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要注意一個人,諸葛亮若聽從,歷史可能改寫

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要注意一個人,諸葛亮若聽從,歷史可能改寫

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要注意一個人,諸葛亮若聽從,歷史可能改寫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能網羅到更更多的人才,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然而,網羅到優秀的人才就必須要具備一個超強能力,善於發現人才,三國時期的劉備在識人上最有發言權。《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這樣評價劉備的識人之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是那個伯樂,他往往能因為一次談話就能發現人才,比如和龐統、馬忠等人談話後,「大奇之」。一般認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無所不能,無人不知。可在識人能力上,諸葛亮就要差上幾分,最突出的問題就表現在對待是否重用馬謖的問題上。

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要注意一個人,諸葛亮若聽從,歷史可能改寫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公元223年,劉備退守白帝城後重病卧床,自知時日不多的劉備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期間劉備和諸葛亮有一段經典的對話。兩人談話的內容以廣為流傳,這裡不作闡述,其中的一個小細節值得我們深思,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特別叮囑了一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既然諸葛亮已經得到了預警,馬謖是不能夠重用的,可諸葛亮最終還是重用了,結果導致了「揮淚斬馬謖」的悲劇。小說《三國演義》就記載了諸葛亮在殺馬謖前後內心糾結的場景,當監斬官獻上馬謖的首級時,諸葛亮痛哭流涕,蔣琬問其原因,「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要注意一個人,諸葛亮若聽從,歷史可能改寫

那麼諸葛亮為何要重用馬謖呢?四個字來形容,「兩人互補」。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也就是說,陳壽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比較一般,但是馬謖的紙上談兵正中下懷。於是,我們就看到接下來這樣一幕,「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馬謖說的再多,一切都要戰場上來檢驗,可惜街亭失守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有人說,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不使用馬謖來鎮守街亭,可能歷史就會改寫,這有一定的道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李老師 的精彩文章:

最神秘的棺材:歷時28年漂了三千公里,裝著主人回到了出生的地方
張作霖死後九年才被下葬,張學良至死未能掃墓,如今墓地雜草叢生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