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那些不小心錯過的「敏感期」,還能幫他補回來嗎?

孩子那些不小心錯過的「敏感期」,還能幫他補回來嗎?

剛拼好的玩具又推倒了

吃飯勺子一遍又一遍往地上扔

門鈴響了一定要自己開門

......

很多媽媽發現,寶寶在某個階段,突然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彷彿進入了深度「處女座」模式!

在大人看來,寶寶不知怎麼變得越來越「作」,惹得不少媽媽頭疼不已。

有這樣困惑的媽媽不在少數。

可,為什麼會這樣呢?

01

「敏感期」這個詞,很多媽媽都不陌生。可具體說來聽聽呢?

「大概這樣,大概那樣.........."

所謂兒童敏感期,是指—6歲的兒童,受本能的驅動,在某個時間段內,伴隨著自身機體的成長發育,專心吸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

敏感期是很短暫的,這期間也只對一種特定的事物感興趣。正確的幫寶貝渡過敏感期,孩子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辛身邊,有不少對「敏感期」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也經常有人對小辛說:「我們那時候就是這麼看孩子的」,「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甚至連姥姥大人也說「我也是這麼把你養大了,這不挺好」諸如此類的話。

許多人,不認同。但,「敏感期」確實存在。

印度「狼孩」卡瑪拉,7歲被救回時,只會狼嗥和爬行,以後儘管給予精心的教育,用了6年時間,才學會行走,7年學會45個單詞。17歲死時,智力只相當4歲兒童。將近10年時間的訓練,未能學會按人類生活方式生活,且智力極低。

卡瑪拉自幼離開人類環境,她的語言能力智力已經不可逆轉地被破壞了。嚴重錯過了敏感期後,對人腦的正常發育造成的影響是重大的。她,幾乎沒有後天的學習能力。

02

小辛經常帶著大寶在小區里遛彎,從咿呀學語到現在的竄上跑下。經常有相熟的媽媽們聚在一起討論孩子。

不經意間,小辛發現了很多「為孩子好」現象,都不同程度的「破壞了」孩子的敏感期。

花園裡,一個10個月大的小男孩,撿起來身旁哥哥的玩具,張口就往嘴巴里塞。嚇得男孩奶奶急忙從手中奪了過來,就怕吃壞了肚子。小男孩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可他沒有反抗,彷彿這種事情已經成為了習慣。

他試圖用他的嘴巴來感知一下小哥哥的玩具。是軟的,還是硬的,又會是什麼味道的呢?

可惜,家人的好心舉動,錯過了小男孩的「口腔敏感期」。

這個時期,他就是喜歡這兒啃啃,那兒咬咬啊。

口腔敏感期在伴隨左右來臨,這個敏感期過渡時間的長短跟所提供的滿足條件有關。

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怎麼樣?

等他長大一點,可能會吃手指、或者咬勺子,珠子、生豆子等你能想到、想不到的東西孩子可能都會放進嘴裡感受一番。甚至嚴重的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掉在地上的事物等等。

03

「口腔敏感期」只是眾多敏感期當中的一個,還有很多其他敏感期。

八九個月的小寶寶,手的敏感期到來了,非常喜歡抓捏粘稠和軟軟的東西。反覆抓完之後,再放進嘴裡品嘗。

我想,大部分父母可能會覺得很臟,可在孩子眼裡,是抓捏完之後形態改變的有趣。這,實際上是一種智能。

小辛家的妹妹也正經歷手的敏感期,吃飯時各種抓。尤其喜歡軟軟的水果。細心觀察,還會發現妹妹正仔細打量呢!

之後,走的敏感期也來嘍!最早的表現是拒絕坐下,會不斷要媽媽拉著跳。學會走路之後,就會開始進一步探索,上下坡、反覆攀爬樓梯。

這時的孩子總會手腳並用上下樓梯,看上去就像一隻可愛的熊寶寶。這是再探索空間呢,千萬不要怕弄髒了手,就拉著走哦。

走的敏感期一般在兩歲前出現。但在我國,往往之後到2歲半甚至3歲才出現。原因,小辛就不多說了吧!

