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白丁會客廳

「白丁會客廳,往來皆鴻儒。」白丁會客廳是中國教育智庫網傾心打造的高端視頻訪談欄目,是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教育主題空間。

3月26日,知子花家長培訓學校的創始人、校長曹廷琿做客白丁會客廳,圍繞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等話題展開探討。

家庭教育,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好的家長勝過好的學校

白丁:看過一張圖畫,有樹榦、樹枝、樹根,圖中把家庭教育放在根的部位,說明家庭承擔的教育功能比較重要。希望聽到您對此更專業的解讀。

鴻儒(曹廷琿):這說明家庭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人的價值、信念、行為、習慣,包括長大後找什麼樣的伴侶,無形中都會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說過,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名校不如讓自己變成好家長。因為當爸爸媽媽變成更好的、更懂教育的父母時,錯誤的教育行為會減少,正確的行為會增多,教育的效率會變得更高。

舉個例子:昨天,我接待了一位事業非常成功的媽媽,孩子在家惹她生氣,她說了很粗俗的話。她提到孩子拿別人東西,問孩子的道德是否有問題。其實,低年級孩子的行為與本能有關,與成人社會的道德沒有多大關係。低年級孩子的道德發展還在他律階段,僅限於避免懲罰。自律甚至更高水平的道德觀是孩子的心理發展成長到足夠強大後才能展現出來的品質。讓一年級的孩子表現出很高的道德水準,這個要求本身就不道德。

白丁:剛才您提到,選學區房,進名校,不如成為一個好家長,我認同這種觀點。好家長成本是最低的,但很多事業成功的家長恰好沒時間。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矛盾?

鴻儒(曹廷琿):不得不承認,時間也是成本,情緒也是成本,可能對很多家長來說是更貴的。不過其實給孩子好的家庭教育絕對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你努力去做的過程,還會有額外的快樂的收益。簡單地說就是要多做正確的事。有一位知名校長提到他所在學校一個孩子出現的問題。

這個孩子的父母沒有用過多錯誤的教育方式,但這很小的孩子經常談論生死,當爸爸媽媽離開時,他會問爺爺奶奶,「假如我死了,他們會難過嗎?」孩子甚至嘗試過做一些危險動作。校長對此不解。其實是因為家長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有可能是通過模仿進行情感敲詐。他想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讓父母證明有多愛他。因為這個年齡段正在構建安全感、歸屬感,要抵禦內心的不確定性和恐慌。加上在互聯網時代,孩子獲取信息的途徑、數量和頻繁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但孩子的大腦發展、理性批判,分析能力還沒有成熟,處理不了這麼多信息,就會出現焦慮、決策失誤。很多家長理解不了這些新新人類。其實是這個時代造就了這些新興的孩子,他們有全新的心智,我們要理解他們,知道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與行為是教育的前提,如果不懂得他為什麼有某些行為,想憑藉家長的權威和力量強硬地控制孩子,而不是因勢利導地教育他,孩子就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心理、行為問題,甚至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

白丁:剛才您提到,孩子未來找什麼樣的伴侶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係。我們也注意到:同性戀成為不可迴避的一個話題。關於孩子這方面的成長和取向,是否與家庭教育有關?

鴻儒(曹廷琿):如果不考慮遺傳基因密碼中我們還沒有徹底搞清楚的影響因素,我想性取向其實是深受家庭、親子關係影響的。這裡不對同性戀現象本身做評價。有一組數據顯示,在中國,同性戀已經有幾千萬。

孩子的性別認同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小時候,孩子們都是處於自戀的狀態,並沒有明顯的性別角色;大一些時,我們會向同性父母學習,初步開始性別認同的發展,在此階段男孩喜歡跟男孩玩,女孩跟喜歡跟女孩玩;大概在青春期我們會完成自己的性別認同,並逐步確定自己的性取向。大致的發展階段是這樣,我們會在與父母的關係與認同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可能的缺失或偏差讓我們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性取向。

我們輔導過一位男同性戀的大學生。在輔導過程中發現,他媽媽事業很成功,也非常強悍。媽媽與爸爸吵架時,經常拿起杯子砸向爸爸。這個男生性格上比較缺少男性特質,在性心理發展上對男性與女性性別角色的認識產生了一些偏差,最終在性取向上也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

當然,以上只是同性戀形成的眾多原因中的一種。同性戀的形成也可能與環境有關係。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個人選擇,也要反思可能由於我們家庭教育、家庭關係中一些因素的影響。

成為有愛心、有專業能力的家長

白丁:在前段時間的一期欄目中,有位政協委員提到,中國需要有愛心、耐心、專業知識的家長。有愛心是父母的天性,絕大多數父母天然具備愛心。關於家長的耐心,目前是什麼樣的情況?怎麼樣做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家長?

