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詩詞教學「新工具」:究竟何為吟誦?

古詩詞教學「新工具」:究竟何為吟誦?

四川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學生楊立行在三蘇祠遊覽時,在國畫前賦詩吟誦。光明圖片

吟誦,是我國先秦時代產生的一種傳統漢語詩文口頭表達方式,此後逐漸成為讀書的主要方法之一。吟誦包括「吟」和「誦」兩種主要方式。「吟」是將古詩文的語音長短有致地延長,聽上去有種接近於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將其稱之為「吟詠」或「吟唱」。「誦」是在口語基礎上強化語音張力和節奏感,產生一種抑揚頓挫的效果。「吟」和「誦」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有所結合,從而產生了或偏於「吟」或偏於「誦」的多樣化形式。

吟誦之所以成為古人喜愛的詩文口傳方式,主要是基於兩點:一是漢語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聲調;二是古詩文本身所具有的節奏韻律。通過漢語四聲的高低和發聲的長短,再配合古詩文本身內容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自然就會形成具有優美旋律的聲音形式。而這個聲音形式只靠眼睛來看,只靠默讀的方式是無法體現的,只有通過有聲的吟誦才能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說:聲音既是古詩文意義得以表現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古詩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吟誦恰恰是表現古詩文聲音之美的最好方式。古人在詩文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就離不開吟誦,並漸漸成為一種創作習慣。古人的讀書學習也離不開吟誦,如孔子和墨子都有「誦詩三百」之說。用吟誦的方式學習詩文,是因為它符合學習的規律。過去人們把小學生上學堂學習稱為「讀書」或者「念書」,而不是「看書」。這說明有聲的「讀」和「念」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學習語言文字也強調「聽」「說」「讀」「寫」並重。在這四者當中,前三者都與「聲音」有直接關係,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經驗。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聲音進行「聽」「說」「讀」,可以調動更多的人體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和促進記憶。

吟誦是藉助聲音來學習古詩文的方法,但它與現代人們所說的朗誦不同。吟誦和朗誦的最大不同在於吟誦更注重四聲和對作品形式的研究,這使它形成了一定的規則,便於學習和把握。漢語四聲本就有高低和長短的不同,將四聲讀准,加上適當的停頓或者延長,就會形成一定的節奏和旋律。與此同時,把握好古詩文的形式特點和內在節律,如古體詩、古文的內容層次與段落結構,近體詩詞的格律規定,自然就會形成一首旋律優美的吟誦調。

這些年,我們通過在全國範圍內的吟誦採錄工作發現,儘管各地的語言習慣不同,吟誦還是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原則和方法。在字讀上,要求發音正確,通語要求盡量純正,方言也要以該方言的「正音」為準,切不可「倒字」;在節奏上,要求按詞、片語的音步、音節停頓或延長,切不可「破句」;同時注意把握詩文內在的神理氣韻,從而達到「聲音形象」與「文學意趣」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藝術之美。在漫長的歷史傳承和實踐中,各地學人根據自己的方言特點和對古詩文的體會,形成了許多優美動聽的傳統吟誦調。

需要重視的是,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吟誦的傳承出現了危機。有少數學者如唐文治、趙元任、葉聖陶、朱自清等,在保留吟誦傳統、從事吟誦教育、培育吟誦人才等方面進行了可貴的努力。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古詩文吟誦。吟誦正在重新成為人們認知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成為學校進行古典詩文教學的一種新穎有效的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落花人獨立,無燕不成春,品十首經典古詩詞
人生飄如陌上塵,一霎清風不留魂 七首勸君珍惜時間的古詩詞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