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怎麼辦?最全的發燒處理攻略,爸媽必備!
犀鳥育兒,與奶爸奶媽守護寶寶健康
靠譜 實用 操作性強的育兒公眾號
作為家長,遇到最多、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發燒了。在美國,三分之一的門診患兒都是因為發燒就診的,在中國,這個數據也不遑多讓。
今天,我們就來從發燒原因、治療、護理等多個方面,來為家長們出一份寶寶發燒處理攻略。
寶寶為啥會發熱?
正常情況下,人的體溫受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來維持機體產熱和散熱的平衡,使人體的正常體溫維持在37℃左右。
當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身體產熱增多或散熱減少時,人就會出現發熱。
導致發熱的原因有很多,對於寶寶來說,引起發熱的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比如感冒、流感、支氣管炎、胃腸炎、泌尿感染等,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感染是疫苗的接種。
不同部位,體溫不一樣!
想要確定寶寶是不是發燒了,家長們首先要了解寶寶的正常體溫,也要了解到,寶寶身體的不同部位,正常的體溫是不一樣的。
肛溫:36.5~37.5℃;
舌下溫度:比肛溫低0.3~0.5℃;
腋下溫度:36~37℃
不僅不同的部位,正常體溫不同,寶寶的體溫還受到許多原因的影響。
比如1歲以內的寶寶因為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天氣炎熱或者衣服穿太多,都會出現體溫的升高。
比如寶寶的體溫會受到時間的影響,早晨略低,下午略高,但波動範圍小於1℃。
除此之外,每一個寶寶的體溫也會略有不同,飲食、運動、哭鬧、室溫等,都會對寶寶的體溫造成影響。
寶寶是不是發燒,怎麼判斷?
並不是寶寶的體溫一升高就叫做發燒,而是要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稱為發燒。目前,醫學上對於發燒的定義是這樣的:
肛溫高於38℃;
舌下溫度高於37.8℃;
腋下溫度高於37.2℃;
耳溫高於38℃;
前額溫度高於38℃。
以上情況,就會被定義為發熱。
根據發熱(腋下溫度)的高低,又可以分為低熱(37.5~38℃)、中度發熱(38.1~39℃)、高熱(39.1~40.4℃)及超高熱(>40.5℃)。
根據發熱的熱程,又可以將發熱分為急性發熱(發熱時間≤2周)和長期發熱(發熱時間>2周)。
腋溫、耳溫、前額溫度相對比較好測,但肛溫和舌下溫度更加精確一些。
當然,要判斷寶寶是不是發燒,除了體溫以外,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則更加重要。
測體溫,哪種體溫計更准?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的體溫計,讓家長們都產生了選擇困難。下面就來說說體溫計的選擇。
水銀溫度計
目前已不推薦使用。因為水銀溫度計易破損,可能造成水銀揮發,導致中毒並污染環境,且碎玻璃本身也可能傷到寶寶。
耳溫槍
耳溫槍的精確程度取決於紅外線到達鼓膜的能力,因此在寶寶耳屎較多或家長操作不對時,測量的體溫是不可靠的,而且價格相對會貴一些。但其使用方便、安全,醫院也常用。
電子體溫計
可以測量肛溫、腋溫和口腔溫度,且較為安全、準確。
因此,建議家長使用數字化的電子體溫計或耳溫槍測量寶寶的體溫。
什麼情況下需要立刻看醫生?
要知道,並不是寶寶一發燒就要送醫院折騰的,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哪些情況必須馬上送醫院,哪些情況可以 先在家進行觀察。
可以在家觀察的情況包括:
>3個月的寶寶,發燒持續<3天,寶寶精神好,能吃能睡能玩;
>3個月的寶寶,體溫<39℃;
剛注射過疫苗,持續發燒不超過24小時。
需要送醫院的情況:
<3個月的寶寶突然發熱,這可能是嚴重疾病造成的;
持續發燒5天以上的;
體溫>39℃,而且吃了退燒藥2小時後還不退燒的;
寶寶精神不好,不愛玩耍,沒有食慾的;
出現脫水癥狀,如換尿不濕次數減少,或大寶寶小便次數減少的;
注射疫苗後體溫>39℃,且發熱時間超過24小時的;
寶寶出現抽搐的。
以及其他任何家長覺得自己判斷不了的情況,無論是否符合上述的描述,都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以免耽誤了寶寶的病情。
寶寶發燒,如何正確吃退燒藥?
目前,給寶寶吃的退燒藥主要有兩種。
對乙醯氨基酚
這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燒藥,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3個月以上的嬰兒和兒童高熱時的首選退熱葯。
常用劑量是10~15mg/kg(每天<600mg),4~6小時服用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代表的藥物包括泰諾林、小兒百服寧等。
它的缺點在於,劑量過大會引起肝損傷。而且對乙醯氨基酚可能會引起蠶豆病的寶寶發生急性溶血反應。所以,有蠶豆病的寶寶一定要慎用!
