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它撐起了市值千億的互聯網帝國,也可能摧毀你的正常生活

它撐起了市值千億的互聯網帝國,也可能摧毀你的正常生活

撰文Simon Parkin

翻譯 李楊

審校 魏瀟

最近,Facebook 前高管,38 歲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終於承認,社交網路的建立不是為了讓我們更加親密無間,而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去年 11 月,他在費城的一次活動上表示,這一思路其實是:「我們如何儘可能多地佔用你的時間和注意力?」2005 年從 Facebook 辭職的帕克解釋道,為了達到這一目的,Facebook 的架構師利用了「人類心理的弱點」。每當你給一篇文章或照片點贊或留言時,帕克說,「這就是我們給你做的輕度多巴胺『注射』」。Facebook 這家「王中之王」的互聯網巨頭,就建立在這樣一個小小分子之上。

最近有研究發現「誘導技術」能影響行為(誘導技術是指透過數據分析,設計指引消費者採取行動,進而養成習慣)。插圖:《觀察家報》詹姆斯·梅爾勞。

多巴胺在 1957 年被發現,是 20 多種主要的神經遞質之一。這群化學物質,就像騎著自行車的郵遞員穿梭於車流中,在神經元、神經纖維和身體其他細胞之間傳遞緊急信息。這些神經遞質確保我們的心臟繼續跳動,肺保持呼吸。拿多巴胺來說,它能在我們感到口渴的時候提醒我們喝水,也能在需要把基因傳遞給後代的時候讓我們產生繁殖的衝動。

20 世紀 50 年代,一項研究表明帕金森綜合症(一組神經病學癥狀包括震顫、運動緩慢和僵硬)是由多巴胺缺乏引起的,從此人們認為多巴胺主要與身體運動功能有關。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這一假設受到了挑戰,當時,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沃爾夫勒姆·舒爾茨(Wolfram Schultz)對大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在中腦內,多巴胺與獎賞行為有關。這種分子與慾望、野心、毒癮和性衝動的信號通路似乎都有關係。

舒爾茨和他的同事們先將蘋果片——對於大鼠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美食——藏在了隱蔽的位置,當大鼠找到並咬下這些食物時,他們立刻觀察到了動物腦內的多巴胺反應。這種多巴胺的釋放在所有昆蟲和哺乳動物中都是常見的。舒爾茨告訴我,作為學習的基礎,多巴胺參與了對一個行為的獎勵,如果得到了獎勵,就能使行為成為一種習慣;如果沒有得到獎勵,行為就會做出相應調整。比如你把洗碗海綿看成美味的蛋糕,上去咬了一口,發現這不是蛋糕,下次就不會再咬上去了。舒爾茨說,多巴胺能否直接產生愉悅的感覺目前還不清楚。但這並沒有妨礙它成為帶來幸福感的「神葯」。

從打開暖氣按鈕這樣的小事,到滿足輪盤賭的慾望,多巴胺激勵我們採取行動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慾望。在線圖片剪貼簿 Pinterest 是一款可以讓用戶上傳加工圖片和照片的社交軟體,其中包含大量展示多巴胺化學式紋身的照片(該化學符號包含兩臂的氫氧根和三段分割的尾巴)。亞馬遜的虛擬書架則擠滿了減肥食譜,就為了增加多巴胺水平,改善心理健康。

舒爾茨說:「我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個信號,可以解釋我們意義最為深遠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沉浸其中,停不下來——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公眾會對此感興趣了。」

讓你停不下來的「配方」

與默默無聞的「同事」去甲腎上腺素和天冬醯胺不同,多巴胺從此成為了「名流分子」。英國臨床心理學家沃恩·貝爾(Vaughan Bell)曾將多巴胺描述為「分子中的金·卡戴珊」。《太陽報》(the Sun)刊登了一篇題為「紙杯蛋糕會像可卡因一樣讓人上癮嗎?」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向被試展示他們最喜歡的食物圖片時,大腦的前額葉皮層釋放了多巴胺——「當向可卡因成癮者展示一袋毒品時,同樣的區域也會被激活」。儘管如此,在矽谷,多巴胺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常見,它被譽為「神秘醬汁」,讓應用程序、遊戲或社交平台「更有粘性」,這被投資者稱為「潛在利潤」。

多巴胺分子式的紋身很受歡迎,很多人認為這是「幸福賜予者」。

攝影:genevieve.mae / Instagram

「在誘導技術成熟以前,多巴胺就是一種極具優勢並帶有性文化思潮的分子,」拉姆齊·布朗(Ramsay Brown)解釋道。這位 28 歲的年輕人創辦了「多巴胺實驗室」(Dopamine Labs),這是一家飽受爭議的加州企業,致力於大幅增加人們使用的跑步、飲食或遊戲的軟體的頻率。「這個分子代表了性、毒品和搖滾樂。當你提到多巴胺時,人們的耳朵就會豎起來,因為在這個分子的背後有許多重要而迷人的問題,但當你說腦啡肽或谷氨酸時就不會。多巴胺是個廣為人知的樂趣傳遞者。」

