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的是生生不息的肝氣
傳播:文化丨國學丨經典丨藝術丨教育丨養生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出自《內經》
初看上去,這句話很有問題,肝不是在右邊嗎?怎麼「生於左」呢?肺是一邊一個,怎麼只「藏於右」呢?
1.天人合一與肝的功能概念
原來,《內經》在這裡不是講解剖的,中醫很重視內髒的功能,大多數情況下講到臟腑都是講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講的解剖概念,這與西方醫學有很大不同 。比如「脾」,中醫認為它是主運化的,也就是負責整個人體消化系統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統器官的功能都是「脾」範圍,人要靠吃飯、消化才能活著,所以中醫把脾稱作「後天之本」。而西醫認識脾只是一個解剖概念的臟器,是一個內分泌器官,而中醫更多的是講功能概念的。
肝氣主升,肺氣主降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是從天人相應規律講肝、肺功能特點的。前人在祭拜天地、神靈的時候必須向著太陽,即面南而背北,這樣才能使體內陽氣與自然界陽氣融會貫通,對人體健康有利。而當人面向南方的時候,人體的左側便為東方,右側便為西方。按照中醫五行理論,五方分別對應五臟,東方屬木,對應的是肝臟;西方屬金,對應的是肺臟;南方屬火,對應的是心臟;北方屬水,對應的是腎臟;而中央屬土,對應的是脾臟。古人看到,每天日月從東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認為東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東方應肝,所以中醫認為肝主升,西方應肺,所以肺主降。《內經》的這一句話,講的正是肝氣主升,肺氣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應,陰陽升降,是大的周天,但人體內又有許多氣機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氣的上升與肺氣的下降;心火的下降與腎水的上升;脾氣的上升與胃氣的肅降等,從此維持著人體陰陽氣機升降的平衡,只有這樣人才能氣血平和,身體健康。如果打破了這些平衡,當然就會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點來講,表現為肝氣從左上升,然後肺氣從右降下,由此構成了一個氣機的迴路。如果肝氣左升異常,所出現的脅痛反而多在左側。但是如果肝氣左升了,肺氣不得右降,也會出現脅痛,這種脅痛往往就出現在右側,就像電路一樣,有來無回,構不成迴路,電燈是不會亮的。
現在的肝膽病非常多,最常見的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肝膽結石等,這和我們的飲食起居非常有關係,現在人們因工作、學習或生活的原因,脾氣比較急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在飲食上吃一些煎炒油炸、肥甘厚膩的東西,也容易傷肝,又加上經常熬夜,使肝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不能很好的藏血,因為夜晚從23點~凌晨3點是肝膽所主時辰,子時(23~1點)通於膽,丑時(1~3點)通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很多人都在熬夜,肝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就會遭到傷害,不得肝病才怪!
2. 中醫中講肝的特性
中醫理論中,肝的五行屬木。木就是樹木,就是植物。樹木通常生長在什麼地方呢?在有水的地方。因為樹木要成長,離不開水的滋養。樹木表現出來的性質是怎樣的呢?樹木最喜歡自由的伸展,最不喜歡被壓抑束縛。
我們平時留意下各種樹木,會發現樹木是非常有趣的一些事物。他們有的向上長,比如楊樹、松樹;有的向下長,比如柳樹、榕樹;還有的橫著長,比如側柏、灌木。再加上各種花花草草,「木」這個大家族真可謂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而這些現象的背後,就蘊含這這樣一個道理:樹木植物的生長,最希望充分的表達自己的個性,自由的發展。這種性質,在中醫理論中,叫作「木喜條達」。
如果一旦發展的空間受阻,這些草木就會「發怒」,繼而衝破這些阻力。記得讀小學時,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種子的力量》。即使用世界上最堅硬的顱骨來束縛壓制種子,種子最終還是會奇蹟般的衝破這種束縛,發芽,生長,壯大。
再看我們的肝臟。通過解剖觀察古人發現,肝臟在所有的臟器中,含血液的量是最多的,可以說是人體的一個「血庫」,即所謂「肝主藏血」。而血液不正是滋養人體的「水」嗎?所以肝臟就是人體內的木所生長的地方。這樣一來,中醫學就在肝臟與木之間,作了一個固定的關聯。
繼而把「木喜條達」這樣的特性,延用到中醫學裡,就成了「肝主疏泄」。一個人鬱悶了,天天自己生悶氣,把所有的不快憋在心裡不講,我們就把他的表現稱為「肝氣鬱滯」;一個人點火就著,遇到些不順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我們會說他的肝火比較大。原因都在於「肝主疏泄」這一功能無法正常進行了。
具體來看,第一種情況,主要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太弱了:當體內出現氣的郁滯時,肝沒有足夠的能力,把郁滯消散開。氣滯越來越嚴重,導致了一些病證。對這種肝木不及的情況,就需要用柴胡一類疏肝的藥物,幫助肝來加強疏泄的功能,把氣滯散開。最常被用到的中成藥,是加味逍遙丸。
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原因主要是肝木的功能「太過強盛」了:中醫把這種病證,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龍膽草一類清瀉肝火的藥物,把肝臟中過於亢盛的陽氣清除一些,來維持肝臟自身的陰陽平衡。龍膽瀉肝丸,就是治療這種情況的常用藥。需要注意的是,龍膽瀉肝的性質苦寒,對人體傷害較大,服用須尊醫囑。
3.仁養肝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支,德逾於此。
——唐·孫思邈《千金藥方》
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肝者,將軍之官,主藏血和主疏泄。五行屬木。如果肝氣長期淤滯,全身各組織器官必然長期供血不足,影響其生長和營運功能,這樣,體內毒素和產生的廢物不能排除,長期堆積在體內,就會發展成惡性腫瘤,也就是我們聞之色變的「癌」。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指的是生機,生機勃勃的力量,意思是說天地之間最偉大的道德是愛護生命。我們天天談養生,養生養的是什麼?是生,是生命的力量。仁是德,德能養性,仁慈的人肝血就通暢,氣脈就好,當然就長壽。所以養生,養的首先就是生生不息的肝氣。
一個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後,氣就正,氣正了之後,形就正。在道醫看來,肝主木,「 木曰曲直」,肝就要像樹木一樣,舒展發散、溫和儒雅。因此,仁德之人,應以溫和為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真如本性。
我們都知道,春天對應的臟腑是肝。這裡的肝,並不是西醫的肝臟,不是這個臟器,而是指包括臟器在內的身體的一種狀態和功能。仁者的最大特徵是「仁者樂山」、「仁者靜」、「 仁者壽」。大凡仁德缺失之人,會表現為心胸狹隘、脾氣急躁、容易動怒。基於肝臟疏泄條達的特性,應該加強仁德修養,以免肝氣鬱結。
臟腑通過經絡相互連通,肝如果出了問題,它會表現出很多癥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仁愛」這方面做得不到位的話,我們的身體肯定會出現一些和肝相關的問題。
4.怒傷肝
肝臟屬木,好生怒氣,怒氣傷肝,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胸隔不舒,耳鳴牙痛,中風等病。
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王鳳儀講,要想病好,必須撥陰取陽,問主意,以仁德存心,愛人愛物,戒殺。德能養性,行持日久,元性復初。
【讀書會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點贊」-支持「分享」-利他「留言」-交流
TAG:明心見性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