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軍︱盛朝才士 當世機雲——讀清代康熙年間寶應縣令孫蕙《贈詩二首》;圖︱趙進

楊軍︱盛朝才士 當世機雲——讀清代康熙年間寶應縣令孫蕙《贈詩二首》;圖︱趙進

盛朝才士當世機雲

讀清代康熙年間寶應縣令孫蕙《贈詩二首》

文/特約撰稿楊軍;圖/趙進

【解題】

孫蕙(1631—1686),字樹百,號泰岩,淄川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清代康熙八年至十四年(1669—1675)任寶應縣令,與蒲松齡、喬萊、王式丹兄弟相友善。孫蕙工於文,尤喜作詩,格調清麗。著有《笠山詩選》五卷,《歷代循良錄》一卷。

【詩文】

其一

石鼓初鳴虡業前,花翻榴火照華筵。

秋帆破浪青溪上,不羨機雲入洛年。

其二

盛朝才士幾騰驤,花萼輝生碧水旁。

自是二蘇能射策,逢時曾否說歐陽。

【體裁與用韻】

此二首均為七言絕句。第一首首句押韻,入下平聲先韻。第二首首句亦押韻,入下平聲七陽韻。

【箋注】

虡(jù)業:古代懸掛鐘磬所用的木架。橫的為栒(sǔn),豎的為虡,業是栒上的橫板。《詩經?大雅?靈台》:「虡業維樅,賁鼓維鏞。」

華筵:華美精緻的筵席。

機云:指晉代的陸機、陸雲。

騰驤:本指飛升騰達。這裡指仕途升遷。

花萼:本指花與萼片,這裡指兄弟。王式旦也著有《花萼堂文集》。

【賞析】

孫蕙是寶應歷史上著名的縣令。也許因為他與蒲松齡,以及小妾顧青霞的一段故事而廣為人熟知,成為清代文壇的一段往事。康熙九年(1670年),孫蕙主持縣試,取26歲的王式丹為全縣第一。孫蕙十分欣賞王式丹兄弟的文章和才華,康熙十一年(1672年),兄弟倆同赴泰州院試,並分獲第六、七名,補弟子員。複試中,王式丹又喜獲第一名。孫蕙聞訊後,特賦此二首詩以志鼓勵。

既然是勉勵後學的題贈詩,詩中就多有對王式旦、王式丹兄弟的讚賞與稱譽。「石鼓初鳴虡業前,花翻榴火照華筵。」當然是指此前的縣試中,二王兄弟已經嶄露頭角。榴火點明榴花似火開得正旺,我們再根據「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唐代韓愈的詩推斷筵席應當是五月。清代的進士殿試一般在五月,正是榴花開的季節,當然,此時王式丹還沒有中進士,只能算是孫蕙縣令對他們的勉勵,希望他們在科舉場中再創佳績。「秋帆破浪青溪上,不羨機雲入洛年。」秋天去參加考試,應當是鄉試,古稱「秋闈」,去施展才華。「機雲入洛」用了晉代陸機、陸雲的典故。陸機、陸雲20歲時,東吳滅亡,退隱家鄉,閉門勤學十年,於晉太康十年(289年)到京都洛陽拜訪張華,張華頗為看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一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三張二陸,都是晉代太康時代傑出的詩人。孫蕙在詩中將王式旦、王式丹兄弟倆比作陸機、陸雲,可見對此二人的喜愛以及對他們過人才華的稱譽。

再看第二首:「盛朝才士幾騰驤,花萼輝生碧水旁。」盛朝當然是康熙時期,政治清明,俊賢之士,多蒙提拔升遷,也深受重用。這既是對二王兄弟的褒揚,也是對國家政治清明、人才輩出的讚譽。碧水當然是指運河畔,因為二王都是寶應人。

需要說明的是「花萼輝」,花萼是花朵與萼葉。《詩經?小雅?棠棣》:「棠棣之花,萼胚依依;手足之情,莫如兄弟。」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建「花萼相輝樓」供兄弟們遊玩、飲宴。所以,「花萼之輝」在古詩文中一般指兄弟間互敬互愛的典故。二王是兄弟,所以用此典極為恰當。「自是二蘇能射策,逢時曾否說歐陽。」後一句中,孫蕙又以歐陽修自喻,將二王兄弟比作宋代的文章巨匠蘇軾、蘇轍。可見,孫蕙對王式旦、王式丹兩兄弟的喜愛與讚美。

揚州汪懋麟說孫蕙少時「文章氣節,迥異流俗」,在為官方面有「異才卓行」能「得東南荒疲之邑,以其廉明澤其邑人。」(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32冊《笠山詩選?序文》)。孫蕙不僅為官清廉,而且頗有才幹,在寶應治理水災頗有業績,被記載在《清史稿?孫蕙傳》中,他是康熙年間的直諫名臣。此外,他的詩文成就也很高。王士禎稱其五七言詩,雖古作者無以加,這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品。詩中運用了「機雲入洛」「花萼輝」等典故,巧妙地讚譽了王式旦、王式丹二兄弟,詩風於清新脫俗之中,不乏幾分典雅凝練,展現了孫蕙的過人詩才。

順便說一下,王式旦的兒子王懋竑,學問精深,是清代寶應研究朱熹的一代大家。其《朱子文集注》《朱子語錄注》《朱子年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也許孫蕙不會想到,在他死後17年,他曾提拔為縣試第一的寶應人王式丹,在康熙四十二年(即1703年)以59歲的高齡高中頭名狀元,成為清代114個狀元中年齡最大的「花甲狀元」。清代宋犖刻《江左十五子詩選》時,將王式丹名列第一。王式丹、王懋竑真可以算得上是我們寶應的驕傲。當然這份驕傲的背後,也離不開孫蕙的「慧眼識珠」。

版面:花木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應雜誌 的精彩文章:

汪曾祺怒目金剛的一面∕卓亦道
寶應地名中的「一」到「十」∕潘加耕

TAG:寶應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