除了樂趣,多巴胺也引來了不少批評的聲音。在 2017 年《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寫的一篇名為《科技有多邪惡?》的文章中說道:「科技公司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大腦中的多巴胺激增,他們在自己的產品上使用『劫持技術』,誘騙我們入局並創造『強制循環』。」布魯克斯寫道,大多數社交網路平台都會創建一些不規則發放的獎勵,這是老虎機製造商慣用的伎倆。這項技術的應用是基於美國心理學家 BF·斯金納(BF Skinner)的研究成果,他發現強化大鼠的習得行為的最佳方式是隨機安排獎勵。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被設計的成癮:在拉斯維加斯賭博》(Addiction by Design: 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一書的作者娜塔莎·舒爾(Natasha Schull)說:「當一個賭徒覺得運氣來了時,多巴胺就會釋放出來。」這就是 Facebook 成功的秘訣:我們像得了強迫症一樣頻繁刷新這個網站,就是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到來自他人的美妙贊同。

隨機性是多巴胺實驗室服務的核心,他們提供的隨機性系統可以被應用到任何旨在建立習慣性行為的應用程序中。例如,在一個跑步的應用程序中,這個系統只負責給出鼓勵,比如一個達到成就的徽章,或者一個有數字的拉花禮炮以隨機的時間間隔出現,但並不是每次用戶跑完全程都能拿到。布朗解釋說:「當你跑完全程後,應用程序會與我們的系統進行交流,詢問如果此時給他一點熱情的鼓勵是否會讓他感到驚喜。」多巴胺實驗室的專用 AI 利用機器學習來為用戶制定獎勵計劃。它可能會說:「還沒到時間,暫時不要給他。」也可能會說:「就是現在!」

儘管這種營銷方式看起來很荒謬(比如一台老虎機,至少隨機的獎勵是錢,比任何虛擬的數字徽章都更有吸引力),布朗說,在跑步類的應用軟體上已經看到了顯著的積極成果。「如果你能合理利用這個方法,會發現一個人跑步的頻率平均提高了 30% 。」多巴胺實驗室目前有 10 個客戶,他們在許多其他類型的應用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積極結果。一個做節食軟體的公司鼓勵人們記錄他們吃的食物,在整合了多巴胺實驗室的系統後,該公司發現人們記錄食物的比例增加了 11% 。小額貸款服務公司則發現,人們按時或提前償還貸款的比例提高了 14% 。布朗說:「一款反網路暴力的應用程序發現,通過控制向用戶發送 gif 動畫獎勵的時間和頻率,人們向別的人發送鼓勵信息的頻率提高了 167% 。」

改變行為背後的陰影

「誘導技術」對行為的影響才剛剛進入公眾的視野,但是人們對多巴胺系統改變行為習慣的能力已經耳熟能詳了,特別那些癮君子和吸煙者。每一種上癮的藥物,從安非他命到可卡因,從尼古丁到酒精,都會對多巴胺系統產生影響,因為這些藥物會促使多巴胺的釋放比平常多很多倍。這些藥物的使用超出了獎賞迴路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神經環路的限度,這讓人們對多巴胺的刺激越來越麻木。癮君子使用毒品越多,就越難戒掉。

舒爾茨解釋說:「這些不自然的大獎勵不會被大腦過濾,而是直接進入大腦,過度刺激,從而導致成癮。」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就失去了意志力。進化並沒有使我們的大腦對這些藥物做好準備,所以它們變得不知所措,變得一團糟。我們正在濫用這種有用且必要的信號系統。雖然我們有能力,但我們不應該這樣做。多巴胺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能力,在一些治療帕金森、補充多巴胺的藥物的作用下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有研究發現,在大腦中注入高劑量多巴胺將使接近 10% 的患者變成賭博成癮者。

布朗和他的同事們意識到他們正在玩火,聲明他們已經為那些利用獎賞行為的公司和 APP 開發商建立了一個健全的道德框架。「我們在他們身上花了很多時間,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他說。「道德測試應該是這樣的:這個應用程序應該這樣做嗎?這是否會改變人類的行為?這款應用能促進人類的繁榮嗎?如果不是的話,它不會讓人類的處境變得更糟糕嗎?」到目前為止,布朗聲稱,多巴胺實驗室已經拒絕了想利用公司的服務在他們的玩家身上塑造使用習慣的賭博公司和那些開放使用的視頻遊戲開發商。

有些時候,好意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2017 年舒爾茨和另外兩名研究人員被授予了由丹麥頒發的、獎金高達 100 萬歐元的神經學領域最高獎「大腦獎」,以表彰他們發現多巴胺帶來的影響。蘇爾茨表示,「我不知道這些應用程序是否會讓人上癮。但是,行為經濟學背後的觀點是,我們可以改變其他人的行為,不是通過藥物或打擊他們的大腦,而是將他們置於特定的情境中,這是有爭議的。……我們告訴其他人什麼對他們是好的,什麼是有風險的。通過系統訓練人們釋放多巴胺的行為甚至可能導致人們再也無法離開這個系統。我沒有指責科技公司在做壞事——他們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我對此持保留態度。」

然而,對於布朗來說,利用這些系統來產生積極的影響是最安全、最合理的進化人類思維的方式,因為這利用的是人類自身攜帶的分子,並促進了有意義的、積極的習慣形成。 「我們可以縮小目標和行動之間的差距,建立能豐富人類現狀、鼓勵人類繁榮的體系。」 他這樣說道,「我們的產品是一台能影響你的老虎機。」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mar/04/has-dopamine-got-us-hooked-on-tech-facebook-apps-addicti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今年冬天的流感特別可怕?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