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腕錶不討好,為什麼還要做?
「限量」這個詞其實「禍害不淺」,很多人一聽到這種說法,就會下意識地覺得「這個東西應該很稀有、很值錢」,其實不然。尤其是在奢侈品這行,凡是打上「限量」標籤的,十有八九都只是營銷噱頭而已。那麼問題來了,真正有價值的「限量腕錶」該是什麼樣的?
2015年9月17日,江詩丹頓宣布推出全世界最複雜的一款懷錶,型號為57260,機芯編號為3750,這款表號稱擁有57項功能,它的型號可以分為兩半,前一半57,就是它的功能數量;而後一半260,則是江詩丹頓創始至當年的年份,用這麼一款複雜的腕錶來紀念它,算得上是非常用心之作。這款機芯從開發至發布一共長達八年,而錶廠也沒有宣布它打算製作幾隻,就現代表的生態來說,它是一項極有趣的存在。
大凡現代的產品,很少會有沒設定預定製作數量的,因為沒有預估打算製作幾隻的話,研發所投入的成本不太容易得到回收,除非是當初要訂製這款表的人在一開始就已經跟錶廠談好了總價,而錶廠認為這個價格是值得的。這款表關於這方面的資訊通通欠奉,它沒打算說明打算製作幾隻,或是每隻的售價大約如何。這讓人想起瑞士錶廠從十八世紀以來的作風,針對客戶打算訂製的表算出一個價格,對客戶來說,要支付的價格跟尋常走進錶店里買一款早已經躺在櫥窗裡的表完全不同。當然,這樣買來的表,功能跟尋常的表也會有不同,以57260來說,它上面有一整面功能幾乎都跟猶太歷有關,很明顯必然是表主所訂製的。
這個消息大約是2015年下半年表界最令人震撼的事件,江詩丹頓本是打算在香港鐘錶與奇蹟展里正式放送這款表的完全資料;另外一件令人注目的事則是,不論錶廠的規劃如何,它讓我們知道要到一家錶廠去訂製一款表,無論有多複雜,都還是可能的,只是成本可能難以估量,至少以57260來說,它的價格顯然是難以估價的。
江詩丹頓花大把研發經費研製這種可能很難找到第二個買家的作品,事實上也引起我對錶廠「限量生產」這個做法的些許想像。從很久以前,錶廠就經常會採用飢餓營銷的手法,為特定表款設下製作上限,我相信最著名的大約莫過於沛納海,它從上市之後,不論在限量的手法或是技巧上,大概都是最精熟的。更令人讚歎的,是它的限量表幾乎也都順利地賣光了,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廠商對整個通路的了解,還有市場預測的精準。
簡單來說,大多數表款的「限量生產」,很少是因為生產面受局限導致,而是因為消費面的估量使然,許多錶廠之所以限量,不是因為產能不足供應,而是因為多做出來也無用,因為在市場沒有那麼多的人等著承接,因此廠方開出的「限量條件」,一來可能是銷售量預估,二來就是為了飢餓營銷;我們經常可以見到特定錶廠把特定表款敲定一個1912或是1986隻,這類的限量數字很明顯都是基於需求面而來的考量,不會是因為供給面而做出的抉擇。當然同樣的也有錶廠會限量生產88隻、95隻,但很多時候,這樣的限量也都不會是因為生產困難,數量低於百隻的限量法,有可能是錶廠向來習慣多款少量,或是已經有固定的銷售模式。
跟57260類似的表,大概就像是2014年百達翡麗用來紀念成立175周年的紀念表5175R。它非常複雜,所以只生產7隻,一隻留在百達翡麗自己的博物館裡,總共只出售六隻。當今之世,像這類因為非常難做,所以必須限量在非常少數的表、尋常還是不易見到;另一項不易配合的點通常是它的價格,因為非常複雜,因此價格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還有另一種情況,廠商會因為特定零件生產數量受到限制,最明確的莫過於一些採用琺琅面盤、或是特殊裝飾面盤的款式,很多瑞士名廠習慣跟特定琺琅面盤供應廠商配合,它的成品數量的的確確就會受到限制。但這類的表款,限量生產的數量很少達到兩位數的。除了傳統的瑞士琺琅業者之外,它也可能向其他產業尋求外援,像是日本的七寶燒、有田燒,甚或是寶鉑曾推出過的赤銅雕繪面盤之類的裝飾技藝手法,這些技藝原本就極為難得,不論是不是裝在表上,都有它珍貴的所在。
TAG:珠寶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