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抑鬱藥物到底有沒有效?

抗抑鬱藥物到底有沒有效?

MIT的教授DanielJackson在一本書中記錄了22位抑鬱症患者的故事。其中的一位主人公JohnBelcher說:「抑鬱發生時,往往是你的腦袋被卡住了。你得從這種困境中跳出來,因為你的頭腦是個奇怪的地方。若你跟人有聯結,你會獲得更多看待問題的角度,並且你可以被帶出那種螺旋式下墜的思維怪圈。」 東方IC丨圖

最新的大型研究顯示,21種抗常見抑鬱葯在緩解抑鬱癥狀方面發揮了作用,且不同類別的藥物之間,療效差別較大。數據分析同時還表明,只有約60%的患者會因為服用抗抑鬱症藥物而得到改善。

文丨祝葉華

15年前,香港著名演員張國榮因不堪抑鬱症的折磨,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如今,全球有3億多人還在經受類似的困擾。

抑鬱症又叫重症心境障礙(MajorMoodDisorders)。它是一種精神疾病,一種嚴重到會讓人產生自殺念頭的疾病。這種疾病沒有明確的診斷手段,也沒有可以量化的病理學分析。除了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其他人根本無法了解這種疾病帶來的痛苦和絕望,就像藝術評論家安德魯·所羅門在《走出憂鬱》一書中描述的那樣:「現在眼淚不會那麼容易流下來,眼淚卡在我的靈魂里。」

在中國,以抑鬱症為主的情感障礙患者人數已接近9000萬,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預計到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到2020年其疾病負擔將僅次於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總負擔第二位。

抑鬱症如何判別和診斷,為何看起來樂觀的人,在無人知曉的內心世界卻忍受著抑鬱症的煎熬?

-01-

成因尚無定論

抑鬱症不同於普通的情緒波動和短暫的情緒反應,它不是失戀後的傷心和受挫之後的鬱悶。除了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外,抑鬱症患者常常有以下的臨床表現:對任何活動都不感興趣,自我評價低,行動遲緩,失眠或者嗜睡,常感極度疲倦,意識活動遲緩。長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鬱症有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疾患,最嚴重時,會導致自殺。其實對重症抑鬱者來說,自殺並不是一時衝動,他們會反覆想到死亡。

2017年10月,中國研究人員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公布了影響國人生活質量的常見非致死性疾病,腰背痛及頸部疼痛、聽力受損、抑鬱症位列三甲。而2017年全國大型流行病調查結果給出了更精準的數字,在受訪人群中,有4%~7%的人患有抑鬱症。也就是每100個人中,大約有5到6名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屬於閾限疾病,當承受的壓力過大而又無法自我排解時,這些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壓力很有可能將人推向抑鬱症的邊緣。不僅如此,抑鬱症的發病與性別和年齡也存在某種關聯。統計研究結果顯示,處於兒童時期的男女,發病沒有明顯的差異,但進入育齡後,女性的發病率卻是男性的2倍。這可能與女性的生理結構、承擔的社會和家庭角色有關。

目前關於抑鬱症的成因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鬱症並不單單是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疾病。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曾撰文稱,抑鬱症並非是某種特定的化學物質失衡所致,而是由多種化合物在大腦神經系統中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如大腦對心境的錯誤調節、基因易損性、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濫用和錯用等問題。他們認為,抑鬱症產生於以上的部分或全部因素。也正是由於成因的複雜性,看似病情相仿的兩個患者,在內在成因上卻有可能存在極大的不同,這也加大了治療的難度。

-02-

抗抑鬱葯大多無效?

抗抑鬱葯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被使用,這些藥物中被認為隱藏著開啟「快樂」之門的密碼,在藥物的作用下,可以讓患者從生理上感覺到「快樂」。

但對於抗抑鬱藥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並非所有人都買賬。抗抑鬱藥物整體上對抑鬱症的療效是否優於安慰劑,不同藥物的療效和耐受性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目前仍存爭論。

2008年,《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上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對成年人來說,抗抑鬱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SSRIs)——對輕度或中度抑鬱症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如安慰劑。

