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保衛戰80年祭:一戰臨沂,「鐵軍」碰到了「打鐵漢」
80年前,在古城臨沂上演了一場中國軍隊與侵略者之間的生死搏殺;80年前,這座城市慘遭侵略者的鐵蹄蹂躪,如畫江山淹沒在血雨腥風中;80年前,這座城市的廣袤山河盡染了抗日壯士的熱血,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今天,臨沂保衛戰已經過去整整80年,昔日的苦痛隨著「大美新臨沂」的迅速崛起似乎也漸行漸遠。作為生於斯、長於斯、奮鬥於斯的臨沂人,我們理應銘記那馳騁在臨沂戰場上的廣大愛國將領,銘記那段深入骨髓的慘痛歷史。
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日軍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並於1938年1月佔領青島,為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為配合這一計劃,在山東方面,日軍部署第十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以第五師團沿台濰公路南下,兩個師團主力會師台兒庄,再合力攻取徐州。
在東路,華北方面軍於1938年2月17日第二軍部署「第五師團以一個支隊配合向沂州方向前進的第一師團作戰」。隨後,第五師團派遣片野支隊(步兵第二十一聯隊長指揮的步兵約一個半大隊、山炮兵一個中隊為基幹)向沂州方向進擊。該支隊主力於2月21日到達莒縣招賢鎮,並於23日晨時侵佔莒縣,守衛莒城的第五戰區第二游擊中將司令劉震東殉國;同時該部派一股敵軍沿臨朐方向向沂水進擊,2月19日佔領沂水北部重要關隘穆陵關,而後長驅直入迅速於2月21日侵佔沂水縣城。
一時間,臨沂四周戰雲密布,大戰一觸即發。
圖1:在臨沂指揮作戰將領合影
青島淪陷後,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帶領其海軍陸戰隊等殘部退往莒縣、沂水方向,並陸續進駐臨沂,與時任山東省第三專區行政公署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和臨沂縣縣長的張里元共同駐防臨沂,而張里元所屬的地方保安團只有2000餘人。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張里元深知單憑所部與一路退敗下來的海軍陸戰隊很難抵抗日軍最強悍的「鐵軍」,遂向第五戰區急電求援。第五戰區於1938年2月6日下達部署命令:「第三軍團在臨沂附近,配合該方面地方部隊,各以一部奪取蒙陰、泗水後,向泰安、大汶口間及南驛、曲阜間之敵攻擊;對日照、莒縣、沂水北方要點,派一部與海軍陸戰隊聯合扼守。」此時,第三軍團只有李振清補充團在臨沂城北青駝、垛庄一帶駐防。
圖2:第三軍團長龐炳勛
