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西周大盂鼎

文物介紹——西周大盂鼎

原標題:文物介紹——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niàn)三祀(sì)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銘文載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認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業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認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由此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賜盂命服、車馬、酒與邦司、人鬲等。盂在銘文中說明作此鼎也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大盂鼎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其內壁鑄有銘文19行,為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重要史料。大盂鼎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儘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開《張遷碑》、《龍門造像》之先河。


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大盂鼎銘文雖屬西周早期金文,但書法體勢嚴謹,結字、章法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端嚴凝重,雄壯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飭中又見靈動,並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故作品更呈現出一種磅礴氣勢和恢弘的格局,從而為世人所矚目。



清朝道光時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鑒(原名宋金璽,字瑞卿,陝西岐山人。道光卅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內閣中書,刑部郎中。宋金鑒乃書香門第,工書法,擅詩文,岐邑至今尚存宋氏手書碑碣。)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佔有,他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後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後,後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恆,袁深知左宗棠酷愛文玩,得寶鼎後不敢專美,旋即將大盂鼎獻給上司以表孝心。左宗棠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理湘省全部軍務。雖非顯貴,也頗得春風。加之自視極高,恃才傲物,不免為人所陰嫉。



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所傷,遭朝廷議罪。幸得時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援手,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點,上下疏通,左才獲脫免。潘祖蔭是清代官員、書法家、藏書家。武英殿大學士潘世恩之孫,內閣侍讀潘曾綬之子,咸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潘世恩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與堂兄潘世璜、孫潘祖蔭合稱為「蘇州三傑」,著有《恩補齋集》。潘乃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後遂以相贈,以謝當年搭救之恩。此後,大盂鼎一直為潘氏所珍藏。


雖然也時而有人覬覦此鼎,但畢竟潘氏位高權重,足可保全大鼎無虞。至潘祖蔭故,其弟潘祖年將大盂鼎連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家。大鼎作為先人故物,睹物思人,彌顯珍貴,堪為傳家之寶,不輕示人。光緒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兩江總督(托忒克·端方是清末大臣,金石學家。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端方從政之餘,醉心於古玩收藏,是中國著名的收藏家之一,個人亦喜藏書,且收藏頗富,精品亦多,藏書處曰「寶華庵」、「陶齋」,藏書印有「樂道主人真賞」、「端方藏記」等。同伯希和等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出洋考察期間,他還收集了古埃及文物,是近代中國收藏外國文物第一人。端方死於四川之後,其子弟因貧困,經福開森中介,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將其最著名的收藏一套商朝青銅器以約20萬兩白銀的價格出賣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據大盂鼎為己有,均為祖年所拒。



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奉安大典隆重舉行。端方參加了葬禮,按照成例,一位官員可以帶幾位僕從跟隨,以盡護衛及服務之責。在端方所帶的僕從中,有偽裝的尹紹耕、尹紹耕的弟弟尹滄海以及天津福升照相館的另外兩位攝影師,雖然他們已經有所收斂,但是他們用冒煙的照相機抓景的另類行為還是引起了葬禮主管官員的注意,最後,福升派出的人員被全數逮捕收監,接受審訊。福升是為了抓拍頭條而來,但始料未及的是他們卻成了當天的頭條。審訊的結果,端方被牽了出來。負責處理此事的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載灃的本意是大事化小,但是小德張卻執意聯合李國傑以「妨害風水、破壞靈道、偷照御容、故意褻瀆」為詞,想要置端方以死地,隆裕太后也主張嚴懲。端方多方疏通求情。十一月二十三日,清廷軍機處閣議以「恣意任性,不知大體」為由,對端方予以革職處分。直至辛亥年,革命暴發,端方被殺。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過端方之難。


鄒壽祺題跋《大盂鼎》拓本


1937年日軍侵華時,蘇州很快淪陷。國將不國,人命難保。此時,潘祖年已作古。潘家無當戶之人,皆婦孺。英雄出少年,當此危難之時,潘祖蔭的侄孫潘承厚、潘景鄭等商定將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經反覆遴選,決定將寶物藏於二進院落的堂屋。這是一間久無人居的閑房,積塵很厚,不會引人注目。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幹兩天兩夜才將全部寶物入藏地下。又將室內恢復成原樣。整個過程除潘家人以外另有兩個傭工和一個看門人參與其中,均被反覆叮囑要嚴守秘密。此後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亂。潘宅一時竟成了日軍搜查的重點。經過反覆的搜查並挖地三尺均無所見,日軍也只得作罷。日軍佔領期間,潘家的看門人曾幾次盜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賣給洪姓古董商人。但大鼎過於沉重,無法搬動,得以倖免。光陰荏苒,在歷經十餘年戰亂之後,中國解放了。



潘家後人見人民政府極為重視對文物的保護,認為只有這樣的政府才可託付先人的珍藏。全家商議後,由潘祖蔭的孫媳潘達於執筆,於1951年7月6日寫信給華東文化部,希望將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獻給國家。同時也希望將兩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7月26日,文管會派專員在潘家後人的陪同下赴蘇州,大鼎得以重見天日。為表彰潘達於的獻寶壯舉,華東文化部於10月9日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1952年上海博物館落成,大盂鼎藏入此館。1959年,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品支援。從此大盂鼎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大盂鼎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的64件珍貴文物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北宋定窯白瓷嬰兒枕
文物介紹——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