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補子紋樣的演變
清代文官補子紋樣的演變
李曉玲
摘要:清代補服制度是清代輿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文官補子不僅是辨別官員地位、品級的標誌,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載體。本文分析了清代文官補子紋樣的基本構成和造型,並按照清代發展的時間順序總結了不同時期補子紋樣和工藝的特點,全面分析了補子在清代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清代;文官補子;補子紋樣
補子,是指中國古代皇帝、皇后、妃嬪、公主、皇子、王公、命婦及文武百官所穿的補服上,釘綴的用金線和彩絲綉成或織成的圖象標識,是帝後君臣地位尊卑的象徵、品級高低的標誌。補服制度,自隋代創始,至明清兩代已十分完備。清代補子是綴縫在補服的前胸及後背上的,以刺繡、緙織等工藝按品級紋樣製作而成的尺寸約30厘米左右的方形或圓形織物。清代文官補子綉禽,武官補子綉獸。帝後王公貝勒用圓補,鎮國公以下及文武百官用方補。
清代的補子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清代的補服制度只對補子的品級紋樣(即主紋)有具體的規定,但補子紋樣是由許多元素共同組成的,清代各朝補子的紋樣與工藝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審美和文化的融合展現出不同的特色和風格。
本文主要以Beverley Jackson & David Huge,Ph.D所著的ladder to the clouds的主要觀點為依據,對其中認同的部分進行了翻譯和補充,以世界各地博物館及拍賣網站上一千餘張文官補子圖片及清代畫像為比較研究對象,對清代不同時期的補子特點加以研究總結,以期對清代補子紋樣的斷代及補子圖案本身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清代文官補子紋樣的基本構成
1、主體紋樣。清代文官補的主體紋樣為代表不同品級的禽鳥紋。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六十四-卷六十六: 「文一品官補服綉鶴,文二品官補服綉錦雞,文三品官補服綉孔雀,文四品官補服綉雁,文五品官補綉白鷳,文六品官補服綉鷺鷥,文七品官補服綉鸂鶒紋,文八品官補服綉鵪鶉,文九品官補服綉練雀,未入流官補服制同;都御史補服綉獬豸、副都御史、給事中、按察使各道補服制同。」補子的主體紋樣是區別官員身份的主要標誌,所有官員必須按制穿戴,任何人不得僭越。
2、基本紋樣。清代補子的基本紋樣由太陽紋、雲紋、水紋和湖石紋四種圖案構成,這四種基本紋樣的變化也是區分清代不同朝代補子的重要標誌。清代補子與明代補子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太陽紋的出現。清順治時期的文官補子上就出現了太陽紋,其位於補子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在西方關於補子的研究中如ladder to the clouds書中認為,左上太陽紋為官員穿著,右上太陽紋為官夫人穿著,事實上也以此為多。但在清代的畫像中也偶有右上太陽紋為官員穿著的現象,因此,此觀點有待商榷。補子的主體造型為主紋抬頭或回頭望日,其中的含義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為太陽象徵皇帝,是權力的中心,綉在補子上代表對皇帝的尊重;另外一種是「指日高升」的意思。雲紋、水紋和山石紋分別代表著天空、海洋和陸地三界,也是皇權所及的範圍。
圖1:清康熙文官一品團鶴紋刺繡補子,2012年佳士得(香港)春拍拍品(圖片來自佳士得拍賣公司官網)
圖2:清康熙文官一品雙團鶴紋刺繡補子,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3:清康熙文官三品雙團孔雀紋刺繡補子,2014年佳士得(香港)秋拍
3、八寶紋樣。八寶紋樣是中國的傳統吉祥紋樣。主要有三大類型,第一種為儒教傳統的吉祥八寶,也叫雜八寶,產生於宋代,其紋樣實為八種不同寶物的組合,主要有金錠、銀錠、寶珠(火珠)、犀角、如意、珊瑚、方勝、古錢、靈芝、玉磬、鼎、杯、象牙、雙角、艾葉、蕉葉、筆錠、琉璃、瑪瑙、菱鏡、硨磲、書、畫等根據要表達的寓意選擇其中任意八件組成八寶紋樣。在清代補子紋樣中,雜八寶出現最早並且它的運用幾乎貫穿於整個清朝,尤其是清乾隆中早期以前的補子,八寶紋樣只選擇雜八寶,通常是在山石紋的兩側水紋中選擇寶珠、犀角、書、畫等3至5種為多。
