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現在,教育是鄉里的頭等大事」

「現在,教育是鄉里的頭等大事」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隔兩天就得往學校跑,不去就像缺點兒啥似的。」近段時間以來,安徽省壽縣安豐鎮鎮長時召銀成了鎮里中小學的常客。

「剛開始校長帶著我跑,後來我自己騎輛車就去了,校長也不知道。」時召銀日前告訴記者,每到一所學校,他就到處走走看看,發現了問題立馬督辦,哪所學校今年進了多少新教師、添了什麼新器材……對每所學校的情況,時召銀都如數家珍。

一鎮之長為何對教育如此關切?近年來,壽縣在堅持義務教育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上,創新推進「縣、鄉(鎮)共管」教育機制改革,壓實鄉鎮、縣級政府部門推進教育事業發展職責。「校長成了鄉政府的常客,鄉長成了學校的常客」,已成為壽縣教育的一道獨特風景。

縣長挂帥抓牢鄉鎮教育主體責任

談及改革初心,壽縣教育人無不感慨「往昔難」。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縣域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公辦學校266所,教學點83個,在校學生達20多萬名。

「想當年光靠縣教育局一家,要顧及到分布在25個鄉鎮的每一所學校,真的是太難了。」壽縣教育局局長夏承開說。如何在有限的財政力量下管好這麼大的一個教育攤子?縣長程俊華表示:「讓教育均衡切切實實地落到每一個村小、每一個教學點上,還得把鄉鎮一級的力量調動起來。」

結合實際縣情,2017年,壽縣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鄉鎮學區教育管理改革工作意見》等文件,強化鄉鎮政府基本公共教育管理服務功能。

要把改革的刀子插到要害,首先得在制度上壓實責任。

在縣一級層面上,壽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縣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縣深化教育改革領導小組和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四大班子領導包保鄉鎮學區、縣直單位包保學校的工作責任制。

同時,全縣25個鄉鎮也分別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共同擔任組長,負責領導、指導並推進轄區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建立鄉鎮黨政班子成員和其他幹部包保學校制度。這樣就形成了每一個鄉都有一名縣領導包保、每一所學校都有一名鄉領導包保的垂直管理格局。

「這就好比每個人都認領了一個孩子一樣,哪所學校出了問題都能找到對應的責任人,跑都跑不掉。」程俊華形象地告訴記者。

學區管委會填補鄉村教育管理空白

垂直的管理體系建好了,平行的管理也少不了。

早在2013年,壽縣就推行了學區建設改革,以鄉鎮為單位,成立25個學區管理委員會。每個學區管委會作為縣教育局的股級派出機構,有四到五名事業編製,學區管委會在縣教育局領導下開展工作,同時接受屬地鄉鎮黨委政府指導、監督、考核和管理,扭轉了基層教育管理「松、弱、軟」的狀況,提升了教育管理效益。

那麼這個學區管委會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鄉教辦有何不同呢?夏承開介紹,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前後,當時縣級財政的經濟實力還不具備完全承擔義務教育的能力,還要農民負擔一部分,如教育附加、農民集資等,農民負擔部分義務教育的責任須由鄉鎮一級管理,鄉教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以前的鄉教辦主任和專職幹部大多由當地鄉鎮任免調配,脫離縣教育局的直屬管理,遠離課堂教學實踐,不利於指導農村學校的教學和管理。」

「學區管委會是在以縣為主基礎上強化基層教育管理的創新舉措,很好地規避了這些負面問題。」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鄔平川表示,學區管委會作為縣教育局的派出機構,既有行政上的站位,又能夠參與轄區內的師資調配等業務管理,落實鄉鎮在「組織關係、人事任免、教師交流、考勤管理、年度考核、職稱評聘、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職能,加強鄉鎮對學區學校的日常管理與過程管理。

「管委會主任本身就來自中心校,對我們都非常了解,因此對教育教學提出的一些建議都非常實用也很有針對性。」淮濱小學副校長潘磊說。2012年大學畢業後,潘磊成為淮濱小學一名特崗教師,特崗服務期滿後被正陽關學區管委會破格重用,擔任淮濱小學副校長,像潘磊這樣因教學業務能力突出被學區管委會破格錄用的農村教師,在壽縣還有很多。

學區管委會可以對中心學校的校長任免提出建議,對一般小學的領導班子調整有直接的任免權。「在選人用人上,我們給予學區管委會很大的自由空間,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讓鄉鎮一級的教育資源真正地流動起來。」程俊華說。

有了這麼大的自主權,如何確保他們把活兒干好呢?「每年兩次考評,干不好的直接走人。」堰口鎮學區管委會主任楊光俊表示,考核的硬杠子壓下來了,身上的擔子重了許多。

據悉,2017年壽縣專門印發《學區及中小學目標管理考核辦法》,明確規定縣教育局和鄉鎮政府每年都要對學區管委會和學校進行年中年末兩次考核,縣教育局與鄉鎮對學區、學校的考核分值佔比4:6。對半年初評結果不合理預警一次,年終綜合考核結果則予以獎懲兌現。縣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獎勵。考核結果為倒數第一名的學區、學校予以通報批評,其中考核得分倒數第一且低於80分的或連續兩年考核倒數第一的,單位主要負責人予以免職問責。

「多年的教育頑疾迎刃而解」

「改革對症下藥,自然成效明顯。」在2016年的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認定中,安徽壽縣創下了十項指標綜合達標率均達100%的成績,教學點辦學條件全部達到規定標準,截至2017年8月,全縣190所中小學10項辦學條件全部達標。

「在鄉鎮一級,如果少了鄉鎮政府的支持,教育上的很多事情真是辦不好。」夏承開說。以前,在各鄉鎮小學辦學中,征地難一直是個頑疾,現在有了鄉鎮的支持,村小校長「為征地跑斷腿」的現象成為歷史。

據統計,自實施改革以來,壽縣25個鄉鎮累計投入支持教育發展資金2100餘萬元,共為38所中小學征地156.34畝。壽春鎮等10個鄉鎮人民政府被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授予「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安豐鎮等15個鄉鎮的鎮長被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授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這些數字背後,是各級鄉政府對教育事業的傾力投入,也有無數基層幹部對教育的無限情懷。

在時召銀看來,教育工作不是表面應付應付就能過去的,很多事情不花心思根本行不通。

2017年夏天,安豐鎮在農村學校旱廁改水項目中投入了80多萬元。「這個工程要在老百姓家的地里開挖,工程牽涉面廣、難度大。我們就一家一家地去做工作。」時召銀回憶,一天他到學校巡查,發現學校廁所的下水道堵住了,「我立馬打電話給學區管委會主任和項目工程老闆,讓他們馬上過來,今天必須把問題給解決了,解決了之後給我個電話才算完事」。

「教育現在是鄉里的頭等大事,鄉里的學校條件好了、娃娃們在學校里學得開心、學到真東西,老師們有幸福感,這才是最大的民生。」時召銀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7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傳承優秀文化離不開優秀師資
解決「三點半」難題的紅包將更加厚實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