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有個「百家姓」村 80多戶40餘個姓講10來種方言
里商鄉的文化站正在對眾多姓氏進行調查。
浙江在線3月26日訊(浙江在線首席記者 鮑亞飛 記者 楊一凡 通訊員 楊永娟)「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楚魏,蔣沈韓楊……」這是國人耳熟能詳的《百家姓》,燦若繁星的姓氏伴隨著天南海北中國人的一生,也是追尋家國淵源的鑰匙。
有這樣一個村莊,僅僅80餘戶人家,卻有著40多個姓氏,宛若一個「百家姓」村。
在這樣一個村莊,不會三種以上的方言,都不好意思說是村裡人。村民還自帶語言轉換技能,江西、福建等地的方言可以隨意切換,在家裡說江西話,出門交流卻用常山話。
這個神奇的村莊,叫阮家源村,就坐落在杭州淳安縣的里商鄉。
小小村莊,80多戶40餘個姓
講著10來種方言
阮家源村是里商鄉塔山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順著唯一的一條公路兜兜轉轉,山水轉換間,進入了村子。正值採茶時節,不少村民還在外忙碌,村莊靜謐地隱藏在山嶺之中。溪水潺潺,民宅沿小溪稀疏散布,房子就建在山嶺間有限的坡地上,不少房子土牆斑駁,看起來頗有年份,牆上的對聯古語更添幾分鄉韻。
謝大伯今年50多歲了,正在門前的茶地上採摘忙碌。說起村裡的姓氏,謝大伯說村裡是有不少姓氏,不過他也沒有確數,「能有10多個姓?查、王、謝、林……姓確實是不少。」
今年71歲的查大爺,說村裡差不多80多戶280多人,姓查的和姓謝的比較多。一提到村裡姓氏多,查大爺微微一笑,「那是很多的,不信我給你數數啊!」
接著,查大爺一口氣報出了金、方、鄧、朱、桑、胡、阮、董、曹、徐、王、楊、鄭、應、曾、林等近20個姓氏。
里商鄉綜合文化站站長姜德歸,此前曾對阮家源村如此多的姓氏做過一個不完全統計:阮家源村共有268人,姓氏至少有26個,平均一個姓10個人。阮家源雖然以姓氏多得名,但在這個村裡,阮氏只有8戶。在這個姓氏五花八門的村裡,8戶的比例已經算較大的了。
如果加上外嫁進來的人,阮家源村的姓氏多達40餘種。
不僅姓氏多,而且村民講的方言也出乎尋常地多。今年55歲的塔山村書記鄧滿蓮,在村裡工作了20多年,她的娘家就是阮家源村,鄧滿蓮說:「我自己會說5種方言——衢州江山話、常山話、江西話、福建話、安陽話,還有普通話。」淳安當地的方言她也會講一些,鄧滿蓮說在阮家源村差不多有10來種方言流傳。
採訪中,鄧滿蓮接了個電話,剛剛還在說普通話的她,立馬無縫轉換語言模式。掛了電話後,她告訴錢報記者,「剛才講的就是常山話。」
一直跟錢報記者用普通話交流的查大爺,說自己祖輩是江西的,但也說不上具體是哪裡了。記者問查大爺,還會不會說江西話,查大爺說:「會說呀,我們一家在家都說江西話,出門講常山話,這附近講常山話的人多。」
姓氏繁多、方言混雜
始於100多年前的四方來聚
照常理來說,往往一個村子都會有幾個比較大的姓氏,村裡人也一般都是講當地的一種方言。
可為什麼小小的阮家源村能有這麼多姓氏,講這麼多方言?
73歲的塔山村老書記李茶花說:「阮家源村村民的姓氏確實比較多,謝姓、查姓會多一點點,但也不是很突出。之所以會有這麼多姓氏,跟以前的逃荒避難有關係。很多人都是從安徽安慶、江西、福建等地遷過來的。我爺爺的父親的那個時候,村子就有了,很多人是挑著圓圓的籮筐來的。到了現在,不僅姓氏比較多,方言、口音也不一樣。」
鄧滿蓮回憶說大概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就來到了這一帶,「都是討飯過來的。爺爺的時候搬到了阮家源村,那個時候都是住在山上的,後來才搬下來。」
據兩位書記和村裡老人的講述,大概一百六七十年前,塔山村附近開始匯聚了來自其他省份的人。
查大爺還說,村子裡早年都是江西、安徽、常山等地遷移而來的,「我祖上老家就是江西的,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就已經搬到這裡了。那個時候都是住在附近的山上,生活很苦,搭個棚子就住下了。70多年前搬下來,在溪水旁邊安定下來了。」
《淳安縣誌》上在「姓氏人口」一節中有記載,淳安、遂安歷來有同姓聚居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小,婚嫁地域相對固定,形成了「大姓」、「小姓」現象。里商鄉綜合文化站站長姜德歸說,從全縣範圍來看,僅屬里商鄉的姓非常多,翻開里商的戶口本就像翻開一座城市的戶口本,其中阮家源村的姓氏尤其龐雜。
姜德歸曾走訪過村民,發現村裡人的祖輩來自安徽、江西、福建和浙江的其它地方。原先大多數都在阮家源的山上住山棚,後來慢慢移居到山腳成了一個完整的村落。
除了100多年前四方來聚討生活的人,加上多年來外嫁進村以及從淳安其它地方遷來的人(阮氏即從他處遷來),在山嶺環繞、略顯閉塞的環境中,造就了現在阮家源村姓氏繁多、口音混雜的現象。
責任編輯:鄭瑩歡
※回家了!浙江赴南蘇丹維和警隊凱旋 兒子給媽媽一個閃電般的擁抱
※年初二人最多!春節長假杭州預計迎遊客488萬人次
TAG:浙江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