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顯微鏡鑒定宋代瓷器的密招

用顯微鏡鑒定宋代瓷器的密招

宋代官窯共有三個:

1、是宣政間京師自置的官窯,通常稱作北宋官窯;

2、是宋室南遷後置於修內司的內窯,通常稱作修內司官窯;

3、是繼內窯之後在郊壇下別立的新窯,通常稱作郊壇下官窯。然何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青瓷產於何地,迄今尚無定論。

自20世紀初,便有中外研究人士在杭州鳳凰山、烏龜山下尋覓南宋官窯蹤跡,先後發現窯址並進行發掘,然是否還有他處仍未發現者,亦不得而知。明清景德鎮均燒造過仿宋代官窯瓷器,清代檔案顯示,雍正、乾隆時期內府多有搜集官窯瓷器的活動,這些瓷器中的一些仿技高超且不署年款的仿品,常使人難以辨別。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宋代燒制的官窯產品、明清仿製的官窯瓷器以及康乾時期收集的官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院內。為分清我院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中,宋代官窯青瓷的類群關係,目前被確定為明清仿品的是否與宋代官窯青瓷有混淆,我院首次對院藏四十多件宋代官窯瓷器以及十幾件明清仿官瓷器進行全面、系統的無損科技分析,力求人文研究和科技研究相結合,推動官窯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

本文是科技無損分析官窯瓷器的一部分,主要通過光學顯微鏡對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結構的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進行歸納和比較,為判斷它們之間的類群關係提供顯微結構方面的數據支持。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

[表一]列出了此次無損分析的45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基本信息,從中可以看出,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在器形上多為圓形的盤、碗、洗、碟等小器型,明清仿官瓷器不僅有洗、盤等小器,還有葫蘆瓶、貫耳瓶等大器。

實驗部分

本研究採用德國LeicaMZ16A型實體顯微鏡,對樣品不同部位進行了不同放大倍數(3.55~57.5倍)顯微照片的採集和分析,利用analySIS軟體對圖片中的紋片進行了測量和統計,得到氣泡的直徑統計值,通過對圖片單位面積的氣泡進行測量和統計,得到氣泡的直徑統計值,通過對圖片中氣泡的個數進行計數得到氣泡密度(單位面積內的氣泡個數)的統計值,從而了解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結構特徵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相似點

明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到:「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些描述對宋代官窯瓷器的外觀特徵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主要呈現為青色,濃淡不一。釉面普遍有紋片,紋理大小、疏密不一。釉面質感似玉,大多數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現「紫口」的現象。刮釉露胎部分圈足,由於胎體中氧化鐵的含量高而在燒成後呈現鐵褐色,即「鐵足」現象。通過對這45件青瓷顯微結構的觀察,本文從釉面特徵、釉的特徵以及胎釉中間層特徵這幾個方面對顯微結構中的共性進行歸納。

釉面特徵

1、釉面斑點:宋代官窯青瓷釉面經常可見直徑幾百微米到二千微米大小的斑點,這些斑點有黑色、黃色等不同顏色,其中有些斑點有明亮的金屬光澤。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也有各色斑點,但相比宋代官窯而言要少一些。斑點可能是因為釉料的不均勻、研磨不夠細緻而使釉中的鐵在釉面富集析出,或是燒成時某些物質落在釉表面而形成的。(圖一至圖四)顯示了宋代官窯青瓷不同樣品釉面斑點的顯微圖片。

2、釉面變色的氣泡和棕眼:在大部分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能觀察到變色的氣泡和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棕眼。(圖五)中黑色的氣泡是因為氣泡破孔及後期的污染所造成,(圖六至圖八)為不同樣品釉面上棕眼的顯微結構圖。

(圖一)釉面黑色斑點(GCQS-1599)

(圖二)釉面褐色斑點(GCQS-1586)

(圖三)釉面金屬光澤斑點(GCQS-1597)

(圖四)釉面黃色斑點(GCQS-1598)

(圖五)釉面變色氣泡(GCQS-1599)

(圖六)釉面棕眼(GCQS-1606)

(圖七)釉面棕眼(GCQM-1631)

(圖八)釉面棕眼(GCQQ-1645)

3、縮釉:大多數宋代官窯與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無釉的現象,即縮釉現象。縮釉的形狀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面積或大或小,也有形狀為長條形,一般多出現在器物底與壁交界處。(圖九至圖十二)為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縮釉現象的顯微圖片。

(圖九)同一區域多處縮釉(GCQS-1614)

(圖十)圓形縮釉(GCQS-1600)

(圖十一)橢圓形縮釉(GCQS-1595)