第二種為佛教八寶,亦稱佛教八吉祥,是藏傳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八種寶物為法輪、法螺、寶傘、華蓋、蓮花、寶罐、雙魚及盤長,象徵吉祥、幸福、圓滿。在清代補子紋樣中,佛教八寶圖案在19世紀上半葉開始出現,在清中晚期應用較多。
第三種為道教八寶。道八寶亦稱暗八仙,來源於古代傳說中的道家八仙(又稱明八仙,組合於元,興盛於明、清)所持的八件法寶:芭蕉扇、寶劍、花籃、笛子、寶葫蘆、魚鼓、陰陽板、蓮花。暗八仙紋樣,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萬能的法術。我國傳統圖案常用暗八仙寓示吉慶吉祥、福樂長壽。在清代補子中暗八仙紋在19世紀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
在19世紀中後期的補子紋樣中,這三種類型的八寶紋樣經常被組合在一起混用。
4、福壽寓意吉祥圖案,如蝙蝠、壽桃、牡丹、靈芝、水仙等。這類吉祥紋樣的圖案在雍正時期的補子上開始陸續出現,乾隆時期逐漸增多,並一直流行於整個清代。
5、邊飾紋樣。邊飾也是清代補子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清代補子的邊飾紋樣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由無邊、窄邊到卷草紋、雲紋、回紋、壽字、喜字、福字、及蝙蝠紋等,也是補子斷代一個重要標誌。
二、清代文官補子主體紋樣的基本造型
清代初期在輿服制度沒有確立之前,補子主體紋樣造型並不固定,我們可以見到的造型有單團禽紋(圖1)、雙團禽紋(圖2、圖3)、雙對禽紋(圖4)、雙立禽紋(圖5),康熙中期以後則統一變成單立禽紋(圖6),並成為補子主紋造型的標準。在清光緒期間,出現過單飛禽紋(圖7),這種造型的紋樣僅出現在光緒時期戊戌變法期間很短暫的一段時間,而後又回歸到單立禽紋。
1、 單團禽紋。這種造型的團禽紋相對常見,通常前後補造型一致。
2、 雙團禽紋。這種造型的團禽紋比較少見,通常用於前補,而後補多為單團禽紋。
3、 雙對禽紋
4、 雙立禽紋
5、 單立禽紋
6、 單飛禽紋
三、清代文官補子紋樣的演變
1、 順治時期的補子
清代的補服制度借鑒了明朝,在清代的輿服制度沒有建立之前,補子紋樣基本上承襲了明代補子的特點,有些補子很難準確地判斷是哪個朝代。1652年(清順治9年)清朝的輿服制度建立以後,開始有了清代補子的一些特徵。清代補子的尺寸比明代小,明代補子尺寸大約40CM,清代補子除雍正朝外基本為30 CM左右。從罕有的傳世補子上看(圖8),清順治時期的補子主紋面積較大,約佔整個補子的60%,主體紋樣開始由明代的雙禽演變到出現單禽,順治末年到康熙時期出現團禽造型。清初政權尚不穩定,南方戰亂,絲織業受到重創,在工藝上看不似明朝大都選用緙絲,織錦補子佔有一定的數量,為減少絲線的使用,刺繡工藝的圖案也相對簡潔。順治時期水紋為平水紋,波浪為珊瑚樣或卷鬚狀。清初的補子紋樣中就有儒教雜八寶,但通常只在寶珠、珊瑚、犀角及方勝四個寶物中任選2至4個,分布在中間山石紋的兩側水紋中。順治時期補子邊緣比較窄小,也未見裝飾。圖9為清李蔭祖畫像,因沒有明確的時間標識,從他的生卒年判斷應為順治末康熙初所作,圖中主紋面積很大,但補子地已是康熙朝流行的金線地了,這應是兩朝更替過渡期補子的典型代表。
圖4:清康熙文官一品雙對鶴紋刺繡補子,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
圖5:清康熙文官七品雙鸂鶒紋刺繡補子,2014年佳士得(香港)秋拍
圖6:清雍正文官九品練雀紋刺繡補子,2005年中國嘉德春拍
圖7:清光緒文官二品錦雞紋刺繡補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8:清順治文官六品鷺鷥紋刺繡補子,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
圖9:清代李蔭祖(1629~1664)畫像,史密森尼博物館藏
2、 康熙時期的補子(1662~1722)
