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飄蕩的記憶
又是一年清明雨,思緒萬千寄相思。臨近清明的江南,綠草如茵,佳木蔥蘢,煙籠霧罩,如夢如幻。
在這纏綿的春雨中,我想起了故鄉小鎮,那個時常在夢中顯現的老屋,那個滿頭花發的母親。
寶堰古鎮(長卷局部) 卞美崗作品
小鎮的西南邊一條小河曲曲彎彎,在繞過了磨盤山後向北流向通濟河。小河在磨盤山的拐彎處出現一個大土墩,土墩子的河對面是學校,在它東邊有幾十戶人家,地名很有意思叫中營里。磨盤山與中營里這地名的來歷據說與18世紀太平軍曾在此安營紮寨有關。是哪一支太平軍?無人知曉。中營里24號就是我兒時的老屋。父親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那屋裡有我的兩個姐和一個弟一個妹,有整天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的母親。
寶堰古鎮(長卷局部) 卞美崗作品
母親是個文盲,卻是個種山芋苗的高手。從下坑到培植、栽種、修剪,十分嫻熟能幹。她還有個絕活,就是繡花。小嬰兒的老虎鞋、白色的枕套,蚊帳欄頭、圍兜之類經她針線一繡花便立馬鮮活漂亮起來。四鄉八鄰的親朋好友經常有人找上門來要請幫忙繡花,她笑著接受卻從不要報酬,生活來源主要依靠我父親的工資和她耕作的幾分菜園子,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
當年正值豆蔻年華的倆姐姐
兒時最害怕的是冬天腌大菜。清洗大菜,要敲開那河面上的冰塊,在徹骨寒冷的河水中一棵菜一棵菜的洗,往往要幹上幾個小時。然後再赤腳踩入缸中鹽制,那滋味真是痛苦。
最有趣的是到農田裡釣黃鱔,掏螃蟹。發現一個小洞後,使用小勾子串上蚯蚓去洞口逗逗,結果沒釣到黃鱔倒竄出來一條大蛇來!
1979年 陪父親游金山
1986年的夏天
最開心的是夏日晚上納涼,家家門口擺上一個竹床,晚上可躺在上面看月亮數星星。還有一去處,那就是聽聽麻臉皮匠老伯講三國故事。
最討厭的是生那倒霉的煤球爐子。要先用紙點燃後將小木材燒著了,再將煤球一個個放進去,然後使勁地扇著扇子,將火儘可能扇得旺旺的。可是,在嗆了一鼻子煙灰後往往還是前功盡棄,一個早上得要重複好幾次才能成功。不過,上有母親護著,下有兩個姐姐頂著,這種苦累活我做得並不多,大多數時間都是母親生著了爐子,燒好了早飯才喚我起床。
1981年父親60大壽
兒時候的我最得意的是為母親勾描枕套花,那是繡花的第一道程序。最愛吃的是離我家僅隔一條巷子的金泉飯店做的麵條,這家飯店挺有名氣,據說抗戰時陳毅司令也在此品嘗過麵條。
寶堰面做工講究,第一步要選擇當年新麵粉作原料,由老師傅用手工和、圧,再用擀麵杖趕製成薄皮切成小刀面。尤其是下麵條的過程非常特別,大鍋水燒,小鍋蓋悶,快速地撈。麵條甩干後放入碗中,澆上特製的油料、薑絲、蒜末等作料,配上一碗骨頭湯,這樣一碗寶堰面就成了。吃起來腴而不膩,真叫爽快過癮。那是個窘迫貧困的年代,麵條雖美,像我們這樣家庭的哥兒們卻難得有此口福,平時的早餐,只能喝一碗稀粥懷揣兩段山芋去上學。
寶堰古街 卞美崗作品
那一天也下著小雨,濛濛細雨中還夾著雪花。聽到學校的鈴聲,我猛然驚醒起床,快到早讀時間了!看到母親在使勁扇著爐子,鍋里在燒著稀粥。我掀開鍋蓋一看,壞了,鍋里沒有一點動靜,著急了,說道:「媽,給錢吃碗麵條吧?」母親並沒答理我,只是邊扇著爐子邊念叨著說,「崗兒看,快開了。」這時,河那邊又響起催促的鈴聲,我一跺腳,甩下一句「不吃了」背上書包衝出家門,毫不理會母親在身後的呼喚。
中營里的夢裡老屋 卞美崗作品
那個寒冷的早晨,我又冷又餓,第一堂課還能扛,到第二堂課只感覺腹中打鼓,牙齒打顫,老師講的什麼全然聽不進去。這時,教室的窗子上閃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我趕緊跑出去,只見母親一邊跺著腳上雨雪,一邊從懷中小心翼翼拿出一隻白瓷茶缸塞給我道:「快吃快吃,餓殺了吧」。我接過一看,哦,是熱騰騰、香噴噴的麵條!望著母親憔悴清瘦的臉頰與花白的頭髮上滴落的水珠子,我鼻子一酸,竟有一股子熱流在眼眶中涌動,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
後來我才知道,為了那一茶缸子麵條,母親在冰冷的河水中為金泉飯店洗了一天的大菜。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的母親早已融入故鄉的泥土之中,她51歲的短暫平凡的一生如同一棵不起眼的小草,無聲息地來無聲息地走了,沒留下一點痕迹甚至一張照片,只有那天雨雪中教室窗口上滄桑的剪影,在我心中定格成永恆。她那一茶缸寶堰面的滋味,讓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那是天下最美味的麵條。
1996年 清明
謹以此文紀念長眠於故土的慈愛的母親
註:作者卞美崗,1955年生,江蘇丹徒人,鎮江市丹徒區美術家協會主席。曾4次舉辦個人畫展,7次與他人舉辦書畫聯展,作品曾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繪畫銀獎、銅獎;鎮江新京江畫派中國畫雙年展金獎。全國散文一等獎。著《卞美崗畫集》、《宜人風景圖案集》、《卞美崗山水畫新作集》、《澄懷觀道.卞美崗畫集》。
GIF
★★★北固山藝術網第53期★★★
TAG:北固山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