鴻儒(曹廷琿)愛也是一種能力,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愛需要培養和訓。如果只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沒有愛的能力,也不大可能將孩子培養好。

很多80後家長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朋輩關係的生存競爭和協作環境,相對比較自我,再加上遇見了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信息碎片化後,對人的專註力、心態都帶來了影響。在這個時代,人的慾望不斷被刺激。微信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朋友圈有可能會刷出正能量,也有可能會刷出焦慮、緊張和恐慌。父母的情緒也有可能會影響孩子。家長的心態被各種信息入侵後,已經沒有了那份平靜、坦蕩和自然。

人的耐心或者慾望的延遲滿足是需要訓練的。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中:讓小孩坐在糖果實驗室里,如果孩子能忍住15分鐘不吃糖果,會得到雙倍獎勵,如果沒忍住,出來後就沒有獎勵。實驗跟蹤了若干年,發現在實驗室里忍住不吃的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更大,尤其是那些捂住眼睛,唱首歌,左手伸出去,右手又把左手拉回來,想辦法克服誘惑的孩子。這說明耐心、忍耐程度,也要通過訓練和方法,不能僅靠意志。

接下來談談專業知識。中國家長教育孩子時有個誤區,以為學校才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其實在中小學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信念、價值、習性的影響是學校的若干倍。家長是老師人數的幾倍,加上家長的價值信念、性格、心態等方面的影響是老師的若干倍,所以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往往遠超於學校。有些家長認為,有任何問題都應該由學校解決,但是無論學校有多大能力都解決不了。因為有些問題的影響因素是父母的行為習慣。

家長自身的改變和學習至關重要。事實證明,家長的投入和學習對孩子的改變有著超乎想像的作用,比花錢為孩子報輔導班有用得多。關於專業知識的來源,現在已經非常廣泛。無論是西方的心理學,還是中國的傳統,都有相關的素材,雖然其中科學有效的,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素材比較有限。

家長應掌握的幾個技能

白丁:有沒有一些可以讓家長自我學習的方法?

鴻儒(曹廷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至少應該掌握幾個技巧:

第一,家長應該掌握一些相關的理念,比如,如何建立跟子女的關係。

中國的父母教育孩子,可能都是憑自己的經驗,關於教育孩子的非常科學、系統的方法目前還沒有成型。有些經驗可能是家長自己都特別反感的,但家長還不由自主地用,因為已經習慣了,也只會那種方法。家庭環境具有遺傳性,原因就在於此。

接下來重點談談父親如何跟男孩建立關係。父親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父親具有力量感,對一個家庭來說,父親的權威指數會較高。但很多父親不參與孩子的教育,會導致男孩子的父性缺失。有些父親很嚴厲,經常批評乃至打孩子,這有很大的風險。會導致男孩子的安全感差,更多依戀母親,甚至導致男孩子自卑、仇父。當男孩子仇恨父親,會導致俄狄浦斯情結,他會與父親、權威、上級相關的角色對抗,討厭上級,討厭領導,討厭老師。

理想的父子關係應該是山峰關係,爸爸像高山一樣的偉岸、高大,精彩優秀,讓兒子站在頂峰,父親去成就他。

孩子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就是他將來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如果他覺得父親是嚴厲的,不可戰勝的,不可超越的,就不想去克服困難。那些退縮型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直接與父親對著干,這還是健康一點的心理狀態。更為隱晦的方式是要報復父親——毀掉他自己,這是對父親最大的報復。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很強的父親,孩子卻很糟糕的原因。父親的強大攜帶著威脅、壓迫和創傷。所以,理想的父親可以強大,但能不能在還弱小的孩子面前,扮演成一個「弱智」?讓他感覺到,這麼優秀偉大的父親,也是有可能會被他戰勝的,讓孩子能更加自信。比如,父親可以請教孩子一些小東西要怎麼用,給孩子一些成就感。

