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創世記》 特殊時空下的建國史

《美國創世記》 特殊時空下的建國史

《美國創世記:建國曆程的勝利與悲劇》

作者:(美)約瑟夫·J.埃利斯

譯者:汪蘅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

1775年-1803年是美國成為美國的28年。這28年間,它是一個脆弱的、前所未有的新國家,和那個嚴酷的時代展開了搏鬥。經過幾場軍事、外交、政治、思想的交鋒,美國找到了它走向強大的原動力;而此時留下的歷史遺憾和隱患,也成了歷來美國南北分歧、種族衝突的根源,直至今日。

《締造共和: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作者:(美)約瑟夫·J.埃利斯

譯者:宣棟彪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8日

《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

作者:(美)約瑟夫·J.埃利斯

譯者:鄧海平、鄧友平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2月1日

美國人說自己的國家是「山巔之城」,回到美國的建國歷史就會發現,創建一個國家絕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美國的創世是在特定時空,由一群生活於特殊時代的人比較偶然創建出來的,這個建國曆程持續了近三十年。可以說,美國的創世是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的特殊道路。

歷史學家約瑟夫·J.埃利斯是研究美國早期歷史的知名學者,而他最擅長的就是講故事,他說,「假設敘事是歷史分析的最高形式,那麼通過聚焦某些重大時刻,來講述其中的故事,我就有機會遭遇並捕獲我的獵物。」

在他的《美國創世記:建國曆程的勝利與悲劇》中,我們能夠看到美國誕生波瀾壯闊的歷程,在一個個鮮活故事背後,是建國的邏輯以及美國的歷史基因。回顧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當下,而美國建國曆程中的經歷和挫折,至今依然影響著美國的行為。

特殊時空 美國革命也是啟蒙之子

美國也是革命建國,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美國的革命與法國的革命又形成了鮮明對比,相比於法國大革命期間出現的恐怖與長期戰爭,美國革命顯得平淡很多。埃利斯認為,美國革命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同一批人,既發動了革命,又去穩固革命成果,是不太常見的。」而能夠達成這樣的效果的原因,就在於美國的革命者採取了漸進革命的策略,將革命的進程延緩了,如同緩慢流過的溪流一樣,避免了疾風驟雨帶來的各種問題。

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後續的建國行動,是在一個特殊時空下進行的。從時間來說,美國革命也是啟蒙之子,美洲大陸雖然遠離歐洲,但是在文化和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美國的大學要比美國的歷史更加久遠,亞當斯就是哈佛大學畢業的,精通歷史與政治。啟蒙運動也意味著貴族政治的衰落,美國沒有貴族政治的羈絆,而啟蒙的命題是解放,尤其是精英階層對自由的追求,民主政治還不是主流。美國革命發生在後貴族時代和民主政治時代的轉折點上,因而,革命者可以進行一場觀念的實驗和建國的試驗。

從空間來說,新大陸意味著廣袤的土地。廣闊的空間意味著很多矛盾都可以被疏解,甚至是抵消,生存空間對新大陸的挑戰遠遠沒有舊大陸那麼嚴峻。而新大陸的廣袤也給革命者帶來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可以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尤其是遠離舊大陸,即便軍事力量比較孱弱,依然可以用空間來消耗歐洲列強的能量,從英國到法國,帝國的雄心和意志最終消弭於北美大陸的廣袤之中。

而進行獨立戰爭的那一群人,後來他們被供奉為「國父」,包括華盛頓、亞當斯、傑斐遜、麥迪遜等等,他們雖然並不是歐洲式的貴族,但是自視為新大陸的貴族。革命與反叛的激情與意識,讓美國革命可以與舊大陸的紛爭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這些經過啟蒙洗禮的人們,對於古典共和國有著精深的理解。他們不僅是要在新大陸進行一場獨立戰爭,還要創建一個共和國。現在來看,這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甚至變成了常識,但是在18世紀中後期,世界還是君主國的世界,共和國只是停留在久遠的歷史之中,而羅馬共和國從政治秩序來說並不是成功的案例。

美國打敗了當時的世界強國,取得了獨立;創建了一個世俗的國家;在廣闊的大陸上建立了一個共和國;建立了新的穩定的聯邦制度。這些成就幾乎就是美國政治的密碼,在今天已經成為教科書上的知識,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時空中,這些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離經叛道的。十三塊殖民地怎麼可能打敗剛剛贏得七年戰爭的「日不落帝國」呢?