第三軍團在國民黨軍隊編製中屬乙種編製,軍團長為龐炳勛,該部名義上為軍團,但實際上僅有四十軍一個軍,而四十軍也僅有一個師即第三十九師,該師(師長馬法五、副師長劉世榮)下轄兩個步兵旅和一個補充團,此外尚有炮、工、輜、通各一個營。龐部共有1.3萬餘人, 配有步槍8000支,各種手槍900支,輕機槍600挺,迫擊炮60門,山炮4門,擲彈筒約200個,戰馬300匹。第三軍團所有各部全部到達臨沂後,其兵力布防為:軍部及第三十九師師部駐城南關的山東省立第三鄉村示範學校;朱家麟第115旅駐城東相公庄一帶;李運通第116旅駐城北諸葛城一帶;李振清補充團于軍部附近;炮、工、輜、通各營及軍屬特務營駐南關;騎兵連於相公庄以東地區。
圖3:第五師團板垣征四郎
日軍方面,第五師團師團長為板垣征四郎中將,參謀長為樓田武大佐,下轄步兵第九旅團(旅團長為國崎登少將),統轄步兵第十一聯隊(聯隊長為長野祐一郎大佐)、步兵第四十一聯隊(聯隊長為山田鐵二郎大佐);步兵第二十一旅團(旅團長為坂本順少將),統轄步兵第二十一聯隊(聯隊長為片野定見大佐)、步兵第四十二聯隊(聯隊長為大場四平大佐);同時配備有騎兵第五聯隊、野炮兵第五聯隊、工兵第五聯隊、輜重兵第五聯隊、通信隊、衛生隊、第一至第四野戰醫院。
圖4:時任第40軍115旅旅長朱家麟
第三軍團到達臨沂後,迎來的第一場硬仗即為增援莒縣之役。原來,日軍第五師團片野聯隊早在2月20日開始南進,與駐防在莒縣招賢鎮的中國守軍海軍陸戰隊員和游擊隊員展開激烈戰鬥,守軍予敵沉重打擊,並擊斃了片野支隊第一大隊長竹之內嘉太郎少佐。招賢若失,莒縣必危。龐炳勛立即命令朱家麟第115旅增援莒縣。朱家麟乃率趙天興的第230團為左翼、副旅長黃書勛率邵恩三的第229團為右翼向莒縣前進。21日夜,第229團到達莒縣即進城佔領陣地,230團在城西一帶布防。翌日拂曉,一千多名鬼子突將莒縣城西、城北包圍,切斷我左右翼間聯繫,進攻炮火異常激烈。在同日軍片野支隊激戰中,邵恩三左臂受傷,士兵傷亡慘重,經過激戰,直到下午2時才將鬼子擊退。半夜時分,鬼子又大舉進攻。黃書勛和團長邵恩三親登城南門,組織火力進行反擊。23日拂曉,鬼子又自城東北角偷襲上城牆,向西、南進攻我守城官兵,我官兵全力反擊未能奏效。邵團長主張堅守巷戰,與城共存亡,黃書勛則認為已無力反擊,下令全部守軍自城南撤退,下午和旅長朱家麟率領的第230團會合,退至相公庄休整。朱家麟致電龐炳勛「當此之際,眾寡懸殊,竭力抵抗,節節巷戰,而傷亡俞增,援軍為敵所阻,又不得助,不得已放棄縣城。」,但龐炳勛認為朱家麟雖因犧牲重大、寡不敵眾無奈放棄莒縣,但「亦屬指揮不善,擬請革職留任,帶罪圖功」。此戰,115旅運回受傷團、營長及輕傷官兵約300餘人。
圖5:侵佔莒縣日軍合影
攻佔莒縣後,日軍第五師團於2月23日將片野支隊編入步兵第二十一旅團,改為坂本支隊,一部沿莒縣夏庄、莒南大店,另一部沿沂水、河陽、葛溝一線迅速南下,向湯頭鎮彙集,圖謀一舉拿下臨沂城。此時坂本支隊基幹力量為步兵第十一聯隊(約缺一個大隊)、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缺一部)、步兵第四十二聯隊的一個大隊、野炮兵第五聯隊主力(兩個大隊為基幹)、山炮兵一個中隊。