康熙時期是清朝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雖然絲織業得到恢復,但絲線貯量仍舊不夠豐富,這段時期黃金和孔雀羽在皇家得到大量的應用,這從康熙時期的補子上可以得到印證。康熙時期補子比較華美,大都以孔雀羽和金線鋪地,這是此時期補子有別於其他朝代的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圖10)。此時期補子造型較其他時期豐富,除上文提到的飛禽紋造型沒有之外,其他圖1至圖6的造型均可在康熙時期見到,圖2~圖5的造型還未在其他朝代出現過。圖1的團禽造型成為康熙早期的主流造型和標誌。此時期補子上的雲紋造型比較獨特,一般由小朵的L型雲紋和大朵的壬字形雲紋構成,有的圖案中太陽紋則做為大朵雲紋的一個組成部分(圖1~圖3),康熙晚期雲紋大朵的壬字形雲紋消失,只有L型雲紋(圖11)。這時期水紋為平水紋,呈對稱狀分布在山石兩側,波浪不似順治時期那麼纖細捲曲和洶湧。康熙時期的八寶紋樣種類與順治時期差別不大,只是寶珠的數量有所增加,而且是對稱放在山石紋兩側的水紋中。此時期補子還有一個特點是除山石紋外,在補子左右下角邊緣兩側一般還有江崖紋。在雙立禽紋和雙團禽紋的補子造型中江崖紋則代替了山石紋(圖3和圖5),與龍袍下擺的海水江崖紋中的江崖紋很相似。補子邊飾紋樣一般為卷草紋,到康熙晚期過渡為兩條金線的細窄邊(圖11)。康熙時期補子的工藝特色比較明顯,以盤金和平針綉為主,一品文官鶴頂等處也有打籽繡的應用。
圖10:清代于成龍(1617~1684)康熙45年畫像,史密森尼博物館藏
圖11:清康熙晚期文官七品鸂鶒紋刺繡補子,Ladder to the clouds,第231頁
圖12:清雍正早期文官三品孔雀紋刺繡補子,Ladder to the clouds,第235頁
3、清雍正時期(1723~1735)
雍正是清朝歷史上最勤儉和勵精圖治的皇帝。此時期的補子一改前朝奢侈的金線地改成藏青絲地,補子的尺寸也明顯縮小,一般只有24厘米左右,甚至會與清晚期兒童穿的補子尺寸相混,這也成為這時期補子最明顯的標誌。雍正時期的雲紋最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雲頭像靈芝狀,雲身彎曲細長很有飄動感,一朵雲身上有多個雲頭(圖12、圖15);另一種是雲體寬厚,由一色平塗,以粗白線沿輪廓邊緣勾畫,粗白線的外面仍留出一條雲體本色的邊線,顯得厚實,猶如夏日的厚積雲(圖13)。此時期雲紋的顏色比康熙時期要豐富,雍正晚期單個雲紋體積變小呈蘑菇狀並布滿整個背景(圖14)。康熙時期在補子下方兩側的江崖紋沒有了,中間山石兩側的寶珠由單個變成了多個疊加,儒教八寶紋還是這時期的流行紋樣,但八寶的種類比以前有所增加。此時期最典型的標誌之一是在山石紋的兩個螺旋狀圓形水紋,這種水紋結合著其他元素的設計從18世紀中期到後期一直較為流行(圖10~15)。到了雍正晚期水紋的圖案更加豐富,而且呈不對稱形狀,在平水紋的下方首次出現了多彩的帶有如意雲頭形狀的立水紋,與龍袍下擺海水江崖紋飾中海水紋的紋樣相似。雍正晚期的補子中還出現了新的元素—蝙蝠,數量為5個,形態各異,稱五福,而且蝙蝠的顏色也是多彩的(圖15)。在乾隆時期龍袍的裝飾當中,往往加飾紅蝙蝠(與雲紋象徵洪福齊天),在補子中也偶有出現(圖20),嘉慶朝以後多彩或紅蝙蝠圖案更加流行,而且蝙蝠的數量也只是5個,圖24蝙蝠的數量有8個。雍正時期補子的邊緣經歷了由無邊(圖12)到雲紋裝飾邊緣(圖13)再到一寬一窄兩條細小金邊(圖14)的演變過程。雍正中期的這種雲紋裝飾邊緣的補子也成為這時期補子的經典紋樣。圖16清代李榮寶畫像中的補子與圖15極為相似,尤其是代表雍正時期補子的兩個漩渦紋圓形水紋分外明顯。
圖13:清雍正中期文官五品白鷳紋織錦補子,Ladder to the clouds,第235頁
圖14:清雍正晚期文官五品白鷳紋刺繡補子,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
圖15:清雍正文官七品鸂鶒紋織錦補子,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圖片來自參考文獻
圖16:清代李榮寶(雍正朝察哈爾總管)畫像,史密森尼博物館藏
圖17:清乾隆早期文官一品鶴紋刺繡補子,Ladder to the clouds,第238頁
圖18:清乾隆早期文官六品鷺鷥紋刺繡補子,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藏
4、清乾隆時期(1736~1795)
乾隆時期是清代另一個盛世,國家富強,各項產業都得到大力發展。此時期的補子無論是工藝還是圖案都達到了清朝較高的水平。由於乾隆帝在位時間較長,補子的演變也陸續經過了不同的階段。從造型上看此時期的禽鳥紋最接近大自然中的禽鳥,圖案內容也比以前豐富,各類吉祥紋樣開始出現在補子上,在雍正晚期偶有出現的松樹、花卉等新元素開始在乾隆時期被大量使用。