布洛芬
布洛芬是另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葯,只能用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服用。
常用劑量是5~10mg/kg(每天<400mg),6小時服用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不良反應主要是胃腸道出血、噁心、嘔吐等。代表藥物有美林、托恩等。
那麼,什麼情況下才需要給寶寶吃退燒藥呢?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準,目前我們中國的指南建議當體溫超過38.5℃時,應當給孩子吃退燒藥。
此外,有熱性驚厥史的孩子,為了預防驚厥發作,當寶寶體溫>38℃時,即應當給孩子吃退燒藥了。
如果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出現發熱,就一定要帶去看醫生而不要自己在家給孩子吃藥了。
因為這麼小的孩子出現發熱,通常是比較嚴重的疾病,趕緊帶去看醫生才是正理。
在給寶寶吃退燒藥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幾點,以達到吃藥退燒的效果。
1、一定要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
按照說明書所示的劑量給孩子吃藥。不能多吃,以免造成孩子的肝腎損傷;也不能少吃,以免達不到降溫的效果。
2、盡量飯後給孩子吃退燒藥。
因為空腹讓孩子吃退燒藥,容易對孩子的胃腸道造成刺激,因此應當盡量在飯後給寶寶吃藥。
3、給寶寶吃退燒藥時,應當多喝水。
吃退燒藥時,應當鼓勵寶寶儘可能多喝水,及時補充電解質,也可以給寶寶服用口服補液鹽。
4、按照寶寶的體重給葯而不是年齡。
很多時候,家長以為給孩子吃藥是按照年齡來吃的,其實不是,按照年齡只是方便,卻不準確。
退燒藥應該按照孩子的公斤體重來給寶寶計算該吃多少,家長一定要知道寶寶的體重,再按照說明書來給寶寶計算藥量。
(對乙醯氨基酚的兒童劑量)
(布洛芬的兒童劑量)
退燒貼,能不能用?
我們常常在門診看到發燒的寶寶都貼著退燒貼,但其實,這除了彰顯寶寶在發燒以及給爸媽心理安慰以外,往往沒有退熱的效果。
無論是中國的兒童發熱指南,還是美國兒科學會,都從來沒有建議應用退熱貼來給寶寶退熱。
畢竟,人體的溫度會通過血液的流動來達到平衡,小小的一張退熱貼,只能讓局部的皮膚感覺到涼意,並不能真正達到退熱的效果。
而且,很多退熱貼里的成分還可能引起孩子過敏。因此,不建議家長常規使用退熱貼。
物理降溫,到底能不能用?
所謂的物理降溫,其實包含的方式有很多,如脫衣服散熱、泡澡、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敷、貼退熱貼、開空調吹風扇等等。
其原理都是通過皮膚和外界環境的接觸,藉助流動的水或者空氣將人體的熱量帶走,達到退熱的目的。
溫水擦浴是用得比較多的方式,但水溫高了沒有效果,水溫低了反而容易引起寶寶的不適,甚至可能引起寶寶打寒戰,反而升高寶寶的體溫。
冰袋冰敷、退熱貼這樣的小面積接觸皮膚的降溫方式,也降不了什麼溫度,所以不建議使用。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所謂的酒精擦浴是要絕對禁止使用的。因為酒精可能引起寶寶的皮膚過敏,也有可能被寶寶皮膚或呼吸吸入,導致寶寶酒精中毒。
所以,沒有必要強行為了物理降溫而物理降溫,當寶寶出現高溫大量出汗、嘔吐等情況時,可以選擇用溫熱的帕子擦身,讓寶寶感到舒適才是前提。
寶寶發燒,護理有哪些要點?
孩子發燒以後,家庭的治療護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些常規的問題可能家長們都已經了解了,我重點來講一些大家可能關注不到的。
第一,多給孩子喝水。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孩子不喜歡喝水,喜歡喝湯、喝果汁,行不行?
這當然是可以的。在孩子發熱期間,關鍵是給孩子補充足夠的液體,孩子這時候食欲不振,不想喝水,想喝湯、果汁,都是可以喂的,口服補液鹽也是可以的。
讓孩子體內水分充足,多出汗、多排尿,有助於增加散熱。
第二,別給孩子捂著。
我們中國有老的傳統就是孩子發燒了就捂著,這是不對的,非常容易造成孩子散熱散不出,甚至導致熱性驚厥。
當孩子發燒了,應當保持寶寶整個房間和整個家裡是涼爽的,讓寶寶感到舒適的,可以少給寶寶穿一些衣服。
第三,多讓孩子休息,但彆強制休息。
孩子發熱的時候,應當盡量讓孩子多休息,但也不要強制他們就躺在床上。
對於大一些的寶寶,如果他們產生了想要出去逛逛、走走的慾望,可以讓他們出去活動一下身體。
寶寶的體溫恢復正常24小時後,寶寶想要上學,也可以正常去上學。
第四,如果是傳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注意隔離。
如果寶寶發熱是因為高傳染性的疾病引起的,比如水痘、流感、手足口病等,這時候應當讓寶寶盡量遠離其他的寶寶和老人,注意做好隔離。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在家庭治療的過程中,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是尤其重要的。
只要寶寶還能規律地吃飯、玩耍、睡覺,家長就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要採取特別的治療。
孩子發燒,先退熱還是先送醫?
在我們的兒科門診中,發燒的寶寶佔了絕大多數。由於孩子高燒不退,家長非常著急,常常一發燒孩子發燒,沒經過任何處理就先帶去醫院。
我們醫生的建議是:對於高燒的孩子,家長最好先對孩子做一些降溫的處理,等孩子體溫稍微下降一些,再帶孩子去醫院。
這是因為,在發燒的過程中,孩子會非常不舒服,而且有的孩子如果不降溫就去醫院,很可能在路上就出現高熱驚厥、抽搐。
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降溫以後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其實一般不會影響。只要家長在就醫時,將孩子在家中發燒的詳細情況告知醫生即可。
TAG:犀鳥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