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玩市場的20年: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古玩市場的20年: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古玩市場的20年: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20年前這個行業不神秘

弘鈺博古玩城2樓的「古有今」古玩店店主叫高鎖進,是位70後藏家。20年前,他和其他年輕人一樣,為了解決生計問題謀劃著自己的出路。他穿行於各鄉村收購老物件,然後跟著大家一起交換買賣,賺的錢不多,也算不得當時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卻為之後20多年的收藏奠定了基礎,在自己的收藏閱歷中這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段經歷。

在高鎖進的記憶中,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決定了這個時代的收藏廣度和深度!20年前的古玩市場如很多行家說的那樣,談不上古玩,更談不上高雅的收藏。

古玩市場的20年: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那個時候高鎖進住在白洋淀,附近有些舊貨市場,比如雄縣、大成、青縣、任丘、安新等地,這些舊貨市場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都要比潘家園出現的早。當時的老百姓手裡沒有錢,為了生活,一般也會把家裡一些老物件拿到集市上賣,由於當時識貨的人少,所以交易起來也比較簡單,無所謂真假物件,東西好就多換點錢,東西不好給幾毛錢的也有。有的老百姓家裡有祖上傳下來的東西,因為沒有什麼本錢,再加上自己也不懂,所以很便宜就賣掉了。不像今天拍賣會上動輒就上千萬甚至於上億。但也不可否認,在那個時候,接觸老物件久了,經驗多的人遇到好玩意,確實有賺到錢的。也因此,像他們這個年紀的人,不少人就跟著有經驗的人學著買點。

古玩市場的20年: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二十年前在鄉下收東西很好收,人的思想也比較單純,進了村就問在外面曬太陽的一些大爺大媽們,詢問村裡哪些人家可能有這一類東西,酬謝費不高,給一根煙大爺大媽會非常樂呵地帶著你去買,在討價還價過程中,還會幫你說上兩句好話。但是九十年代起,開始有了民間自發的古玩進貨集散地,人們開始把四面八方收來的東西拿到這裡交易。市場日漸趨於成熟,從事買賣交易的人也越來越精明,人們對好東西的認知度也在逐漸提高,為此交易也越來越複雜。尤其是再到鄉下收貨想廉價收到好的寶貝不容易了,貨主變得精明了。「94年左右,朋友騎自行車下鄉收貨,看中了一件古物件,但就是買不下來,讓我幫著去買。我去了後一看,竟然是順治年間的人頭罐,做工很細,寶貝難得,但是價格低了賣家堅決不賣。為此好說歹說,最終花了1000多元買來了。」高鎖進說,那個時候1000多元已經不少了,最後這件寶貝在當時的潘家園舊貨市場以3000多元的價格出手了。現在回想起來很是惋惜,要是留到現在不得了!

買方和賣方市場涇渭分明

寶貝依舊是那個寶貝,但是古今市場變化太大。當時一個物件好不好的評判標準很簡單,就是問上三兩個業內人,如果大家都不要,那麼這個物件估計不值錢,可能賠本也要出手。現在回想當初,很多東西確實可惜了。現在每個藏家都有自己的走貨渠道,那個時候,想買或者想賣,除了舊貨市場也有自己的道,比如,會有一些北京人和南方人來收這些物件,這些人很辛苦,經常是騎著自行車,綁著兩個筐,帶著行李全國各地跑。那個時候所謂的老物件交易,基本上就這樣完成了。在高鎖進的記憶中,非典以前的古玩市場很平靜,買賣人群相對單一,古玩買賣價格也不高,相對來說,買老物件的人少,在下面收貨的人多,所以大家買老物件的時候還可以挑著買,但是2003年以後,很多人開始湧進收藏行業,也不論自己是做什麼的,好像突然間都喜歡上了收藏。有人說是藝術品投資的高回報率吸引了很多投資者,這些湧進來的收藏愛好者有些人買作品捂起來等待升值,以時間換價格;還有的人利用地域性差異,賺取差價。就這樣這個行業一下子就起來了。用高鎖進的話說:「那個時候,幾乎是一年一個價,甚至於後來出現了一天一個價。」

古玩市場的20年: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遼寧省博物館陳列的古代玉器

「在這個階段,可能因為房地產以及整個經濟向好帶動了消費,所以整個古玩市場也跟著高了。這個時候在收藏行業賺個幾十萬、大幾百萬的人也多了起來。」高鎖進說,就因為懂的和不懂的人都跑進來搞收藏,以至於古玩行業越發混亂起來。 二十幾年走過來,在高鎖進看來,古玩市場的突飛猛進還造就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有的人懂收藏不見得能賺到錢,有的人不懂收藏反倒賺到錢了,所以古玩行業其實挺怪的!」


原文作者:蔣振鳳

原文來源:《收藏投資導刊》 2016年7月刊《從謀生到收藏的跨越 採訪對象:高鎖進》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閩中嘉實到秋前——乾隆皇帝與荔枝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直從書法演畫法:五十學畫的吳昌碩如何成著名的大寫意畫家?
答對就送!2017《收藏家》電子雜誌!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