乾隆初期的補子在尺寸上和雍正時期差別不大,圖17是雍正晚期向乾隆過渡時期的補子紋樣,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雲紋在乾隆初期是布滿了整個背景,雲的形狀更趨於圓滑,陸地面積增大,立水紋的面積也較雍正晚期增大,補子上出現了松樹和梅花。補子的邊緣開始由一道至三道細邊或一條盤金線固定住。這些邊緣非常脆,比較容易損壞,所以我們見到的乾隆早期的補子幾乎看不到邊緣。圖18是乾隆早期有代表性的田園風格的補子圖案,補子下方的水紋不再是連成一片的整體,而是演變成只佔一角的溪流,陸地面積佔據了補子下方的大半,山石紋居中,綠草茵茵,偶有靈芝點綴其間,補子左右兩側出現了較高的山峰,其中一側水紋演化成瀑布飛瀉而下,山峰上綉有挺拔的松柏或寶塔,雲紋也不再布滿整個補子背景,而是化成一組五彩捲雲紋飄浮在山峰之上,充滿了自然的寫實風格。
圖19:清乾隆中期文官三品孔雀紋刺繡補子,Ladder to the clouds,第243頁
圖20:清乾隆文官七品鸂鶒紋刺繡補子,上海長昊2012迎春書畫拍賣會
圖21:清乾隆文官七品鸂鶒紋緙絲補子,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藏
圖22;清乾隆晚期文官七品鸂鶒紋緙絲補子,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國家博物館藏
圖23:清代劉墉畫像(1719~1804),圖片來自梧桐子網站(http://www.wutongzi.com/a/90809.html)
圖23:清嘉慶文官一品鶴紋打籽綉補子,2012年佳士得(紐約)春拍
乾隆中期,補子開始由趨向自然的風格向傳統補子紋樣回歸,陸地不見了,水紋又分布在補子下方連成一體,有平水紋也有平水紋和立水紋組合圖案,乾隆期間比較有特色的五彩雲紋由一組變成幾組分布在補子四周(圖19)。
乾隆晚期最明顯的變化在於補子邊緣的裝飾出現了比較寬的回紋(圖20),圖23清乾隆劉墉畫像中的補子即是回紋邊飾,這種邊飾多以盤金綉法綉成。桃和牡丹圖案在乾隆晚期開始出現(圖21),併流行了整個19世紀。
從工藝上看,乾隆時期的補子仍以刺繡為多,針法以平綉和盤金綉為主,打籽綉、緝珠綉也偶有出現。此外,乾隆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精美的緙絲工藝補子(圖21、22),其圖案設計和工藝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嘉慶時期(1796~1820)
由於外敵的入侵,政治上內憂外患,出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補子紋樣和工藝在這段時期有了比較大的變革。嘉慶時期的補子紋樣比較隨意沒有規律,可能與當時缺乏專門的補子設計機構有關。補子紋樣內容繁雜,無所不包又沒有相對統一的規定。補子的色調一改以往比較莊重沉穩的藏藍或青色地,變成草綠或灰藍等色彩。補子邊緣比以往更寬,而且裝飾紋樣多種,出現了龍紋、夔龍紋以及蝙蝠、花卉、喜字、壽字等(圖24)。雲紋的式樣由乾隆晚期的細長形變為由卷鬚狀物連接著的藤狀雲代替。從工藝上看嘉慶時期的刺繡補子開始大量使用打籽綉,而不似前朝僅用打籽綉作部分裝飾。松樹或者桃及牡丹的組合紋樣被三種夏季花卉所代替。補子的立水紋很少出現,有的補子與雍正時期一樣有圓形的浪花,水中的寶物多了起來,除原有的儒教八寶外還出現了佛八寶(圖25)。嘉慶時期的補子無論主紋造型還是配色紋樣都遠不及前朝,乍一看有點兒兒童畫的感覺,比較容易辯認。
圖24:清嘉慶文官六品鷺鷥紋打籽綉補子,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博物館藏
圖25 :清嘉慶文官四品雲雁紋打籽綉補子,中國嘉德2005春拍會拍品
圖26:清道光文官七品鸂鶒紋刺繡補子,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藏
6、清道光時期(1821~1850)
圖27:清道光文官五品白鷳紋打籽綉補子,2013年佳士得(倫敦)春拍拍品
圖28:清道光文官八品鵪鶉紋緙絲補子,Ladder to the clouds,第235頁
圖29:清中後期文官四品雲雁紋織錦補子,2011年佳士得(倫敦)秋拍