第二,家長應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比如:批評表揚,鼓勵懲罰等常用的方法。在一所學校,因為孩子玩手機,老師批評孩子和家長,回家後家長繼續批評孩子,孩子跳樓了,第二天媽媽跳樓了。還有一則案例:爸爸把手機從窗戶上扔下去,孩子跟著手機一起跳下去。這些都是因為批評或表揚的方法不對。

白丁:除了父子關係,能否談談母子關係?

鴻儒(曹廷琿)首先,理想的母親與兒子的關係是「海鵬」關係。媽媽在男孩子六歲以前,要給他以安全感,儘可能親自帶,這是孩子建立依戀,形成安全感的非常重要的時期。媽媽就像大海一樣給孩子港灣,孩子就像小魚在港灣里游泳。當孩子到七八歲以後,依戀期完成,媽媽要勇敢地推孩子離開懷抱,不要再過分親密,媽媽要忍受孩子離開自己時的那份孤獨、不確定性,甚至是焦慮。離開媽媽懷抱的孩子才能長大。所以媽媽可以像大海一樣,仰望空中展翅高飛的大鵬。

其次,媽媽要賦予孩子責任感,比如,給予正確的讚賞、表揚,推動孩子認同父親。如果媽媽總在男孩面前批判父親,指責父親,不管父親真實的情況是好是壞,男孩都會因此焦慮自卑、恐慌。

最後,要允許孩子經歷一些對抗性的體育運動,做一些冒險性的活動。因為人的意志勇氣、團隊競爭的習性,在運動中養成的效率最高。

表揚與批評里蘊藏著大學問

白丁:請您談談批評、鼓勵等方面的技巧。

鴻儒(曹廷琿):想強調,這裡提到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

先說表揚。我們不習慣表揚孩子,覺得孩子把事情做對了是應該的,甚至潛意識裡認為表揚多了,孩子就不思進取了。人都需要被表揚。另外,我們中國人也不太會表揚,大不了就說「你真棒」。

對於表揚而言,有幾點需要注意的:

第一,表揚孩子要高頻,家長要習慣於表揚孩子。

第二,表揚要有畫面感。有一位媽媽說:在一門課上聽到要表揚孩子,在家練習很長時間,對孩子說「你真棒!」孩子惡狠狠地說「你才棒,你棒死了!」家長很困惑。孩子很聰明,能聽出家長的誇獎有沒有走心。不能沒有具體的事情就說他真棒。表揚孩子要有場景畫面,比如,當家長說「你今天把碗洗得這麼乾淨,你太棒了」的時候,孩子大腦中會出現把碗洗得很乾凈的畫面。第二天孩子還會繼續洗碗。

第三,要表揚孩子經過努力後達到的成果。比如,孩子鋼琴考過了九級,如果家長說:「你太聰明了,你的鋼琴一考就過九級了。」這種表揚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因為聰明才考過九級,他就不會練習了。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你每天練兩個小時,堅持了三個月,終於考過了,你這麼勤奮,如果繼續努力,會取得更大的成績。」這樣,孩子記住的是勤奮。如果家長表揚孩子不用經過努力就達到的方面對他來說是一種傷害。如果表揚猶太人的孩子長相、天賦,家長會非常反感,認為在把孩子往壞處引導。

關於批評。父母不能不批評孩子。孩子在小時候一定會犯錯,他不是有意犯錯的,也不是道德有問題,是孩子的選擇、判斷和分析能力不足,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和判斷。當他犯了錯,家長應批評事情本身,而不要批評他的人格。比如,對於前面提到的拿了別人東西的孩子,家長可以說:「你拿了別人東西是不對的。別人會很著急。你沒有管好自己,媽媽也很難受。」不能直接指責孩子:「你怎麼能偷別人東西?你怎麼能當小偷?」要對事不對人。即便對這件事情表達反感和深惡痛絕的立場,但是還可以心平氣和地表達心中的愛。父母表示反感孩子做的這件事,但是依然愛孩子。

