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懂你,所以「宰」得最深!「大數據殺熟」,你中招了嗎?
都說老顧客很重要
不過這兩天互聯網廠商「大數據殺熟」的新聞
卻引來網友的一片熱議....
南哥親測發現
自己也是「大數據殺熟」其中一份子
一起來看一下是什麼情況?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這在互聯網行業叫作「大數據殺熟」。
調查發現,在機票、酒店、電影、電商、出行等多個價格有波動的平台都存在類似情況,而國外一些網站早已有過類似情況。
利用大數據「殺熟」,在行業內也早已不是秘密。而不久前一系列殺熟事件的傳播更像是扯下來以往的遮羞布,可很多人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會迷茫
看完這個案例你就能明白:
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自述了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我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台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我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訂酒店
在同一個時間,南哥和友仔各自通過自己的手機預訂同一家酒店同樣的房間,結果作為新賬號的南哥,從手機上看到的價格比友仔的低了十幾塊錢。
下面這種情況就超尷尬了……
這種是不是也似曾相識
買電影票
同時訂票去看同一場電影,買了影城卡和沒買影城卡,不僅價格不一樣,買了影城卡的反而更貴。
這種事情屢見不鮮
@高默春:今年下半年開始,我買電影票全平台都是均價30元,近兩個月均價40元。一年前我買的全是20元以下的,看多了就被宰了。
@雨夢 Ameyume:在淘票票購買電影票,說買會員可以優惠。結果,買之前一張票33元,買了會員,一張票38元。
網上約車
比如,很多網友都在吐槽交通出行中的「殺熟」現象:固定線路用戶的報價更高!
不少網友一同驗證,同一段路程,打車軟體對兩部手機的報價卻不一樣,老用戶比新用戶要價更高。
還有這些現象:
@黃桃紅塔黑炭:我打滴滴和同學一樣的路線,車型也一樣,我要比他們貴五六塊,至今很迷茫。
@瀋陽最熱門:攜程訂機票:選好機票後取消,再選那個機票,錢立馬上漲甚至翻倍,就是讓你覺得不買會更貴。
@密吐和又吐:用某打車軟體打車,你在常規地方打車,比這個點 500 米外要貴 10%~20%,驗證了不下 10 次。
@大聖胖了:經常在某一時段打車去固定地點的,要比相同時間地點不經常打的貴 30% 左右。
網上購物
某用戶是某貓超市的常客,準備在這個超市買零食,手機下單定了一款印尼產的丹麥皇冠曲奇,價格7.20元,結果他老婆用她的手機在這個超市一查,6.90元。下面是截圖。
很多互聯網企業會給消費者的每一次行為打數據標籤,會累積上千甚至上萬個標籤,比消費者自己都了解自己,然後利用這些標籤和消費者的習慣去牟取利益。
這樣的吐槽實在很多!
如何規避「殺熟」?
其實可以回歸到傳統的貨比三家,拋棄對某一商家或平台的依賴。
這裡南哥和大家分享幾個保護隱私的實用方法:
1、定期更換登錄密碼 (如微信、知乎、淘寶等平台),不要把所有平台的密碼都設置相同;
2、購物時不要局限於一個平台,要貨比三家,比照不同的價格和服務。註冊時用戶名盡量化名;
3、手機的定位功能平時都關閉,除了需要時開啟;
4、不要貪圖便宜和小禮物,用手機號註冊各類平台;
5、不要把關鍵的信息都上傳到雲端和網盤,最好本地保存。
去年年底,支付寶年度關鍵詞火爆了朋友圈。溫暖、旺、潮、才華、顏值正義、懂得、堅持、小確幸、純真……
打開支付寶年度關鍵詞,如果你睜大眼睛,就會發現一串非常小的字:協議的核心內容是,「我們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有權將你的個人信息授權給支付寶的合作第三方,並且有權不支持你撤銷授權。」
換句話說,「你這裡頭的大數據我全給拿走了。」
很多時候,你的一條微博、一個點贊、一條朋友圈,一個評分等數據堆砌起來的可能是你的畫像,甚至你的某些習慣而自己還未意識到,數據已經發現了…
連在購物時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被記錄
細想之下
其實我們已經沒剩什麼隱私了
或許數據並不是重點
畢竟對於某些人來說
我們也只是某一串數據而已
但願在他們利用那些數據時
我們還能有自己的判斷
這才是最重要的!
您是不是也有類似被「殺熟」的經歷?
解決這些問題
您有更好的辦法嗎?
和南哥分享一下吧!
- End -
· 值班小編·
思思
· 文章來源·
經濟之聲、中國青年報、創新社
※南寧人注意啦!網上買年貨得趕緊了
※本屆奧斯卡零爆冷!科比從CCTV5走到了CCTV6……網友的評論亮了!
TAG:南國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