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代中國畫流派——金石畫派

近代中國畫流派——金石畫派

金石畫派,是國畫畫派之一。畫法以寫意為主,將自然景物變形、簡化、畫筆化,畫以花鳥畫為佳,筆調涵有金石氣。

代表藝術家: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

代表作品:趙之謙《四時果實圖》,吳昌碩《採菊東籬下》,齊白石《殘荷》,潘天壽《靈岩澗一角》

趙之謙 綏山桃實 壬申(1872年)作

早在康熙時代的金農,已經開始了以金石筆法入畫的嘗試,只是書風、畫風以及印風雖有融合,還沒有獲得統一。但是這一具有開創性的做法,對後世影響很大,趙之謙受其影響,在書畫印的結合方面更進一步,但由於其藝術取法眾多,對各門類金石文字都有所探索與嘗試,開創有餘,深入不足。雖然存在某些不足,但在金石畫派的開創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末民初的吳昌碩與齊白石代表了金石畫派成就的高峰。二人畫風雖然格調有異,經過畢生的探索,在篆刻、書法、繪畫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吳昌碩的畫文人氣息更重,書畫印皆以石鼓文面目出之,貌拙氣酣,剛健有力。齊白石以其布衣本色,畫風質樸清新,用筆生猛老辣。兩人多有師從者,金石畫派遂成洋洋大觀。潘天壽繼承了金石畫派的衣缽,以清新剛健的畫風立於藝林,但書法中的剛健之氣比吳、齊稍遜,金石氣息有所減弱。隨著社會的變革,能夠打通書畫印三者關節的藝術家日漸稀少,金石畫派漸漸消亡。

吳昌碩《採菊東籬下》

融書法寫意為主,雖也具文人畫意或形式,更為重要的也是使中國畫形式化的開端。作者計有虛谷,畫作以寫意為主,將自然景物變形、簡化、書寫化;趙之謙,書畫皆佳,善金石考據,畫以花鳥畫為佳,筆調涵有金石氣,即枯濕濃干白,以書法線條為行筆方式;蒲華,以青藤、白陽為宗,筆墨恣肆、奔放、真率。學生楊士猷傳其方法;吳昌碩﹝紫藤1919﹞,書畫印均為所長,行筆如寫,畫境質樸,力求畫面光整與平衡,受其影響者如齊白石、潘天壽等等;高邕,以書法為主,用筆深重,畫宗八大、石濤,對於書畫活動貢獻大,此畫派特色,均強調畫法如書法,書畫同源,以書法筆法應用於繪畫形質,力促筆墨的老辣古樸。

其它有關海派畫家甚多,如胡公壽、陸恢、吳石價、程璋等等,都直接間接影響到後世的繪畫發展。民國卅八年以後,隨政府遷台的此項畫家,雖然大都來自杭州藝專、上海美專、南京藝專、中央大學美術系等學生,但究其所持畫風,均以海上畫派有很重要的聯繫,強調筆墨、重視師承、繼承傳統、面對現實,既要求古風,又講究現實,除了附會風雅外,賣畫教畫以維持生活也是重點,換言之,由業餘性質到職業需要,使畫作開始量化的趨勢,也引起更多的反思,思圖改造中國畫的表現,也起源於此時矣!

齊白石《殘荷》

在台灣的海派畫家,雖然並不是很純粹的承繼者,因已受近代新式教學法的影響,不過這些先進們,如高逸鴻、陳駑甫、林賢靜、陳丹誠、吳平、鄭月波等人的畫風,多少也強調汲古潤今,把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的主張,重新列為畫境的表現方法,並依此規律再傳授後學子弟,此一現象曾在台灣地區風行近四十年,至今仍有不少的私塾者,雖非是繪畫發展的主流,卻也是初識中國畫者的門徑。

由於海上畫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諸如重視師承的關係,也得到贊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團體,這也就是書畫團體畫會的成立,對中國畫的發展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台灣光復後的中華民國畫學會、七友畫會、八朋畫會,就是這項活動的具體事實,姑不論其對於繪畫創作有何影響,就美育理念上,認同傳統與現實的協調,有某種程度的意義。

然就海上畫派的形成風格,與對後世的影響,仍具有明顯的痕迹中,就以管見分述於後:

潘天壽《靈岩澗一角》

講究師承,注重門派,若理念畫法相通,則利益與美質相融,師門之外,排他性極強,這種現象雖然是中國人的君子之爭,仍處處可見互相排斥的事件發生,台灣地區往昔在公辦展覽上,就有門派分配或師徒一式的作品出現。注重畫法,包括題材的講究,大都是以古人畫作為本,缺乏自主性的畫題,雖應運民間審美需要,而有較鮮麗的顏色,仍然存在摹古範疇內。對於較具開創性的畫法,並沒有多大的研究。畫境保守,中國畫形式與內容,來自綜合性的表現,諸如詩、詞、文學、印章等,都能在作者畫境需要上有所感悟、有所新意,然在海上畫派的畫境中,大都引自他人的詞句或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通典藏 的精彩文章:

TAG:鴻通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