所以我們經常對家長說:「你能不能平和地表達你的憤怒?你可以表達你的憤怒,但你不一定非常憤怒、非常崩潰地表達你的憤怒。」

批評孩子時,第一,要保護人格。不要一句話否定整個人。指責孩子是小偷已經不是批評了,而是羞辱了。第二,要表達期望。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你拿了別人東西,我知道是因為你特別想要,但爸爸媽媽又沒有給你,你沒管好自己。但我相信經過這件事情,你一定能夠管好自己。如果你特別想要,你跟媽媽說,我給你買,即便你犯了這個錯誤,但我依然愛你,依然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這是批評的最後一步,表達信心、期待和愛。

學校教育在發生變化,家長的理念也要跟上

白丁:您輔導了幾百家學校,請您談談學校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正在發生的變化。

鴻儒(曹廷琿:學校教育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和進步,首先是觀念。學校的觀念已經變了,但問題是家長的觀念跟不上。比如,我前段時間參觀了北京一所中學,該學校並不刻意追求升學率。為此面臨來自家長的各種壓力。學校主張要把課堂還給孩子,比如,如果學生喜歡攝影,學校就為學生配置攝影器材和社團,讓孩子發展出能夠稱之為事業的支點,有國外大學因此錄取了學生。理論上大家都認可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但大部分公立校還做不到這一點。很多公立學校施行走班制、個性化教學,前提是要獲得家長的信任。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進清華或北大,至於進去後怎麼樣,家長不考慮。

這是觀念的問題,兩會期間,部長提到要減負,其實學校和政府層面已經看到追求短期利益可能會喪失巨大的長期利益。但是家長還是要把孩子送進輔導班,為了上名校,卻有可能使孩子喪失創造力、學習熱情、整合能力和領導能力,為了短期利益,忽視了長期利益。

個別家長會帶動全體家長都瘋狂地去做一件事。學校教育現在對此有一些力不從心。學校要改革,但家長會形成巨大的力量。互聯網導致每個人都被賦能,群體的權威在下降,個體的價值在崛起。有位校長提到:「今天,幾乎是任何一個家長,只要足夠瘋狂,就可以把校長拉下水,不管他是對的還是錯的。通過社交媒體、網路、謠言,他就可以做到。」

學校教育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風險就是家校衝突。學校教育面臨的困境是如何讓家長跟學校一條心,如何不迷失在學科教育的短期目標下

白丁:是不是一部分家長已經覺醒了,還有大部分家長在用升學這樣傳統的單一的指標來要求學校?

鴻儒(曹廷琿):是的。關於這一點,家長要反省,培養的孩子要適應幾十年後的生活狀態。十年前,社會上沒有淘寶店小二、快遞、滴滴司機等職業。新興的職業和產業會更加頻繁地出現。為了今天的目標去鎖定已經過時的標準,會吃大虧。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發展。有位心理學大師通過研究得出一項結論,家庭中第二個和第三個孩子有成就的概率大於第一個孩子。因為父母在生育第一個孩子時比較年輕,經驗也比較少,方法可能會比較粗暴,生第二個、第三個孩子時,父母趨於成熟,教育方法趨於正確,孩子面臨的壓力相對比較小。另外,這位心理學家在調研中發現,他研究那些青少年犯罪中,犯罪的孩子中,75%是家庭中是最大的孩子。在生育了第二個、第三個孩子後,老大可能會被忽略。第一個孩子被忽略後,失落感如何安放?為了引起關注,孩子可能會有兩個辦法,要麼做好事情,但是做好事太難了,尤其是靠考第一名來引起家長關注太難,怎麼辦?做壞事。很多在學校裡面嘩眾取寵、作惡作劇的孩子,本質上不是想做壞孩子,而是想引起關注。但那些為了引起關注而做壞事的孩子,未來可能會犯罪。這是他們父母不夠成熟的教養方式導致的悲劇。二孩時代,大家要注意關注第一個孩子

營造和諧家校關係的三個途徑

白丁:請您談談對家校共育的建議。

鴻儒(曹廷琿第一,家長要負擔起自己應該乾的責任和事情。父母重視學校的作用,但不要放棄自己該做的事情。如果說,人的成長需要動力系統和能力系統,學校就負責能力系統打造,而家庭負責打造動力系統。學校負責把孩子打造成超級跑車,家庭負責加油充電。即便是少年天才,沒有持續的熱情、動力和興趣,也會平庸。