道光時期的補子又回歸到以前比較傳統的樣式,此時期由於賣官催生了補子產業,因此補子的程式化遠勝於其他朝代,比較標準。代表天空、海洋和陸地的雲紋、水紋和山石重新變得明顯和具有標誌性。為了突出主紋,在圖案布局上通常會在主紋四周留底。五彩雲的形狀開始出現靈芝雲的模樣,並且常分布在補子四周,除雲紋外,蝙蝠成為天空吉祥物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牡丹和靈芝在左側,桃和水仙花在右側的圖案布局相對固定化,也成為後期的標準。道光時期的水紋主要還是平水紋,傳統的儒教八寶中寶珠的數量明顯增加,晚期道教八寶開始出現在補子上。補子邊飾以盤金繡的回紋為多,此外以蝙蝠和壽字紋組合的福壽紋裝飾也比較常見。從工藝上看,仍以刺繡為主,針法上除平針外,打籽綉也大量使用,晚期在主紋上使用緝珠綉法也屢見不鮮。除刺繡補子外,道光時期也有不少緙絲補子(圖28),但無論是紋樣還是工藝都比不上乾隆時期精美。
7、清中期以後(1850年以後)
從1850年以後準確地判斷補子的年代變得很困難,主要的原因是國力的衰退以及政治上的內憂外患,導致賣官現象愈演愈烈,人們不再關注補子的整體設計,使得補子的演變缺少連貫性,片斷性的變化相對明顯。到了清晚期不合輿服制度使用補子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我們只能根據這時期補子紋樣或工藝出現的新特徵判斷出一個大致的年代範圍。
1850年以後補子比較重大的變化就在於斜波浪立水紋的出現,這種立水紋不同於在雍正晚期出現的帶有如意雲頭的立水紋,而是不同顏色組成的斜波浪水紋對稱分布(圖29),與同時期龍袍上使用的立水紋基本一致,圖30耆英畫像中的補子就是這種樣式。這種水紋到光緒時期逐漸演變成斜直條紋(圖31)。1860年以後苯胺染料由西方傳入中國,給織物上帶來明顯的變化是出現了亮紫色等鮮亮的顏色(圖32),也在補子上得到了應用,常用在立水紋或花卉、寶物等處,這也成為我們區分同治前後補子的另外一個標誌。
圖30:清代兩廣總督耆英(1790~1858)畫像,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圖31:清光緒文官三品孔雀紋盤金綉補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32:清中後期文官七品鸂鶒紋刺繡補子,中國嘉德2015年春拍會
圖33:清中後期納紗綉空白補子,邦翰斯(舊金山)2011年6月拍賣會
圖34:清中後期文官補子用鳥紋,北京保利2014春拍
圖35:清晚期官員照片,圖片來自堆糖網
由於買官賣官現象的大量出現,官位升遷的速度和頻率都大大加快,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清中期以後尤其是清晚期出現了大量可貼補的補子,這種補子背景和主紋是分開的,不是完整的一體,主紋可隨品級隨時更換。這種主紋紋樣多以盤金綉法單獨綉制(圖33、34)。
1850年以後雖然準確分辨補子的具體年代相對困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補子的特徵里找尋出共性,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段即光緒前咸豐、同治時期(以下簡稱光緒前)和光緒後。光緒前的補子比較規整,在紋樣上還承襲了道光時期補子的基本特徵,只是在水紋中增加了立水紋,咸豐時的雲紋,以形似骨節的骨朵云為多,也有一些是在骨節形雲身上長出多個蘑菇形的雲頭。到同治時,見得最多的是一種扁圓的外形,裡邊留出兩個白點的如意形雲頭,這種雲頭排列比較規整,留有一定的空間,具有獨特的裝飾味道,色彩以三藍色為多。花卉紋種類不似道光時期那般固定,其他吉祥紋樣與道光時期相差無多,補子邊緣的裝飾以回紋、萬字紋、卷草花紋及福壽紋居多。補子工藝除平綉外,有大量的織錦和緙絲補子。但圖案和色彩都略顯粗糙和呆板。
光緒初期的補子和同治時期的補子分界並不明顯,光緒中期以後補子的紋樣開始繁雜而無規律,傳統的主紋、基本紋樣加吉祥紋樣的圖案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雲紋的形狀開始多樣而且排列順序也不固定,有光緒前的骨朵雲(圖36),也有如圖31那種勾連在一起的雲紋等等,有的補子甚至沒有雲紋(圖38)。水紋已無前朝的澎湃洶湧,而且樣式也同樣不固定,立水紋演變成斜直條紋而且面積也越占越大,平水紋多由扇型的半圓(圖38)或山丘狀紋樣(圖33)代替。清晚期以後道教八寶開始廣泛流行,其他吉祥物種類也更加繁多而隨意,補子的邊飾越來越寬,花樣也不拘泥於回紋等傳統紋樣,花卉紋與幾何紋的組合邊飾也極為流行(圖33、圖37),圖35清晚期官員照片上的補子就採用這種邊飾。如圖38這種雖是方型補子,但主紋中間由圓型幾何紋裝飾成圓補樣式,四周裝飾花紋,連日紋都沒有的完全打破傳統補子圖案布局的補子也開始在清末出現。
