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的主要原因 小兒厭食之詳解
小兒厭食症是兒科臨床常見之癥狀,各個時期均可發病。在臨床中常以1~6歲的小兒發病率較高,因人而異,一年四季都可發病。
厭食之症若見於小兒,每由餵養不當,飲食積滯,損傷脾胃所致。見於成人者,則常因飲食饑飽失宜、勞倦過度,或病後中氣虛衰,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所致。
厭食的主要原因,由於平時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以及長時期偏食挑食,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胃傷則不納,脾傷則不運,故患兒不思進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傷,化源不足,則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辨證應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陰不足為主,證見厭食而口乾多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在脾者,以脾運失健為主,證見厭食,面色少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臨床中以不思乳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體重下降,出虛汗,發稀少,面色發黃,易感冒為特徵。
隨著時代高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孩子升學壓力太大,很多孩子父母對孩子學習要求非常高,只重視孩子書本上知識和卷子上的考分,對於孩子精氣神面孔卻忽略了。其實,一個孩子真正教育的完美, 在於全面發展,在於順應孩子個性需求和求知慾,要「順其行,養其真。」孩子體質健全,精神面貌好,孩子很少生病,這是做父母的最大的幸福。
當今社會,孩子教育水平與醫療水平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兩大指標。它們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2017 年的流感爆發,全國上下,很多兒童醫院的醫生供不需求,很多孩子家長起早貪黑在兒童醫院給孩子排隊挂號,「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孩子生病了,父母第一時間都想到醫院,都想到孩子病情不能耽擱,不然會影響學業。如果孩子父母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中醫育嬰保健知識,孩子平時多做一些中醫調理,提前預防治未病,孩子身體調理好了,讀書教育自然在學校跟得上。
現在的家長由於擔心孩子發育個頭不高,片面追求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等營養食品,超越了孩子脾胃正常運化能力。中醫講,「太過則不及」或者過分溺愛子女,經常給孩子吃很多糕點,寒涼水果,養成孩子偏食的習慣,從而破壞了孩子飲食生活規律,使孩子胃腸功能極度混亂。
很多孩子父母寧願相信西醫見效快也不願相信中醫,長期給孩子口服抗生素、羅紅霉素等藥物,抗生素屬大寒的藥物,用量過大,引起孩子噁心嘔吐,從而引起厭食。有的孩子先天體質脾胃虛寒,脾常不足,從出生食欲不振,出汗多,身體瘦弱,在不滿周歲生病易患感冒,抵抗力明顯弱,像這樣孩子從小就要用中醫調理,增加孩子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黃帝內經》:「年少治經,壯年治臟,老年治腑。」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柔嫩氣血不充,肌膚未堅,神志未備,小兒處在生長發育期間,如同春天裡嫩芽一樣,經不住嚴寒酷暑的摧殘。針對孩子先天體質結合每年氣候特徵不同,有針對性給孩子中藥泡腳艾灸,提高孩子免疫功能。針對孩子臟腑柔嫩,在孩子後背做開背昇陽兒推手法,升發孩子陽氣,很多孩子經常萎靡不振,根源在於孩子陽氣虛不能很好升發。我們人體督脈非常重要,被成為陽脈之海,就如同京廣鐵路一樣,溝通南北橋樑,也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上下的大樞紐,經常給孩子捏搓督脈,可以改善厭食。
中醫講,「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在臨床中我經常告誡孩子家長,在孩子飲食方面,做到「若要小兒安 ,常帶三分肌與寒。」小兒飲食不能強迫,飯前一定不要吃零食和巧克力糖果,因為這些食品引起孩子厭食。家長一定要結合孩子先天五行體質,合理分配 ,始終記得「胃以喜為補,胃主降,怕寒。」
讓孩子少吃或不吃生冷寒涼煎炸油膩的食物,常喝滾湯熱水,多吃蒸煮的水果蔬菜,早上空腹飲水,晚餐不要吃那麼飽,那麼晚,拒絕奶製品及夜食,只有這樣,孩子在幼年階段,身體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