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支持你的主隊?英超現場球迷群體畫像
球場入座的順序複雜但可以預測。最早抵達的是貴賓包廂的觀眾。那要看你的套裝組合有多豪華,最早可能於開賽前四個小時就有專人導覽、免費點心和簽名拍照的機會。客場球迷通常會提早開啟,有警察和俱樂部職員儘快速度引導就座,以避開其他主場球迷。當然,俱樂部很希望有多一點主場球迷早點到場消費,但實際上只有1/5左右的球迷會提前半個小時就進進球場。另外2/5可能還在場外閑逛或者才剛抵達。剩下的則都還在路上,接著人潮的湧現,提前15分鐘達到高峰。這一大群將近2/3的觀眾全都集中在這短短的時間內,通過旋轉門尋找自己的座位。整片彩色塑膠坐席被分割成一塊一塊,人群先是如散落的島嶼,隨後連成了群島,接著形成海岸崎嶇的大陸。到了最後五分鐘,路上耽擱的人才匆匆趕到,慢悠悠的進場。最後一刻才離開酒館的人則是踉踉蹌蹌的入座。
想像一下,第一批球迷陸續湧入了對面的看台。我們可以按照人口統計的方式重新排列他們。假設看台一共有25排,從A到Y。每一排有一千個座位,總計25000個座位,每一排則代表4%的觀眾。現在我們能看出什麼?假如讓觀眾按照性別排列,會出現一項迄今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從A排到V排,每一個人都是男的。1997年的調查發現,足球的現場觀眾只有12%是女性,雖然近年宣稱女性球迷的數量有顯著成長,但英超調查依然顯示女性現場觀眾的比例僅上升到15%,等於只做滿最後四排。部分俱樂部,特別是萊斯特城(Leicester City)和伊普斯維奇(Ipswich Town)這樣的新晉級的俱樂部,女性觀眾比例的確攀升至1/4,但由於此中男性觀眾群組成堅不可摧的壁壘,又將這些變化給中和掉了。即使到了2007年,女性觀眾在阿斯頓維拉至佔5%,在熱刺和切爾西也只略多於10%。
如果說性別比例的變化微不足道,那麼觀眾年齡層逐漸老化,也是不容置喙的事實。雖然1970和1980年代,特別是當時的影像記錄傾向於誇大年輕球迷的數量,但現有的資料寫得清清楚楚。1983年的考文垂球迷中,16到20歲的球迷只佔觀眾總數的22%。十年後,該年齡層的觀眾在阿斯頓維拉只佔1/4,在阿森納只佔17%。到了2000年,即使把先前調查的年齡層擴大一倍,16到24歲的觀眾比例依然下跌到大約是10%,只能佔據遠端的W和Y排。30年前,這群年輕人更有可能是坐在最前頭的A到G排,組成1/4的觀眾。場邊氣氛也往往受其左右。40歲以上季票持有者的比例,從2001年的41%上升到2011年的54%。同時,現場觀眾從平均1930年代晚期出生,微微漲到1940年代中期出生。觀眾頭髮越來越白,也越來越禿。2007年,現場觀眾平均年齡是45歲。
雖然季票持有者的流動率很高,不少球迷會在人生不同階段突然愛上或放棄足球,不過主要這一群漸漸老化的男性核心球迷多半仍深刻效忠俱樂部與其所屬地區。一般而言,俱樂部皆來自球場方圓50公里以內的範圍,大約85%人的住處離球場不到80公里。不過隨地域不同也有明顯差異。北部較小的俱樂部現場觀眾,九成以上是地方居民,但換作在倫敦,在距離球場16公里以內的人只有不到1/4。各地區最大的俱樂部,特別是利茲聯、利物浦和曼聯,遠道而來陣容也比較龐大。有一些是遊客,但大多數是英格蘭本土的經濟移民。
關於足球現場觀眾的種族組成,現行唯一可信的資料來自於英超從1997年到2007年做的調查。這十年間,描述自己是英國白人的觀眾比例從98.8%下跌到95%。剩下的5%由英國的少數族裔人口和外國球迷組成。2007年,切爾西的外國球迷人數超過3%,幾乎能單獨坐滿一排看台座位。相較之下,米德爾斯堡的海外球迷只有0.1%。有錢看英超足球的外國居民以及那些固定來看足球的遊客(例如紐卡斯爾、利物浦和曼聯的斯堪地納維亞半島軍團)只會出現在少數俱樂部,剩下3%到4%具有少數族裔背景的觀眾因俱樂部不同也有很大差異。有些俱樂部非白人觀眾不到1%,另一些的觀眾組成則明顯比較多元。2007年,阿森納、熱刺和富勒姆的看台上約有7%至11%的少數族裔觀眾。考文垂和萊斯特城也各自吸引了一群亞裔英國支持者,約佔現場觀眾的一成。
