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魅力在於,它就像一棵大樹,從枝到葉都是相通的
其實我現在的體悟是,中醫最早是幾個「要葯」即從最見效的那幾個證和葯慢慢發展起來的,比如怕冷時用麻黃,便秘時用大黃,嘔家聖葯生薑等等。隨著經驗逐漸積累,逐漸出現很多配伍用藥。每個方向都有很多古代醫家不斷摸索。從惡寒無汗的麻黃桂枝,到發熱咽痛的銀花連翹,從心下痞滿的乾薑黃芩,從便秘,燥屎,發熱,痞滿的大黃芒硝厚朴枳實。既然有了藥物配伍,就需要有歸納總結,中醫確實是講究傳承的。從傷寒到溫病,從諸多經驗中總結的藥物逐漸被認識到更多更精細的功效。隨著時代發展,中醫從藥物到葯對,葯對到方劑發展到從方劑到合方。
辛開苦降,是中醫里很著名的一個理論。半夏瀉心湯就是辛開苦降里一個頗有代表性的方劑。行氣活血、升降兼顧,當屬血府逐瘀湯。
前些天我院肛腸科一位醫生的親戚主訴為胃口脹,有時有點刺痛,一般打幾個嗝或者放幾個屁才見好,飲食可,大小便正常。這個癥狀也不是總犯,一般一周有個三四次。舌紅,苔白膩,脈緩。
我首先想到的是心下痞,痞滿,但是有些刺痛,不是脹痛,沒有往大陷胸湯方向想,想著用半夏瀉心湯。病人吃了7付後,肛腸科同事告訴我,還是犯,不過就犯過一次,還是又脹又痛。繼續守方,又吃了7付,回訪,同事告訴我,這次沒什麼效果,這周犯了三次,癥狀同前。又把病人叫過來,癥狀和之前沒什麼區別,舌苔由白膩變薄白,露出了下面紫紅舌或者說是紅絳舌。於是我繼續留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以除痞滿,加血府逐瘀湯,血化下行。這次方子有些貴,先拿了3付,吃了後,患者沒有出現脹、痛,又拿了4付,就犯過1次,但刺痛感小了很多。後來單吃血府逐瘀湯,又吃了7付,我再問同事,同事說他親戚目前沒啥事了。本來還想著查了腸鏡,胃鏡,又掃了腹平片,吹了碳14,都沒啥事,先用中藥試試,不行接著查。沒想到你們給弄好了。
半夏瀉心湯和血府逐瘀湯都為歷史名方,但前者比後者早出現了1800多年。有時臨證應用多了,發現中醫就像一棵大樹,從根到枝葉都是相通的。這就是中醫的魅力吧。
特邀作者:龐德醫師
※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煩躁不安,中醫經方的解決之道
※失眠相當折磨人,使用梔子,黃連來治療失眠探討
TAG:醫師黃繼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