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三進提籃橋
有良心和溫情的自媒體
前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過去曾在上海工作、戰鬥過。他與上海、與提籃橋監獄具有特殊的「情緣」,在他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先後三次到過這座著名的監獄,而且每次的身份又各不相同。
1929年,年僅20歲,已是中共黨員的張愛萍離開故鄉四川達縣來到上海。他一面學習,一面從事黨的地下工作。8月1日,上海地區黨組織在市中心和各區商業街舉行反帝示威遊行。時任上海閘北區區委副書記的張愛萍參加了南京路上的遊行集合,他在先施公司(今時裝公司)散發傳單時被印度巡捕抓獲,押往巡捕房。
那天,巡捕房被抓的人很多,許多人都臨時集中在大廳里候審。該大廳的布置別具一格,大廳中心放一張辦公桌,為審判席。審判席外面是一個很大的圓形鐵柵,被抓的人一個挨著一個站在鐵柵外面。張愛萍一摸衣服,發覺有幾張傳單還在口袋裡,他機警地朝四周掃視了一下,趁著巡捕來回走動之機,迅速把口袋裡的傳單丟棄在地上。片刻後,一個印度巡捕發現地上突然冒出了傳單,馬上吹鬍子、瞪眼睛,對著眾人大聲責問:「這是誰幹的?這是誰幹的!」
張愛萍和其他人都一言不發,以沉默相對抗。印度巡捕見此僵局也不願把此事情弄大,特別是自己值勤的區域,本不該發生這種事情。如果上司知道,後果更嚴重。因此他拾起傳單,撕碎後朝廢紙箱內一扔了事。當挨到張愛萍受審時,他十分鎮定,就編造了一個假名字、假住址、假身份;謊稱自己是到上海來打工的外鄉人,是隨同伴到南京路上看熱鬧的。
主審官不了解張愛萍的真實身份,一下子也無處核查情況,從其身上又搜查不到任何證件和紙片,但是巡捕房又不肯輕易把被抓來的人放走。所以,就以「擾亂交通秩序」的罪名,判處張愛萍有期徒刑20天。這樣,張愛萍被押解到提籃橋監獄服刑。經過核對身份、按捺入監指紋、拍攝免冠照片、身體檢查、理髮淋浴、換髮囚服等程序後,被囚禁在一間僅3個多平方米的小監室內。
囚室內共押三個人,除一隻洋鐵皮桶(便器)外,別無他物。張愛萍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還把監獄視為磨鍊意志的學校,他保持高度警惕,不露鋒芒,其語言、舉止確如一個來大上海打工的外地人。面對洋人管理的牢獄生活,張愛萍坦然承受著特殊的考驗,他在牢中偷偷地寫下一首詩。
逐浪三峽走申江,南京路上少年狂;泥城橋前洋奴棍,西牢樓中好漢強。殘更陋巷傳叫賣,涎水畫餅充饑腸;牢籠砸開鐵鎖鏈,刀槍殺回斬豺狼。
20天後,張愛萍出獄,又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中去了。他曾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數十年戎馬生活,轉戰於大江南北。
新中國成立後,張愛萍出任過許多重要職務,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在百忙之中,於20世紀60年代還專程到提籃橋監獄視察。儘管他在1929年囚禁獄中僅20天,但是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次視察張愛萍還特地到1929年曾被囚禁過的監樓去參觀。雖然歲月悠悠,但是建築物依然存在;雖然囚室使用的門鎖還是當年的「英國貨」,但是監獄的功能,監獄在押的對象卻有了本質上的區別。
1998年10月1日,共和國49周年國慶節的下午4點多鐘,年事已高,已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張愛萍將軍偕夫人、子女、孫輩一行,輕車簡從,在事先不作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在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張志群的陪同下,來到提籃橋監獄參觀,作了一次別有意義的「故地重遊」。為了不影響監獄的監管工作,打擾日常管理,張愛萍一行僅進了監獄的一大門、二大門內的行政辦公區,三大門內的監區並沒有進去。在監獄的一大門內參觀、沉思,雖然時間不長,但張愛萍將軍卻感慨萬分,他特地向子女、孫輩簡要敘述了自己大革命時期曾被囚禁獄中的情況。並告訴他們正是由於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坐牢受刑,才取得了共和國的新生。最後張愛萍將軍與家人特地在提籃橋監獄的大門口合影留念,讓相片記錄下這個特殊的地方,難忘的瞬間。
作者:徐家俊 ,近代監獄史學專家。1972年10月從警,1976年6月入黨。先後在上海市提籃橋監獄,上海市監獄管理局工作,曾任大隊長、政治處副主任、局史志辦主任,三級警監。
關注監獄歷史 尋找我們的根
TAG:監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