蹟?不是能夠騰雲駕霧、踩風火輪,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專註於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狀態。比如你走路,真正的奇蹟就是你能夠在大地上行走,能夠真正與行走融為一體的時候,這就是正念最大的奇蹟。
而正念的修行也是有方法的。一行禪師就列舉了32個正念的練習方法:
1、早晨醒來時,輕輕的微笑;
2、閑暇時,輕輕地微笑;
3、聽音樂時,輕輕地微笑;
4、發怒時,輕輕地微笑;
5、平躺,全身放鬆;
6、坐姿放鬆;
7、深呼吸 背部平躺;
8、用腳步測量呼吸;
9、數呼吸;
10、聽音樂時,隨順你的呼吸;
11、談話時,隨順你的呼吸;
12、隨順你的呼吸;
13、運用呼吸,靜定身心以知喜;
14、對身體的姿勢保持正念;
15、泡茶時,保持正念;
16、在正念中洗碗;
17、在正念中洗衣服;
18、全神貫注地打掃房子;
19、慢動作洗個澡;
20、想像自己是一顆鵝卵石;
21、正念日,做自己的主人;
22、觀照自己的五蘊;
23、觀照自己與宇宙;
24、觀照自己的骸骨;
25、尋找你出生前的本來面目;
26、觀照一位逝去的摯愛;
27、了悟五蘊皆空;
28、慈悲地觀照你最恨的人;
29、觀照他人的痛苦,生起慈悲;
30、以無住行的精神工作;
31、以緣起觀來觀照人生的成就;
32、不受限於緣起法,也不背離它;
3
每天,每時,每刻,我們可能大部分的狀態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
可能即使讀完了這本書,你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問題,改變起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常常說,做你現在應在應該做的事情: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讀書,好好陪孩子,好好工作,好好和人說話,好好喝一杯茶,好好聽一首歌,好好去旅行,好好去珍惜,好好活在當下……
但我們又總是很容易就被外界的誘惑吸引注意力,或者打擾到。我們也總有分別心,那是你的,這是我的,我為你付出的多,你為我付出的少,其實,卻不知,這些困惑和煩惱最終是「庸人自擾」。
因為,外面根本沒有人,除了你自己。
儘管最後,我們可能還是很難保持正念的奇蹟,但是人生無論做什麼,工作、學習、生活,都把它當做修鍊的過程,也許奇蹟就是不經意間,也許你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成長。
最後必須要提到的就是《正念的奇蹟》這本書中講到的關於皇帝的三個問題的小故事。一天,有個皇帝想到,只要他知道三個問題的答案,行事就不會再有差錯了。
做每件事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與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誰?
無論何時,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在全國貼遍告示找不到滿意的答案,最後自己救了一個敵人之後,答案有了。
最重要的時刻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現在是我們唯一能主導的時間。
最重要的人永遠都是那個當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你是否還會與他人共處。
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你身旁的人快樂,因為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長路漫漫,我們一起努力,讓自己一心一用,遇見幸福!
2018年好書分享第四本
《正念的奇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