一般普遍認為,與1980年代相比,現在足球觀眾比較有錢,也顯然更中產階級。但事實上,從現存最完整針對1990年前的觀眾所做的調查來看,有2/3中產階級和1/3工人階級組成的穩定結構,早在英超成立以前就存在了。2000年前後,對英超和英格蘭足聯做的一連串調查顯示,變化也微乎其微。當然,兩方的階級組成都很複雜。前者的觀眾涵蓋高級專業人士到低技術的白領員工,後者則囊括具有專業技能的工人階級以及那些勞動市場的邊緣人和非勞動人口。話說回來,資料也確實指出,早在1990年代經濟和文化轉型以前,原本絕大多數由工人階級組成的足球觀眾已發生基本的轉變。新足球秩序的作用只是強化了這些轉變,使其更加極端。因此,到了2007年,英超觀眾的階級層級又往上爬了一點。上層中產階級佔據了近半數的座位,坐在A到L排。下層中產階級則坐滿L到S排。兩者一同組成七成以上的現場觀眾。技術性工人階級坐在T到W排,半技術性勞工和勞工市場以外的民眾只分到X和Y的最後兩排。
當然,觀眾的組成也呈現出英格蘭各地財富和勞動市場普遍的結構差異。倫敦的豪門俱樂部,工人階級觀眾局限在後面六排,其中兼職和失業者只能做到Y排。在熱刺、阿森納和切爾西,廣義的中產階級已經慢慢上升到觀眾的3/4。相反的經濟寬裕的中產階級(小康以上),在桑德蘭和米德爾斯堡只佔了觀眾的1/3。季票持有者的收入數字已證實了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2007年,切爾西和熱刺球迷只有三成年收入超過5萬英鎊,同樣收入在桑德蘭和布拉德福德城的比例是7%,在米德爾斯堡只有6%。
這些球迷真的能等同整個國家嗎?除了他們自己獨特的儀式和行為以外,足球迷還能反映什麼?由中老年白人中產階級男性主宰,決定其行為模式和發展取向的領域,足球絕對不是唯一的一個,況且球迷的階級組成也和更廣泛的社會結構相去不遠。英超的觀眾群尤其更加兩極,失業人士、學生與非技術性勞工約組成國家9%到10%的勞動力,但在球迷中只佔了2%。專業人士的人數稍微超出比例,但從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的基本轉變,包括中產階級擴大,工人階級縮小,兩方同樣因技術收入和地位而分層嚴重。這些也都透過足球迷清楚呈現出來。地理上球迷分布明顯符合全國人口統計的曲線,準確呈現南北之間和倫敦內外的差異。
說到底,階級至多只能幫助我們理解全國和球迷的組成,另一個同樣有意義的切入點是根據消費模式,而非生產模式來分析球迷,同時理解在階級性別和年齡的差異之外,還存在著不同的支持方式,對足球不同的感情。理查德-古利亞諾蒂(Richard Giulianotti)用兩道軸線來劃分足球觀眾。X軸的一端是土生土長、常年忠心不移的老派支持者;另外一端則是商業驅使下的現代外來球迷。Y軸的一端是感情強烈、自我認同與足球緊密相連的人;另一端則是那些關係較為疏遠、短暫、自我反省的人。依照這兩道軸線的上下多寡,現場觀眾可以粗分成四類:老派的一群,可再細分為死忠鐵粉和比較淡然的支持者;然後是新生代的狂熱球迷,最後則是偶爾來看一下足球的過路人。有些運動記者則認為,觀眾的分類還應該包括新一代的黑道混混,經歷過足球流氓時代現在年屆退休或半退休的老人,以及分散在看台或商務及貴賓包廂的新興消費者。
這些分類模式都能指出足球觀眾的重要特色,但到頭來最值得一提的是,不論球迷的內部組成有多複雜,與國家真正的社會結構又有何關係,對於英國足球文化,社會學家的理論和一般人的話題無不圍繞著一連串相生相剋的命題。誰保有本真性(Authenticity),誰失去本真性?誰是真貨,誰是贗品?誰是真心,誰假意?誰真的熱愛足球,誰要只是在消費足球?戰後讓勞動力與足球觀眾從工人階級為主轉變成中產階級為主的經濟與科技革命,老早已經發生。身處產業化足球的新時代,面對貧富差距日益加深,社會經濟變化也被賦予文化和道德的含義。不論實際出生在哪個階層,只要願意保存並推崇本真的足球支持活動,那些人就是真心的。哪怕所謂的本真,其實只存在於想像的過去當中。英國工業社會消失多年以後,足球的球迷圈已成為一個重要戰場,供人們在其中朦朧回想並哀悼它的離奇消失。
※本托:要把冬訓成果展現出來
※兩名U23小將合力完成蘇寧易購隊2018年首球!
TAG:懂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