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網路》:社會為何沒被毀滅?
《毒品網路》依然屬於那種需要觀眾必須緊盯銀幕、絲毫不能分神才可以完全理解的電影,四條故事線交叉糾纏,單拎出每一條都夠撐起一部電影,全片看完,就像是聽了一首一百五十分鐘長的敘事交響曲,酣暢淋漓,讓人意猶未盡,確實是奧斯卡獎水準的劇作。影片紀錄風格的拍攝手法現在看來也不過時,一方面是因為手法與內容很貼合,藝術上實現了自洽,另一方面是因為時代發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快,影片「紀錄」的「現實」並未消失。
人類社會有一個讓人費解的現象——許多人會去干不利於他人、終歸不利於自己的事情,比如販毒。對販毒的人來說,吸毒的人越多越好,吸毒的環境越寬鬆越好,可是,真的多到社會崩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哪個販毒的人能獨善其身呢,到時錢再多能買什麼呢?退一萬步,就算沒出現那種極端情況,可自己散播毒品,若兒女吸毒,自己沒了子嗣,賺那麼多錢給誰呢?所以,只有目光極度短淺、病態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死活、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亡命之徒才會去做毒販。影片中的四個大毒販都是如此:老將軍覺得癮君子吸死活該,墨西哥毒販頭子讓孕婦試毒,美國毒販頭子置妻兒長遠幸福不顧越陷越深,他的妻子也不為兒子著想,最終與丈夫同流合污。
有意思的是那個美國小毒販頭子,作為大毒販頭子的發小,被拉入伙,身陷囹圄後向美國緝毒警大談他的三觀:他認為恪盡職守的緝毒警純粹就是沒事找事,抓了他一個,還有後來人,該吸的還是吸,該販的還是販,緝毒警只是販毒集團互相爭鬥的工具,這樣的人生沒任何價值。哪個助紂為虐的普通人沒有類似的理論呢——反正壞人年年有,反正有些人就是活該被傷害,反正多我一個不嫌多,少我一個不嫌少,為什麼要跟壞人作對呢,跟著摟點好處吧!
在毒販層出不窮、幫凶「前仆後繼」的情況下,為何毒品產業至今都未能摧毀人類社會呢?影片細緻地給出了答案:首先就是在最前線與毒販戰鬥的緝毒警們,他們中有蒙特爾這樣一直鍥而不捨努力的,也有哈維德那樣經歷大徹大悟之後才做出正確抉擇的,都是保衛我們美好未來的英雄和勇士;其次是社工、義工、教會等等投身這場戰爭中的平凡人,他們宣傳毒品危害,幫助吸毒人員戒毒,是打贏這場戰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最後是以羅伯特為代表的吸毒者家人,不讓誤入歧途的至親墮入深淵,確保社會最小細胞——家庭的和睦穩定。
羅伯特這個人物我認為是本片的最大亮點。他是大法官,社會地位很高,憑著掃毒決心,原本能夠成為美國反毒力量的指揮者,但因為女兒深陷毒癮,他毅然掛冠而去,安心陪著女兒戒毒。這個不顧大家只顧小家的決定,是不是自私呢?當然不是,那個指揮者還有其他人選,但女兒只有他這一個父親,而且,連自己女兒都救不了,誰能相信他能救別人的兒女呢?最重要的是,他的行為啟示我們,不要單純依靠國家社會這類外在力量,它們無法解決關於毒品的所有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公里」的個人問題,只要每個人都解決好身邊人的毒品問題,所有的毒品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藝術通過描摹特殊來指涉一般。本片表面講的是美國的毒品問題,實際講的是人類社會得以頑強存在和不斷發展的奧秘。不僅是毒品問題,食品安全、環境污染、道德風氣等等影響甚至決定社會存亡的因素,實際上同每位社會成員都休戚相關,不管各人從事什麼工作,能力大小如何,只有從點點滴滴做起,都做好各自的事,才能確保整個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
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誰是局外人?
TAG:點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