(圖十二)長條形縮釉(GCQS-1607)

釉的顯微特徵

1、失透:在顯微鏡下對宋代官窯以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釉進行觀察,發現釉中除了氣泡還有一些類似於絮狀的白色物質,釉不通透。(圖十三至圖十六)為釉的顯微結構圖。

2、氣泡: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有豐富的氣泡,大小不一,錯落有致,有些樣品氣泡稀疏,有些樣品氣泡密集。(圖十七至圖二十)為不同樣品釉中氣泡的顯微圖片。

(圖十三)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GCQS-1618)

(圖十四)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GCQS-1597)

(圖十五)清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GCQQ-1645)

除此以外,釉面下常有一些顏色不同的小點,當將其放大時,便在釉中觀察到一個類似於空洞的結構,這可能是由很多微氣泡匯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氣泡。(圖二十一至圖二十四)為釉中大氣泡的顯微圖片。

3、紋片:南宋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普遍有紋片,紋理的大小及疏密不一。有些樣品紋片粗細較為均一,顏色為黃色;有些樣品有著「金絲鐵線」紋片,即粗的黑色紋片和細的黃色紋片。大多數樣品都有顏色更淺甚至無色且更細的紋片,這些紋片在顯微鏡下呈極淺的黃色或無色。(圖二十五至圖二十八)為釉紋片的顯微圖片。

還有一種紋片肉眼看不見,只有在顯微鏡下才看見,這種紋片極細且不長,不沿垂直釉面方向裂開,沒有貫穿釉層,這是瓷器出窯後形成的斜開片(2)。(圖二十九)和(圖三十)是斜開片的顯微結構圖片。

胎釉中間層特徵

在對宋代官窯的無損檢測中,有兩個樣品的斷口處發現白色和黃色的胎釉中間層。(圖三十一)和(圖三十二)是胎釉中間層的顯微結構圖片。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其他特徵

在對一些樣品的顯微結構觀察中,發現釉下有斷裂現象,如(圖三十三)和(圖三十四)的「丫」字型斷裂,也有簡單的裂開,如(圖三十五)和(圖三十六)。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不同點

釉的顯微特徵與胎體中的環狀紋路

在45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中,有7件宋代官窯器物釉的顯微結構與其他樣品明顯不同。這7件器物都是六角菱花式碟,底部有三個支釘,尺寸也極為相近。釉上均有黃斑,黃斑的多少和顏色的深淺有一定的差別,黃斑處釉中氣泡模糊不清,釉面似乎被熔蝕,僅無黃斑處能看清釉中的氣泡。(圖三十七至圖四十)為釉的顯微結構圖片。

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縮釉露胎處較多,釉的紋片較密集,據不完全統計,其釉層厚度大約為1.6MM。在靠近碟底部露胎處,3件六角菱花式碟的胎體可見環狀紋路。如(圖四十一至圖四十四)所示,表明胎體在成型或修坯時可能使用了輪制工具。

(圖四十一)胎體環狀紋路(GCQS-1589)

紋片

釉色不均勻對比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發現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稀而長,見(圖四十五)和(圖四十六)。除此以外,明清仿官瓷器較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直,彎曲度小。見(圖四十七)和(圖四十八)。

局部釉色不均勻:明清的兩件仿官瓷器中出現釉的局部區域顏色不均勻的現象,即部分區域釉色偏白,從(圖四十九)和(圖五十)中可以觀察到這一現象,而宋代官窯樣品則基本無此現象。

結果與討論

45件宋代官窯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元素分析結果顯示,宋代官窯瓷器中有4個樣品(GCQS-1584、GCQS-1586、GCQS-1602、GCQS-1612)釉的主次量元素、微量元素與宋代官窯其他樣品不同,而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組成相似;而明清仿官瓷器中有1個樣品(GCQM-1631)釉的主次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與宋代官窯瓷器相近。

在統計時,我們將這些樣品按照元素分析結果分配到相應的類別中進行數據處理。宋代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元素分析結果與其他宋代樣品相差較大,未列入數據統計分析中。

坯釉原料及工藝決定器物的顯微特徵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分析結果顯示,釉含有7.55%的CaO和4.33%的K2O(所有樣品的平均值),屬於鈣釉或鈣鹼釉,燒成溫度大約為1200度(3)(4),在高溫下,胎釉之間易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形成胎釉中間層。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相似點

宋代官窯瓷器造型古樸,釉質細潤如玉,風格自然質樸。明清的仿官瓷器,部分注重仿其釉色,不注重仿其器形,即神似形不似;部分仿品不僅在釉色上仿得逼真,造型上也注重模仿,神似形也似。無論哪種仿品,宋代官窯玉質感的釉是仿製者追求的目標。