圖36:清代文官九品練雀紋刺繡補子,澳大利亞動力博物館藏
圖37:清代文官五品白鷳紋紋刺繡補子,邦翰斯(舊金山)2010年 6月拍賣會
圖38:1896年官員著官服與新娘婚禮照片部分,圖片來自參考文獻[2]
圖39 :1890年文官二品夫人畫像,史密森尼博物館藏
圖40:清晚期文官四品雲雁紋納紗綉補子,上海崇源2006年度大型經典藝術品拍賣會
圖41:清晚期文官九品練雀紋盤金綉補子,中國嘉德2015年春拍會
清朝末期,由於皇權的削弱,一些不合輿服制度的補子開始出現並被當權者無奈接受,典型的代表即是圓形官補的出現,但一般只是由官員夫人穿著(圖39)。
從工藝上看,清光緒以後,納紗綉補子開始大量出現,並多以萬字紋為底(圖40)。盤金繡的使用不僅僅是象以前用於鋪地或者做邊飾,整幅補子使用金線或銀線綉制很常見並且廣為流行(圖41)。
總得說來,清中期以後,清朝的政權開始搖搖欲墜,國家財力匱乏,官制更加腐敗。這時期的補子雖然也不乏精品,但從整體趨勢上看,無論從紋樣設計還是製作工藝都走向了逐漸衰落的過程。
三、結語
清代文官補子的演變是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並不是每次朝代更替,所有補子立馬全部更換,尤其在兩個朝代更替的時期是很難準確判斷年代的,而且後代補子沿用前代補子的某些特徵、甚至使用前朝補子式樣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因此確定補子的具體年代除了根據每個朝代明顯的特徵外,也要靠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來判斷。
清代補子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演變伴隨著清朝的興衰歷經了300餘年。但是由於帶有品級地位象徵的補子通常做為主人的榮耀隨墓下葬,因此流傳下來的實物並不是很多,從掌握的資料信息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難免會掛一漏萬,有失偏頗,還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共同探討!
注釋:
王寶林、宗鳳英:《中國文武官補》,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第5頁。
Beverley Jackson,David Huge,Ph.D. Ladder to the clouds:Intrigue and Tradition in Chinese Rank, Berkeley: Ten Speed Pr, 2004
朱艷、王國和:《八寶紋樣的構成及寓意》,四川絲綢, 2007.2,第46-48頁。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龍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第186頁。
David K.Hugus, David S.Yee . Evolution of YongZheng Rank Badges,Arts of Asia,2011,41卷第1期,第66-79頁,第14頁。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龍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第257頁。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龍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第390頁。
李曉玲 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研究館員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
※果敢族:流落緬甸的偽南明後遺
※給您上一席滿洲人豐盛的年夜飯!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