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賓:光為行,墨為影
墨齋畫廊鄭重賓個展「行影支離」現場
2018年3月24日,鄭重賓在墨齋的第三次個展「行影支離」開幕。接續著2015年「層層天牆」的嘗試,此次展覽中鄭重賓的探索重心依舊放在空間和光所形成了觀感體驗上,然而不同的是,經過三年的反覆深入和試驗,鄭重賓的藝術語言更趨成熟,跨學科實踐的介入,使水墨、光與空間的三者組合呈現出更為豐富且深刻的感官世界。
墨齋《行影支離》展覽現場
為了營造更完美的沉浸式效果,呈現《行影支離》的墨齋主展廳的天花板和四周牆面都如前次展覽「層層天牆」一般做了傾斜處理。黑色的紗布綳成長方形的隔斷,按照精算過的角度懸掛在空間中,並切割出供人穿行的路,也讓光線以特定的角度折射,形成浮在空中的光環。隨著一段融匯了各色光線的影像作品投射在這些特定角度的幕布上,觀者穿行其中,能夠不斷發現他們所處的位置、方向與周圍萬花筒般千變萬化的圖像和感知之間的關係。
墨齋主展廳的天花板和四周牆面都做了傾斜處理
藝術家鄭重賓
鄭重賓透露,為了更好地發揮空間與光的特性,此次的《行影支離》在以前感官推演的基礎上,加入了技術專家的支持。通過一套符合其感性想法的程序,包括光的折射和走向,影像裝置的排布,甚至聲音都通過程序生成3D模型,然後根據具體空間進行最後的調試。
墨齋《行影支離》展覽現場
「我試圖創造更多的條件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來,這種參與性是經驗上的體會,手法很多,不停留在水墨上,多種媒介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鄭重賓認為,對於擅長運用光的藝術家而言,精密的計算所提出的模式,某種程度上改變並修正了人眼認知的一些局限,並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墨齋畫廊入口處所展出的三件《物憶》系列作品
鄭重賓 《物憶1號》117x137x111cm 綜合媒材裝置 2018
在展廳入口處,鄭重賓展示了一組由半透明丙烯和影像組成的裝置近作《物憶》(Cluster of Memory),延續了他於2017年11月份在谷口吉生設計的亞洲協會德克薩斯中心(休斯頓)個展中的相同思路。鄭重賓選擇了亞克力這種光滑且反光的透明材質,並將透明的電視屏加入其中,與這些亞克力板按計算機演算的角度排列組合。最終,一個透明的發光體在空中伸展開。播放的影像懸浮著,發出的光照在亞克力板上,有形的雕塑與無形的圖像、光影和半影相互交融,在空間里形成靈動而跳躍的圖景。
鄭重賓在亞洲協會德克薩斯中心(休斯頓)的個展「記憶狀」展覽現場
墨齋的三層展廳將呈現鄭重賓近期的抽象繪畫。自80年代起,丙烯在鄭重賓的媒介系統中擁有和墨一樣重要的位置,這也成為其繪畫最標誌性的符號。這些白色的物質強化了「留白」之處的空間,打破了傳統水墨的視覺習慣。由於融入了厚實的丙烯,墨便不僅僅作為體勢或形貌的載體,而被富於一種材料的存在感。因此,鄭重賓的畫作不但可以作為二維虛幻空間中的圖像來解讀,更給人一種物化材料的真實體驗。
墨齋三樓展廳現場
「我從來沒有把繪畫單純地當作繪畫來創作,而一些繪畫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語言是可以被擴展的。」鄭重賓說,事實上,《行影支離》和《物憶》似乎可以成為鄭重賓繪畫作品的兩個註腳,讓人們對他的繪畫中,以水墨的物質性對自然中的物質性進行模擬和同構的過程,更容易理解了。
三樓呈現了鄭重賓在平面繪畫方面的創作,
其創作材料不僅有宣紙,還新加入了透明尼龍絲布
丙烯與墨水碰撞出的獨特效果
從平面的水墨、丙烯,到空間裝置,再到多重媒介的融入,鄭重賓作品的表象一直在不斷變化,不過其面對的問題卻一直相同。他說:「我的創作是在解決如何用一種語言,一種新的視覺經驗來傳達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所以語言的探索至關重要。水墨在中、西方的兩個體系里的語言經驗對我來說都非常有吸引力,儘管我還不知道最終會產生什麼,但我每天都在觸碰它。水墨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擁有非常大的潛力。通過對幾何、空間、光影、影像、材料和過程的探索,我的創作在這些不同的世界與人類經驗之間建立對話。」
鄭重賓《移動的兩極》190x175cm 墨,丙烯,宣紙 2018
鄭重賓《行進中形態》170x141cm 墨,丙烯,宣紙 2018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