在宗教信仰盛行的時代,世俗國家要維繫穩定的秩序並不容易,依靠宗教的紐帶才能將上帝的子民整合到一起,世俗的秩序最終通過民族主義這一「想像的共同體」才能保持凝聚力。至於在一個大陸建立共和國,也是前所未有的,共和國只有在一個「熟人社會」才能存在,而主權在理論上就是不可分割的。而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美國的建國者都做到了。

獨立戰爭 文人領軍的傳統

美國革命現在來看似乎是一種必然,但是從獨立戰爭之後,大英帝國在後來的一百多年裡依然是世界霸主,而且大英帝國此後並沒有與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殖民地翻臉,英聯邦作為一種形式依然存在,英國女王還是一些前殖民地國家的元首。兩相比照,美國革命似乎又是特例。埃利斯認為,美國獨立戰爭其實是大英帝國政策的失誤,如果英國能夠將主權視為可以共享,並在國王之下設立多個議會,那麼革命就可以避免。

英國在七年戰爭之後欠了錢,希望可以從新大陸多收稅,這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是殖民地人民提出「無代表不納稅」,這一口號背後其實是一場憲政危機。亞當斯認為,美利堅的利益不由英國議會代表,而是由殖民地立法機構代表,只有這個機構能夠合理地為美利堅的利益講話,因為只有殖民地機構的代表們,是通過適當方式選出來負責這一事宜的。

從1775年到1776年7月間,第二次大陸會議反覆提到:解決方案就是共享主權,北美殖民地依然是大英帝國的忠誠子民,但保留對自己內部事務的控制。而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和議會僵化的思維,斷送了這樣的機會,1775年6月18日,邦克山之戰基本結束了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間的爭吵,革命幾乎不可避免,一是找不到和平談判的途徑;二是英軍損失慘重,打破了不可戰勝的神話,激勵了美國走向革命戰爭之路。

革命戰爭也要遵循戰爭的邏輯,那就是暴力的螺旋上升,也是意志的終極較量。美國獨立戰爭激發了殖民地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管誰強迫他們必須做什麼,都會遇到這一精神的憎恨和抵抗」。但是,僅僅依靠這種情感並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尤其是面對英國這樣一支職業軍隊。作為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的軍事經驗也嚴重不足,大陸軍不能是業餘軍隊,而只有像英國軍隊一樣才能打敗對方。華盛頓面臨著獨立戰爭的悖論:這支軍隊的成功事實上依賴於慢慢灌輸一套紀律,而這套紀律看起來正好和美國革命的價值觀相反。但是為了贏得革命戰爭就需要採取措施,創建一支常備軍,建立有效的後勤補給制度,甚至在農村地區與英軍一樣進行掠奪。

大陸軍是創建新生國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戰爭中,大陸軍形成了一種國家主義精神和認知,尤其是大陸軍中的軍官階層形成了「兄弟連」。只有通過一個全權的國家,才能解決大陸軍面臨的問題。華盛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奠定了美國的軍政關係,他雖然是大陸軍總司令,但一直接受大陸會議以及各州議會的領導,確立了文人領軍的傳統。而戰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讓邦聯政府的弱點暴露無遺,革命的精神和價值觀並不足以建立一個穩定的國家。1776年精神最終被1787年精神超越,通過立憲,美國革命的成果得以升華。

政治辯論 奠定第一個現代共和國

相比於美國獨立戰爭,1787年的立憲似乎並不受歷史學的關注,但是《聯邦黨人文集》已經成為政治學的經典,這是一部為了批准憲法而進行辯論的檄文集,雖然是急就章,但見證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創世過程。

制憲會議結束後的10個月,美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後果最為重大的政治辯論,席捲聯邦各州。當辯論接近尾聲,華盛頓將這充分與開放的辯論描述為另一個「活生生的奇蹟」,堪與戰勝英國軍隊相提並論。這一奇蹟就是,在新大陸居然可以人為建立一個超大型的共和國,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聯邦黨人的代表麥迪遜提出擴展的共和國的理論,也就是說共和國的規模可以減少陰謀,而黨派之爭形成的制衡在客觀上有助於共和國穩定。

制憲會議及其後續辯論的主線並不是民主,而是州權與聯邦權力,到底聯邦政府還是州政府可以保障自由,構成這個國家的單位到底是州,還是人民。最終形成了一種妥協,除了三權分立之外,更重要的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制衡,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聯邦制」。

「美利堅合眾國」這個概念本身就內含著妥協,合眾的國,還是合的眾國,這樣的爭論一直存在。而麥迪遜將這一妥協進行了理論總結和升華,「主權既是共享的,也是分離的,這個論點的天才之處在於,把制憲會議上達成的全然務實但政治上令人痛苦的妥協,提升到新穎的政治發現的高度:政府並非為了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框架,在其中持續辯論重要議題。」可以說,美國憲法構成了一個開放的系統,從而可以隨著時空轉換而不斷改進,實現漸進的演化。

這一彈性開放的系統,讓美國成為第一個穩定的現代共和國,雖然建國之初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是並沒有出現傾覆。只是建國者們並沒有考慮到種族與國家之間的問題,創建了一個白人的共和國,奴隸制毫髮無損,他們也沒有計劃黑人和白人可以共處於一個國家,尤其是傑斐遜總統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讓奴隸制如癌症一樣蔓延,共和國成了「分裂之家」。最終通過一場血腥的內戰,才解決了建國者留下的巨大漏洞。

孫興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缺口催生潛力 長租公寓市場急需有效管理
喜馬拉雅FM推出明星音頻IP 王耀慶現場分享人生感悟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