2016年6月,《柳葉刀》(TheLancet)雜誌發表了一項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共同完成的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網路Me-ta分析研究結果。科學家系統地檢索了7個國際資料庫的5794篇文獻和8個試驗登記平台的2509條試驗註冊信息,篩選出34個符合納入標準的隨機雙盲對照臨床實驗。分析對比了多種抗抑鬱葯和安慰劑對5260名少兒的療效和耐藥性。結果顯示,在納入的14種抗抑鬱葯中,只有氟西汀對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多數抗抑鬱葯對他們無效。

但讓事情變得更複雜的是,部分研究發現,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療確實起到了作用。2016年《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SSRIs類藥物在成人抑鬱症中比安慰劑效果更好。除此之外,氯胺酮類藥物對抑鬱症的快速治療在近年來也得到了廣泛關注。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給重度抑鬱症患者使用了過低劑量的氯胺酮,幾個小時後,氯胺酮就發揮了快速治療的作用。

2017年,得克薩斯州立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在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論文中稱,大腦中存在的某種關鍵的蛋白質有助於觸發氯胺酮對大腦的快速抗抑鬱作用。不過,氯胺酮是毒品(俗稱K粉),幾十年前作為麻醉劑使用,氯胺酮作為抗抑鬱藥物,其致幻反應一直被認為是服藥後不可忽視的副作用。所以,醫生和患者在選擇抑鬱症藥物時,也有所保留。

鑒於氯胺酮的快速治療效果,也有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利用艾氯胺酮(氯胺酮的異構體)來治療抑鬱,同樣起到了不錯的效果,美國FDA也將艾氯胺酮治療抑鬱納入「突破性療法」之列。

-03-

最新的大型研究

現實情況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微妙,雖然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這些抗抑鬱藥物是否會幫助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所以對於抗抑鬱藥物吃或不吃,仍存爭議。但近期的一項研究結果,或許會為這一爭議畫上終結符。

2018年1月,《柳葉刀》(TheLancet)發表了一篇針對抗抑鬱藥物療效的分析文章。研究利用綜合分析(meta-analysis)手段,分析了522項臨床試驗的數據,涉及患者人數高達160萬人,結果證實21種抗常見抑鬱葯在緩解抑鬱癥狀上發揮了作用,同時發現不同種類的藥物之間,藥效有較大差異。但研究人員也表示,這項研究只是平均效應,無法證明抗抑鬱葯對每位患者都有效。文章的數據分析也顯示,只有約60%的患者會因為抑鬱症藥物而改善,而對於約1/3的抑鬱症患者不會發揮作用。

大腦是控制人類情緒的關鍵,海馬體、杏仁核、丘腦等部分神經活動的改變,被認為與抑鬱症存在某種關聯。大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纖維又將這些神經元鏈接起來,構成複雜的神經網路。由於目前對情緒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研究還遠不足以讓科學家找出抑鬱症確切的發病原因,所以對症下藥也就難以做到。在抑鬱症的藥物治療過程中,醫生只能採用試錯療法給患者更換或調整用藥。所以找准發病「窩點」,研發靶向藥物,是一舉撲滅抑鬱症火苗的關鍵點之一。

2018年2月,浙江大學胡海嵐團隊在《自然》(Nature)上連發兩篇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提出全新快速抗抑鬱機制。他們首次揭示了抑鬱症的形成和大腦中的韁核的簇狀放電方式密切相關。並提出,通過阻斷簇狀放電從而釋放對其的抑制,可以快速抗擊抑鬱。他們對阻斷簇狀放電的思路,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分子靶點。

抗抑鬱葯並非治療抑鬱的第一和唯一選項,其它治療計劃也不應該被忽視。有研究表明,正確的心理治療可能和藥物一樣有效,甚至比藥物更有效。但心理治療往往花費大,耗時長,從事多種工作或低收入人群總是無力承擔。除此之外,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和不能做出準確評估等也是影響有效治療的因素。在所有國家中,低收入的抑鬱症患者經常不能得到正確診斷,還有些非抑鬱症患者常常被誤診,並被誤開抗抑鬱葯。

抑鬱的道路漫漫,在這條路上需要社會的關愛、理解和專業的幫助。為紀念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同樣是抑鬱症患者的作家及插畫家MatthewJohn-stone合作,創作了名為「Ihada

blackdog,hisnamewasde-pression」的公益短片,將抑鬱症比作黑狗,「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宣傳片用簡單的文字和插畫,以另一種方式理解、關愛抑鬱症患者。「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藥物可能對一些人有效,而另一些人則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的治療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如何調節你的抑鬱情緒?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