研究表明,宋代官窯釉具有強玉質感的藝術效果是因為釉中含有大量鈣長石晶體和氣泡,形成足量的散射源,使得釉產生乳濁效果(7)(8)(9)。(表二)為38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氣泡的統計結果。從(表二)中可以看出,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氣泡的直徑在十幾微米到三百微米之間,主要分布在30~180微米之間,每平方厘米面積的釉中有70~800多個氣泡。正是這些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氣泡,對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出現玉質感的效果起了部分作用。

(表二)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氣泡統計結果

註:由於7件六角菱花式碟氣泡不明顯故沒對其氣泡進行統計

受燒制技術、坯釉配方等因素的影響,古陶瓷釉中的氣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穩定性,能保存燒造時的原始信息(10)。從(表二)中的數據看,大體上瓷釉中的氣泡平均直徑值越大,氣泡密度越小;反之,釉中氣泡平均直徑值越小,氣泡密度越大。從釉中氣泡大小及氣泡密度看,宋代官窯和明清仿官瓷器沒有明顯的差別。

(表三)列出了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元素組成的變化範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宋代到明清,釉中Na2O、Al2O3及SiO2的含量有上升趨勢,MgO、K2O及CaO的含量有下降趨勢,釉中元素的改變可能與景德鎮使用不同的釉料有關。從宋代到明清,從官窯到仿官製品,釉的原料發生了變化,但外觀及氣泡的顯微特徵卻沒有明顯差別。

激光拉曼的分析結果表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燒成溫度高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燒成溫度,這說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燒制者已經充分掌握了氣泡對釉之玉質感的作用,能在釉料改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燒制工藝來實現相同的釉的質感。

(表三)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元素組成含量範圍(%)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不同點

受胎釉熱膨脹係數不匹配的影響,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都有紋片,(表四)為宋代官窯與明清仿官瓷釉紋片的統計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平均紋片條數值越小,紋片平均長度越長;而平均紋片條數值越大,則平均紋片長度越短。明清仿官瓷器釉紋片與宋代官窯瓷器釉紋片相比,紋片平均條數較少,平均長度較長。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紋片統計結果

研究表明,胎釉熱膨脹係數差值較大時,釉面以小紋片為主,反之則以大紋片為主(11)。對比宋代官窯以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化學組成,儘管釉中Na2O、K2O、CaO等元素的含量不同,但釉的熱膨脹係數數值卻相近(12)。對於胎體,我們僅能對圈足部分進行測試,而一些明清仿官器物在口沿或足底露胎處塗抹醬褐色釉汁,以模仿宋官窯瓷器「紫口鐵足」特徵(13),致使我們所測得的圈足的元素組成並不能代表胎體的元素組成,故無法得到胎體的相關信息,無法對胎體熱膨脹係數做一個初步的推斷

宋代官窯瓷器燒成溫度較明清仿官瓷器低,釉中有未熔釉料、大量氣泡和新生成的晶體,這些因素對紋片的走向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故宋代官窯瓷的紋片較為彎曲,而明清仿官瓷器,燒成溫度較高,釉中的晶相相對較小,對紋片的走向阻礙較小,故明清仿官瓷的紋片較直。

結論

1、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特徵大體較為相似,釉面均有斑點、棕眼、破氣孔、縮釉等現象;釉中有大量氣泡,釉有深淺粗細不一的紋片;胎釉易形成中間層。這些顯微特徵是由其坯釉原料和燒制工藝所決定的。

2、宋代官窯釉的玉質感是明清仿製者追求的目標,釉中氣泡對官窯瓷釉的玉質感效果起了部分作用。儘管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組成與宋代官窯瓷器不同,燒成溫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釉玉質感的效果以及氣泡的大小密度差別不大,這說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燒制者已經充分掌握了氣泡對釉質感的作用,能在釉料改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燒制工藝來實現相同的釉的質感。

3、受多種因素影響,宋代官窯瓷器釉紋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紋片普遍稀而長。由於明清仿官瓷器燒成溫度高,釉中晶相相對較少,故紋片較宋代官窯瓷器紋片直,彎曲度小。

4、院藏宋代官窯瓷器中,有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顯微結構與其他官窯瓷器不一樣,釉在顯微鏡下看起來似被熔蝕,釉中氣泡信息不明顯,能觀察到胎體中環狀痕迹,可能因成型或修坯時使用過輪制工具所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揭開古瓷器鑒定的幾個秘技!
傅抱石山水畫技巧 全靠一個「悟」字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