第三軍團雖在莒縣、垛庄等地予以敵人以沉重打擊,但終不抵來犯敵之勁旅。坂本支隊直轄騎兵第五聯隊(聯隊長小堀是繁)於2月28日自莒縣沿大店鎮向湯頭鎮進發,步兵第二十一聯隊主力於3月1日自莒縣出發。3月2日,坂本支隊前鋒進抵臨沂北部重鎮湯頭附近。
在湯頭一線,日軍先後集結了步兵第21聯隊、野炮兵第5聯隊第1大隊(戰鬥中第2中隊加入)、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第2中隊、工兵第5聯隊第2中隊1小隊、獨立機關槍第6大隊,並配有衛生隊及兵站自動車第16、51、54中隊。自3月3日開始,日軍開始與駐防在湯頭鎮的第116旅232團在泉沂庄附近展開戰鬥,敵機每日數次轟炸,並以排炮射擊、坦克掩護等方式向中國守軍陣地衝擊,炮火異常猛烈。3月5日,232團終因傷亡過重,被迫放棄湯頭,湯頭遂被佔領。龐炳勛即命第116旅231團堅守湯頭南部太平、白塔放地,另抽調李振清的補充團迅速從垛庄趕往葛溝以北抄襲敵人左側。據時任第40軍補充團某排排長的李宗岱事後回憶,日軍從3月9日下午開始向葛溝一線中國守軍發起猛烈攻擊,此戰敵我傷亡都較慘重,李宗岱所在連連長王景洲在指揮戰鬥中被敵人大炮擊中陣亡。戰鬥結束後,清點人數,全連僅存29人。
圖6:蔣介石致李宗仁手諭
鑒於敵情變化,李宗仁於3月5日電請蔣介石:「龐軍五團苦戰經周,損失頗巨。茲擬移張自忠軍於臨沂接龐軍之防,龐軍則東向日照移動,兼可側擊莒縣之側背。是否有當,請即示遵。」對於40軍在莒沂諸次戰鬥中的表現,蔣介石於3月7日致電龐炳勛「該集團軍作戰以來,艱苦奮鬥,甚堪嘉尚。」,並囑咐龐炳勛要「與張軍長自忠部,確切協同捕捉突進之敵,而殲滅之」。而此時,張自忠的第59軍主力正在濟寧、兗州之間向南犯之敵進攻。得到增援臨沂命令後,59軍立即乘火車南下嶧縣,而後一晝夜急行軍180里於3月12日到達臨沂城西郊。
圖7:第五戰區總司令李宗仁
第59軍,軍長張自忠,副軍長李文田,參謀長張克俠,轄第38師、180師及軍特務團(團長安克敏)。第38師轄第112、113、114三個旅,師長黃維綱,副師長翟子封,參謀長時樹猷;第112旅,旅長李金鎮,轄第223團、第224團;第113旅,旅長李九思,轄第225團、第226團;第114旅,旅長董升堂,轄第227團、第228團。第180師轄第26、39兩個旅,師長劉振三,副師長李樹人,參謀長金子烈;第26旅,旅長張宗衡,轄第676團、第678團;第39旅,旅長祁光遠,轄第715團、第717團。
圖8:第59軍軍長張自忠
為協調張、龐兩部,便於統一指揮,李宗仁於3月7日致電蔣介石及軍令部:「茲授徐參謀長以機宜,派赴臨沂指導作戰。」徐參謀長即為時任第五戰區參謀長的徐祖貽。然而這一舉動,在時任五十九軍參謀長張克俠看來,「似對兩方不十分信任」、「一次虛偽將影響全盤信用」。但從戰場實際來看,李宗仁的這一決定,可以說至為關鍵,因為張、龐兩人雖同屬於西北軍,但在軍閥混戰期間時有因誤會而產生的衝突,且此時張、龐軍職相當,不管讓誰負總責都不合適,而從戰區總部派徐祖貽來協調指揮,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也便於戰區總部直接了解瞬息萬變的戰場情勢。正如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是役(指臨沂大捷)之勝利,龐張固居大功,而徐參謀指揮協調之功更不可沒。徐之為人精幹沉著,我曾見其擬定作戰計劃,其戰術修養優越,指揮軍隊迅速,為一不可多得之幕僚長」。