第二,父母要對學校和老師抱有寬容之心,不要使用破壞性的處理方式。

我們團隊曾經輔導過一個數學經常不及格的孩子。他說:「老土講課時,我聽不明白。」我問:「老師姓土嗎?」他說:「不是,老師批評了媽媽,媽媽就給他起外號叫老土。」「尊其師,信其道」,父母如果摧毀了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就不會跟老師學習了,甚至可能因為反感老師而討厭這門課。

即便發生了家校衝突,父母過激的、非理性的表現,會讓孩子受到二次創傷。比如說我們輔導一個孩子,他在學校跟別的孩子發生衝突了,爸爸把別人家的孩子打了,這個孩子就不去學校了。他是因為羞於去學校。即便是小孩子,心中也有天然道德。這個天然道德叫良知,叫天理良心,孩子害怕、不好意思去學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的爸爸在學校里像流氓一樣大喊大叫,打了同學,他覺得這樣做不對,他無地自容。

當家長以為自己抖起羽毛為孩子戰鬥是為孩子爭得榮耀,其實增加了孩子道德上的恥辱,讓孩子沒法見人。當然,這是一個特別極端的例子。

父母對孩子和學校之間的事情要抱有寬容之心。不要把自身的情緒和問題藉助學校來釋放。大家都知道學校是道德的高地,在學校裡面肆無忌憚是安全的,其他人不會對你怎麼樣,但正是這種安全導致了越來越多有自我意識的家長,把學校視為法外之地,有些家長提出的要求是違背法律底線的。有些家長之間發生了嚴重衝突,學校讓家長去司法機構,家長不肯,必須要學校處理,學校為了息事寧人,有時也就算了。還見過家長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孩子哭著喊:「媽媽,不要這麼做,我特別喜歡這個老師。」當然不是說發生了衝突,家長就不能維權,但要理性維權。而且要恰到好處,不要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社交上的長期影響。這是底線。

第三,要允許自己孩子犯錯,也要允許別的孩子犯錯。在孩子犯錯時,教育往往更有成效。如果我們把孩子保護得滴水不入,當離開學校時,他如何在世界上生存?他總會遇見衝突和麻煩。如果喪失了解決衝突和麻煩的能力,家長又能保護孩子多久。所以,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真的可以丟給孩子們自行處理。

我覺得中國教育的總體環境越來越好。我呼喚家長要相信教育,相信學校。校長和教師長期做道德和知識的傳遞者,他們有一顆公心。有位家長威脅校長,如果不把另外一個孩子開除了,家長就去告校長。校長說:「我不能那麼做,首先我沒權利,其次我不能違背原則。他有錯,但不至於開除。」家長說:「那你等著看結果吧!」校長說:「我大不了不當校長,不能為了當校長昧了良心。」後來校長得到了教委的支持。可能普通家長不知道,在沸沸揚揚的家校衝突背後,校長、教師們受到了什麼樣的壓力,但特別可貴的是,很多校長和老師頂著壓力,保持公心。他們其實可以給孩子換個班級,換個班主任,但為什麼有的人堅持不做?因為心中還有原則和良知,這特別可貴,需要我們呵護和支持。

當然,這不是說要為校長和老師們唱讚歌。對於做得不妥的,我們也要批判。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依賴於廣大校長和老師們在面對著幾千個學生,幾千個家長,日復一日的研究和探索。有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校長和教師們能甩掉心理包袱,教育可以發展得更好。

美國一位教授說,孩子和老師在中美之間差異不大,差異最大的是家長。我們的家長每天拿出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我們讓孩子運動的時間有多少?我們關注孩子身心的程度怎麼樣?我們又有多少時間在歇斯底里地推動孩子參加學科輔導?正是因為家長的素養、理念、方法差異巨大,導致原本生下來認知水平、身體健康差不多的孩子,長大以後,才華、思想、成就有很大差別。所以,家校共育方面,家庭方面需要補的短板可能多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智庫網 的精彩文章:

慢下來做教育:培養中國情懷,孕育世界眼光

TAG:中國教育智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