空間敏感期的發展是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的。小時候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稍大一點開始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小時候的我們爬桌子、跳窗檯,總喜歡從高處跳下來。我們會通過一次次的跳躍來試探能否承受這高度,以便探索更高的空間。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

對空間的把握,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在心靈上能夠承受多大的一個空間狀態,這也決定了孩子未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能力

當小傢伙秩序的敏感期來了,當父母的需要做點什麼呢?

應保護、理解、尊重、協助孩子,經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秩序的外在環境。

當孩子要求,一定要自己選擇一套衣服,把外出的衣服換下來時;必須要給娃娃蓋上被子,並且要自己蓋時;穿衣服一定要先傳襪子,再穿褲子等等。這一時期,無論做什麼事,孩子都會依據自身內在的秩序來完成。否則,他會哭著說「不」,並把事情再做一遍!

這個時期的秩序,給孩子以安全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孩子在秩序的環境下長大,會形成規則意識、獨立意識等,會成為有秩序的社會人,會遵守社會秩序並創造秩序

反之,秩序的破壞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思維的混亂、情緒、心理的混亂,會讓孩子把精力放到無秩序環境的對抗中去。而由於無規則和秩序,人的權利在無序中取決於其他,便會產生諸如卑微、討好、投機、權力欲、暴力等社會品質

去年,小辛家的大寶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咬爸爸」和「打爸爸」。可憐的大寶,在爸爸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被罵哭了很多次。

甚至很多次,有人向大寶友好地打招呼,得到的卻是一陣陣的尖叫。假如再和他說兩句話,他便會故態萌發,尖叫、跺腳、作勢攻擊,拒絕人們的靠近,有時連親人也不行。

說實話,小辛真的是實實在在尷尬了整整一年。

雖然沒少被人說「管教無方」,卻也沒有辦法逢人就解釋「他現在自我意識敏感期!」只能,跟著屁股後面不停的道歉。

怎麼辦???涼拌吧!

聽小辛一句,千萬別給孩子扣一個「沒禮貌「的帽子,更不要去罵孩子,這是孩子構建內在自我的必要過程。順其自然就好!

現在小辛家的大寶嘴巴可是甜著呢!

別人的眼光,真的不重要。在孩子眼裡,他只看到媽媽的評價。

04

敏感期遠不止這麼多。

甚至有超級搞笑的撒謊敏感期。

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嗎???答案:是的!!!

媽媽發現巧克力甜甜圈不見了。於是,問嘴角還留著巧克力漬的姐姐:「你有吃甜甜圈嗎?

媽媽再三詢問:

姐姐的回答一如既往,但小眼神不堅定了。

媽媽忍不住揭穿謎底:

But,姐姐的回答是這樣滴:

哈哈,這樣的場景,你熟悉不?反正我是不陌生。

類似的戲碼在我家幾乎天天上演。「媽媽,這是我給你留的青菜(大寶吃不了的),可美味了」。「媽媽,我實在是太累了(懶,不想收玩具)」。

你問我擔心不?NO,我一點也不擔心……才怪!不擔心是騙人!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被那雙看似無辜的大眼睛搞得哭笑不得:你怎麼有那麼多鬼扯的謊言?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李康教授已經就孩子撒謊的現象研究了20年,李康團隊研究發現,2歲孩子中,就有30%會撒謊,到了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撒謊了。

是的,如您所見,每個孩子都可能會撒謊。

就像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啃手,我們不能說他不衛生,在手的敏感期亂丟東西,我們不能說他搞破壞,撒謊敏感期也只是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實踐的一個階段。

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能理解並給予支持,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就能促使孩子更敏捷地觀察,更清晰地表達,反而能讓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使他擁有實事求是的理性人格。

孩子的敏感期,多種多樣。它們交替出現,但卻沒有人可以做到「十分地完美」。

敏感期延誤後,有些因為孩子年齡的長大不會再出現,但有的敏感期卻總要出現,比如口腔敏感期。

媽媽們問,敏感期既然這麼重要,那怎麼彌補???

小辛認為:放手,便會成長!

孫瑞雪教育團隊發現:兒童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0—6歲的兒童,敏感期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仍有彌補的機會。但前提是,在這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在的構建始終是朝著「好、更好」去發展的。

尊重孩子的意識、尊重孩子內在發展的規律。

父母能做的,不是過分的給予,而是放手去愛。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辛西婭童書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TAG:辛西婭童書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