圖9:第五戰區參謀長徐祖貽
59軍抵達臨沂時,日軍已完全佔據湯頭,一部在斜方、桃園、獨樹頭一線與40軍對峙;一部集結於尤家莊、大太平、沙嶺、湯頭、葛溝一線。我海軍陸戰隊退守在臨沂北部高里附近。此時,59軍參戰主力計有黃維綱第38師、劉振三第180師、安克敏特務團等共2.1萬人,外加第40軍與海軍陸戰隊等,總計參戰兵力在3萬人左右。
3月12日,徐祖貽以戰區司令長官的名義下達了攻擊命令:「1、第59軍,以一部先確占茶葉山高地,為左翼據點,向葛溝、白塔間分途側擊,以牽制日軍向南增員;以主力由船流至大、小姜庄間分途渡河,向南旋進,與第40軍呼應,包圍日軍主力於相公庄、東庄屯、停子頭以南地區而殲滅之。2、第40軍以主力在沂河東岸與第59軍呼應反攻,包圍殲滅敵之主力;一部在沂河西岸,與第59軍右翼渡河部隊,側擊尤家莊附近日軍。各部隊,於14日拂曉開始攻擊。」攻擊命令下達後,各部隊於13日午後4時開始運動,11時分別到達南庄、東西哨里、喬家湖一帶地區。
圖10:3月13日中央日報報道
3月14日,59軍以一部佔領石家屯高地、茶葉山之線,主力展開於東喜沂庄、孫家莊、孟家村之線,後分途由諸葛、古城、船流渡河,側擊沂河對岸沙嶺、白塔一線日軍。180師於14日拂曉前3時由諸葛、古城、前安靜村渡河,此時對岸之敵已有戒備,180師即一面強渡沂河,一面由成功渡河的便衣隊夾擊日軍。渡過沂河後,一路向徐家太平及沙嶺方面、一路向太平及亭子頭方面攻擊,激戰數小時,遂將徐家太平、小太平、郭家太平、李家太平,沙嶺大太平等村先後佔領。惟佔據亭子頭的日軍憑著碉堡頑抗抵抗,經奮勇攻擊並在強大的炮火協助下,始攻進該村。該部剛剛拿下亭子頭,日軍即由東西水湖崖增援部隊,遂演成激烈的爭奪戰。敵人以後路中斷,急忙由湯頭及第40軍正面紅埠嶺方面抽調大隊增援,以裝甲車20餘輛、坦克10餘輛、炮10餘門、步兵四五百名聯合向大太平等村反攻。血戰一整日,大太平、沙嶺等村失而復得者數次,180師以傷亡800餘人的沉重代價終於守住了陣地,並摧毀日軍裝甲車2輛、坦克1輛。14日夜,日軍又在數量坦克、裝甲車掩護下,以步兵五六百名向郭家太平大太平反攻,經180師張宗衡第26旅官兵奮力抗戰,血戰競夜,終將侵入村內日軍殲滅大半,並趁勢向潰退日軍發起追擊。另一方面,59軍黃維綱第38師由船流、朱家棚庄強渡沂河後,即攻擊張家莊、解家莊日軍,激戰數小時,終將日軍擊潰佔領。繼而向白塔、湯佛崖方向攻擊,在白塔展開激烈爭奪戰,白塔得而復失數次終,最終敵人被擊潰,湯佛崖相繼被我軍佔領。午後1時,日軍由湯頭增來汽車17輛,步兵五六百名在步、炮、空聯合中向張家莊、解家莊猛烈反攻,38師官兵極力抗戰,終因損失過眾,暫撤至沂河西岸。此戰,38師傷亡官兵計達400餘名。
