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歷史的經驗》:風月無今古
南懷瑾的書還是小時候讀的。那時正是九十年代初,大陸有一股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我也是從舅父那裡拿來了《論語別裁》津津有味地讀,一感《論語》詞簡義豐、耐人尋味,二感南公引史入經、橫生趣味。但到了大學,便與南公漸行漸遠,印象最深的是中文系的高才叮囑我說,南公的書不值一讀。即便畢業多年,去年年底見到導師,說起這本《歷史的經驗》,導師還斥責說:「你還讀他的書啊,墮落了!」客觀來看,南公的書硬傷較多,很多字義句理不合經義,甚至有牽強附會、大講怪力亂神的地方,但也講了自己很多真切的體會,能夠融會貫通、鮮活辛辣,這也是正規學術訓練所不及的。南公這麼寫文章的背後原因或許正是他在這本《歷史的經驗》里的信條:「古今中外的歷史,大半都是假的,人名、地名、時間是真的,內容是曲折複雜。因為都是後面的人寫的歷史。」這雖有歷史虛無主義之嫌,卻也道出了歷史受人打扮的實情。
儒者叔孫通勸漢高祖劉邦建立禮儀制度以張政治威儀
正反相生。《歷史的經驗》是圍繞我們平時很少關心或者說很少看得上眼的古代經典《長短經》展開的,開篇就是講的《長短經》里的《反經》。所謂的《反經》並不是教人如何謀反,也不是說否定已有經典,而是從反向的角度去思考經典教給我們的東西,從而提供另一個角度或者說另一種智慧,它強調一切學術標榜的價值不過是政治方法,都有其「相反」的一面。譬如中國文化講的仁、義、禮、樂、名、法都有其非常好的立意與功能,但也有其需要預防的弊病,比如仁愛容易生偏私、仗義容易產生華偽、講禮容易產生惰慢、樂樂容易產生淫放、名器容易招致篡奪、法制容易被人鑽空——就連學識也容易禁錮人,所謂「察於刀筆之跡者,即不知理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即不知廟勝之權」,有一些學識的人容易就自己知道的沾沾自喜而固步自封,看不到更大的格局與要害。
《教父》劇照:黑手黨也有自己的「道德規範」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莊子》里一則盜跖的故事,也是《長短經》里引到的故事。有一天,強盜問強盜頭子:盜亦有道嗎?強盜頭子說:當然有啦,沒搶東西之前,估計房間里有財寶,這是「聖」;先衝進去搶,這是「勇」;撤退在後,這是「義」;能判斷到底可不可以下手,這是「智」;能公平地主持分贓,這是「仁」。所以說,「聖盜同源」。這並不是說,「聖勇義智仁」都是虛偽的,而是說就連強盜都會利用這些標籤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更不要說其他人了。接著這部分,內容南公還列述了六種「正臣」及其反派的表現,並講了如何看一個人,這是不管在哪裡謀生謀事的人都應該細細品味的。
弘傘法師創立的紅卍字會在各地建立分會救人
其實,這本書最有意思的並不是南公對經典的詮釋,而是後面的附記《對日抗戰的點點滴滴》,以親歷者的身份講了很多抗戰時的掌故,比如有道士說自己的法術靠的是印和劍,結果寶劍在上海被妓女偷走了,印也掉了,灰溜溜地離開了上海;評說蔣介石應了兩句古話「力小而任重,志大而才疏」,杜月笙則說蔣介石「民主沒有度量,獨裁沒有膽量」;中國文化的近一百年,社會上受《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影響更大;馮玉祥信基督教,號稱「基督將軍」;南方人做領袖往往胸襟、思想、聰明有餘,但就是傻瓜厚道的勁不足;林彪在東北的部隊迅速增長,一大來源是抗戰後國民黨在東北的裁軍;弘一法師有個師弟叫弘傘法師,組織了紅萬字會,收養戰地孤兒,做了很多事。一併記在這裡,供有心人索隱。
TAG:咸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