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課程分享-?
這周要分享的一個工具,是我認為正面管教裡面最容易掌握,也非常容易看到效果的一項工具。
先給大家一個情境,看大家會怎麼處理呢「
小朋友就是個「十萬個為什麼」,如果你的孩子充滿好奇心的向你問這問那,你會怎麼應對呢。
歡迎各抒己見。
我們這周要分享的工具,也許就在你們的答案里。說不定在不自知的情況下,你早已開始實踐了。
討論
唐少:我現在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但是有一次在公交車上聽到了一個「問題」兒童和媽媽的對話。小朋友同一個問題問了不下十次,媽媽都很有耐心的回答同樣的答案,我真的是太佩服那個媽媽了!
Lucy:有的時候我會被娃問住,尤其是在我也有些模稜兩可而娃又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模式中無法自拔時,我只能很敷衍的回答:「這個我現在和你還解釋不清楚,等你長大了我再跟你解釋。」或者「這個等回去讓爸爸給你畫個圖解釋」。我是不是太不負責了:(
我可能屬於「欠揍型」——因為我常常先問小朋友十萬個為什麼(先發制人)~~~然後聽他們稀奇古怪的神回答……也許自己有娃就不同了吧?
Brook:聽說猶太人的方法很絕:面對孩子的為什麼,家長往往是反問句回答,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就算孩子沒有問題,家長也會反問,太絕了!
例1:
孩子:今天我們去奶奶家吃飯吧。
家長:為什麼不呢?
例2:
孩子:為什麼你不給我買這個玩具呢?
家長:為什麼你一定要這個玩具呢?
之後每個理由,可以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哈哈哈
啟發式提問
果不其然,我們當中其實已經有人開始不自覺使用正面管教的這項工具了吧,那就是「啟發式提問」。
在我看來,「啟發式提問」這一工具是最容易掌握,也非常容易看到效果的一項工具。對大人來說省心省力,也鼓勵孩子思考,是一舉兩得的好工具。
當兒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以前我總是傾盡全力,用我了解的知識為他解答。書上不是說了嗎,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要儘力解答他的問題;然而我想說,更智慧的方式不是從一開始,就把答案遞給孩子,而是讓他先思考一下。
韻律按摩的老師就告誡我說,我給孩子說得太多了,他太懂事了。那麼我就乾脆通過這種方式,讓他自己去琢磨吧。
舉幾個曾發生在我和孩子間的幾個簡單例子:
1,接小朋友放學回家,經過菜市場。
他問我,媽媽為什麼那些魚被抓起來的時候要擺來擺去啊。
現在我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我問他: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他說:我不知道呢。
然後我緊緊地抱住他,讓他不得動彈。
他在我懷裡笑著說:它們不想被抓住,不想死。
2,這些是需要孩子想一想,能得出答案的問題;還有一些是孩子本來就知道答案,卻不懂裝懂的。看看你有沒有遭遇過類似的情境。
早晨起來,我給孩子說趕快去撒尿,然後刷牙,洗手,洗臉。
他一臉不情願地問我:為什麼那麼多事情啊。
以前我會給他解釋,現在我直接問他:你說說為什麼呀。(難道他本來不知道嗎,道理其實他早就懂。你反問他,他也沒法耍賴啦)
3,再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不好好坐在凳子上。以前呢,我會告訴他:寶寶,快坐好。然後幫他拉拉凳子。
現在我都會問他:寶寶,你說怎麼坐凳子吃飯才是正確又舒服的姿勢啊。
你把問題拋給了他,他就會作出回答。比你一個勁的說教要管用得多。
4,孩子的奇思秒想,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料。有些答案,我們沒有告訴過他們;或者他們之前也沒有從書本上獲得,但是他們也會思考出來哦。
有一次小朋友問我:媽媽,為什麼長頸鹿那麼高啊。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以前通常告訴他,世界上每一個生物都是特別的,大象鼻子是長的,小老鼠個子小小的,兔子有長長的耳朵。那當然,長頸鹿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徵就是他長長的脖子了。可是這個並沒有回答孩子的問題呢。
我乾脆還是問他吧,我問:你想想是為什麼呢。
他說:因為它要吃東西,它要吃葉子,葉子長在樹上高高的,所以長頸鹿也高高的。
究竟是長頸鹿高高的,只能吃樹上的葉子;還是長頸鹿的食物,都長在高高的書上,所以長頸鹿必須要那麼高呢。我無法立馬給出孩子答案,可是他給了自己一個思路。也許在以後,遇到動物學家給出專業的答案時,那個盤旋在他心裡的問題終於得到的解答,比我立刻給出的答案,更會令他刻骨銘心。
按照正面管教對於「啟發式問題」的描述,我以上的好些問題都不標準。只是我覺得當引導孩子去探索問題本身,比直接給出答案更有用時,我就隨時用起來了,也歡迎大家提出其他意見。
那麼正面管教中「啟發式問題」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呢?-關注問題的解決,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
探討不是管教,不是下命令,而是雙方以平等的身份對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孩子參與進來,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並且確定對他們重要的是什麼以及他們想要什麼。其最終結果是專註於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後果。
把後果強加給孩子,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備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
要幫助孩子探討問題,關鍵是要停止告訴孩子答案,並且開始啟發式問題。
簡尼爾森也提出了啟發式問題的三個指導原則:
不要預設答案:用開放的心態來迎接孩子的回答。有些答案是我們也不曾想到的。
如果你和孩子任何一人心情不好,則不要提問:我們不要把啟發式提問,變成了挑釁的明知故問,最後反而變成激怒對方的工具。
啟發式問題要發自內心:接納孩子的問題,同時用智慧來引導孩子探索解決方案。
以下是簡尼爾森提供的一些典型的啟發式問題:
你當時想要完成什麼?
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覺?
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
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
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在將來加以運用?
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想法?
在我們正面管教的課程中,老師也給了我們一個工具,其中也滲透著「啟發式提問」的理念。
這個工具叫做「感受-想法-決定」。這個工具有一個固定的表達方式:
1,孩子,謝謝你與我分享。發生這樣的事情,你有什麼感受?(不評價,感受無對錯)
2,你有什麼想法?你願意聽聽媽媽對這件事的看法嗎?(表達尊重)
A,孩子不願意的話,請閉上嘴,不要再發表你的看法。但你可以表示:媽媽隨時願意跟你分享,只要你願意聽。
B ,孩子願意聽你講述
3,孩子,你有什麼樣的決定?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 - 米娘的發現)
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愛人,朋友,這幾個問題都有助於我們整理問題,解決問題。我就把上面這張圖片已設置為我的手機桌面,提醒自己,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問問以上幾個問題。
我現在回顧老師教授的這個工具,其實三連環的問題不都是「啟發式提問」嗎。最後引導孩子得出自己的決定。
這個工具幫助我們首先去跟孩子共情,去接納孩子的感受,也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感受僅僅是感受,情緒是一種表達方式,沒有是非、對錯之分。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各種情緒,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各種情緒。如果情緒不被接納,我們或者封閉,或者壓抑。只有認知各種情緒,並學習接納,我們對各種情緒的感受更深,對人生的體驗更深。當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與父母坦誠無懼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也會成為一個更完整而豐富的人。至少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是這樣。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與孩子溝通的是想法與決定,我們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完成某件事。這些想法和決定是由我們告訴他們更有效,還是由他們自己探索後得出會更被容易執行呢。
TAG:小腳板的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