為進一步擴大戰果、一舉殲滅來犯日軍,59軍決定繼續攻擊正面之政。於14日午後10時下達命令:1、第180師(配屬仍舊),乘夜將第26旅部隊加以調整,各團歸還建制後於明(15)早5時除確保各太平外,並向東庄屯、大太平攻擊。39旅旅於明(15)早5時向亭子頭西水湖崖攻擊。2、第38師(欠一旅)配屬仍舊,於明(15)早5時以主力攻佔沙嶺,以一部向白塔、湯佛崖方面攻擊,阻止由湯頭南下之敵。3、第114四旅及特務團仍為預備隊,除114四旅乘夜推進一團於古城村雙庄外,其餘仍在原地集結。
圖11:3月15日中央日報報道
3月15日,拂曉十分,180師祁光遠旅奇襲亭子頭日軍,敵大部向東西水湖崖潰退,其少數不及撤退被包圍,據屋頑抗,祁光遠第39旅以一部殲滅村中殘留之敵,主力即向東西水湖崖追擊。早4時,38師朱春芳113旅分由釣魚台、官莊渡河向沙嶺、謝家莊攻擊,李金鎮第112旅一部由船流渡河,向白塔、湯佛崖攻擊,於6時許已逼近該村,正激戰中,日軍步兵五六百名,炮炮五六門、坦克2輛、裝甲車10餘輛,分由塔橋車庄渡河,向石家屯高地攻擊,一度侵入茶葉山,因左側後背受敵威脅,立即將攻擊白塔、沙嶺部隊撤至沂河西岸。撤退期間,李官屯又發現敵步兵三四百名,炮數門,經38師派隊迎擊,血戰竟日,終將日軍擊退。
在59軍發起攻擊的同時,第40軍於15日拂曉以第117旅分兩路攻擊敵人,一路攻擊青墩寺、鄭家寨子,一路向張家寨子、大小劉家寨子攻擊,一度攻入張家寨子。至18時,為協同第59軍迅速殲滅當面之敵,部署第39師:於16日拂曉以主力向葛家、張家、大小劉家、徐家各寨子之敵發起攻擊,並確保佔領以上各地,然後再肅清黃家屯、寇屯、尤家莊、柳行頭日軍。同時,第39師指揮所由郁九曲推進至范家、於埠庄。
圖12:時任59軍第38師師長黃維綱
3月16日,晨6時,日軍由莒縣開來增援部隊千餘名,並由40軍正面東庄屯一帶,抽調大部於本日上午7時在其炮火掩護之下,向釣魚台、石家屯高地之線攻擊,並以飛機10餘架向崖頭、茶葉山一帶陣地轟炸,陣地悉被轟平,遂攻佔茶葉山,防守茶葉山的38師225團第七連,全連殉國;守崖頭225團第二、五兩連僅餘數十名,該兩連官兵仍奮不顧身,毅然揮白刃種鋒,終將敵人擊退,恢復陣地。午後3時許,敵增授部隊約步兵五六百名,炮4門,由船流渡河,復向沂河左翼陣地攻擊。午後4時,劉家湖,苗庄,被日軍三面包圍。在劉家湖陣地,16日午後3時許,敵人再次集中兵力渡河到西岸,向五十九軍左翼陣地突擊,4時,劉家湖、苗庄被敵三面包圍。59軍38師226團之1、3營與敵肉搏,使劉家湖數易其手,終以損失過重,彈藥用盡,不得已退出陣地。張自忠令總預備隊114旅投入戰鬥,從晚10時開始反擊,於次日凌晨2時,將劉家湖重新奪回。茶葉山陣地,是沂河西岸制高點,也是臨沂北部重要戰略支撐,為恢復茶葉山陣地,總預備隊114旅旅長董升堂以楊干三227團主攻茶葉山。楊干三先指揮炮兵集中轟擊,隨即派一連兵力迅速將茶葉山陣地恢復。但立足未穩,復為敵增援奪回。夜十時,楊干三227團復向茶葉山發起攻擊。第二營在炮火和機槍掩護下從正面突擊,第三營抄襲日軍左側背。戰鬥最激烈時,楊干三為鼓舞士氣,派人給官兵每人發鈔票百元,官兵們已殺紅眼,聲言:「命都不要,要鈔何用?」撕碎拋向空中,似雪花飛落。戰至次日凌晨,又將預備隊第一營加入,在112旅配合下,終於攻下茶葉山。
