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美國原子彈轟炸,竟然是因為翻譯上的錯誤?
在進行語言翻譯時,往往有這樣一種情況,看起來似乎好懂,翻譯時卻辭不達意。要翻譯的好,準確表述出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稍一疏忽,就會出現誤譯,鬧出笑話還是小事,嚴重者會把國家帶入深淵。
有一個英語笑話,說有一個法國人去英國旅行,不小心掉進了水裡,他一邊掙扎一邊用英語呼救。這個法國人平日里老愛用法語概念來翻譯英語。於是,把英語的「我快要淹死,有誰來救我?」這句話變成了「我非要淹入水中,誰都不要救我。」結果,站在岸上的人只好袖手旁觀,這個法國人很快就被淹死了。
語言的誤譯,有時還會導致極其嚴重的惡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戰勝了納粹德國,結束了歐洲地區的戰事,軸心國只剩下日本還在負隅頑抗。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實現和平。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起草了一份敦促日本天皇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收到波茨坦公告後,發現條件並不算太苛刻,明確表示可以接受。
日本的內閣成員私下裡對於波茨坦公告內容要求也基本同意,但因這份聲明公告尚未通過正確的途經送到內閣手中,因此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在1945年7月28日接見新聞界人士時說,內閣對聲明執行一種「默殺」政策,意思是:「不加以評論」。可是日文漢字「默殺」一詞,除了有「暫不評論」的解釋還可以理解為「不加以理睬」或「拒絕」之意。
因為文化上的差異,盟國新聞社的譯員們在翻譯成英文時,便選擇了「不予理睬」這一釋義。這樣一來,戰爭再無轉圜的餘地。美國人見日本頑固到底。決定給其一個殘酷的教訓,先後在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成為第一個受到核武器,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受到核武器攻擊的國家。兩顆原子彈將廣島、長崎夷為平地,傷亡人口達30餘萬。
據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回憶此事時表示,如果不是日本不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是不會投放原子彈的。但根據戰後文獻和裕仁天皇及鈴木首相的發言,日本當時的確沒有拒絕《波茨坦公告》,只是暫時不予置評,等待蘇聯的回復。這麼一說,因為翻譯上的失誤,日本白白挨了兩顆原子彈,不過也算是自食惡果了,並不值得同情。
※為何西方鍊金術會發展為現代化學,而中國的煉丹術最後消亡?
※俄羅斯人如何看待「老毛子」這個稱呼?來華留學生的回答亮了!
TAG:文史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