圖13:時任第59軍參謀長張克俠
同日,日軍因急於攻取沂河左翼陣地,將大部調至茶葉山方面作戰,故我沂河東岸第40軍於拂曉攻擊沙埠嶺、大小張家寨子、尤庄、東西水湖崖,激戰數小時,敵不支向北退去,遂將各該村佔領。面臨著被包圍形勢,坂本支隊步兵第二十一聯隊長片野定見下達命令:聯隊本部現在被優勢敵人包圍下,第6中隊在大太平、第7中隊在郭太平在敵人優勢兵力包圍中苦戰,命令第10中隊迅速救援第6、7中隊,聯隊本部在西水湖崖擺脫敵人後向湯頭撤離。
3月17日,第40軍以第115旅向當面之敵攻擊,早7時日軍向東西水湖崖撤退。9時許,相繼克服甘屯、寇屯、黃家屯、尤家莊、柳行頭等處,並以一部追擊,一部清掃戰場。當時,第39師指揮所及第115旅旅部均到達尤家斜方,第115旅分別進佔沙嶺、官莊、大張家寨子、東庄屯及以南地區。第117旅旅部進駐青墩寺,補充團位於范家墩、苗家斜方、郁九曲一帶,炮兵營位於苗家斜方。第59軍方面,晨5時,敵人傾全力向崖頭、茶葉山、苗庄、劉家湖攻擊,並集中炮火猛烈轟炸,敵在炮火掩護之下侵入陣地。當即今180師抽調步兵一旅前往増援,於午前7時許趕到,舉行反攻,展開激激烈爭奪,劉家湖失而復得4次,崖頭失而復得3次,茶葉山一度被敵侵佔,旋復奪回。最終將反撲敵軍大部殲滅於陣地前,其殘部分向湯頭、白塔方向逃竄。此戰計斃敵五六百名,獲迫擊炮1門,機槍1挺、其他戰利品甚多。
3月17日,蔣介石致電李宗仁、張自忠、龐炳勛:「臨沂捷報頻傳,殊堪嘉慰。仍需督勵所部確切協同包圍敵人於戰場附近而殲滅之。如敵脫逸需跟蹤猛追,開作戰以來殲敵新記錄,藉振國軍之氣勢,有厚望焉。」18日,坂本支隊經張、龐兩軍痛擊,紛紛向沂河東岸撤退。
為一鼓作氣殲滅來犯之敵,龐炳勛部署第40軍分兩路追擊敵軍,第117旅一部攻佔圪塔墩,一部進入紫埠河,繼續向傅家池、草坡方面推進;第115旅推進至東西水湖崖;補充團調往費縣,阻止由泗水日軍東進,後調往大南庄駐防。部署完畢後,234團作為117旅先頭部隊,於3月19日2時追擊至王家十二湖;第39師指揮所推進至圪塔墩附近,炮兵營位於官子崖附近。夜20時,40軍與59軍協定,以第39師李旅在公路以右、第59軍38師董旅在公路以左,同時向日軍追擊,其他部隊肅清戰場,原地待命。接到命令時,234團已經與日軍交火,於是改派115旅星夜馳赴賈家官莊迂迴襲擊,阻止敵人繼續返攻。
張自忠所部方面,部署第59軍38師(欠一旅)為左翼追擊隊,以一部進攻湯頭,主力向翟家莊追擊;第180師(欠一團)為右翼追擊隊,主力向濟沂庄追擊;海軍陸戰隊向黃泥堰追擊;第38師一旅及180師一團並特務團為總預備隊,分別進駐沙嶺寨里、南曲坊一帶。3月19日,命令第180師(欠一團)主力向湯頭及以東攻擊;第38師以一部佔領輦沂庄、車庄對北警戒,以主力隊湯頭及其以東華家店攻擊;總預備隊,駐防白塔、沙嶺、山頭寨里、石家屯、南曲坊一帶。正面日軍被擊退後,仍繼續據險頑抗,經分頭追擊,180師於19日午後7時,攻佔李家五湖及其以東地區,將湯頭之敵包圍。38師之227團程振興營,於午後6時,將佔據袁家莊、前後細腰日軍驅逐;徐朝棟營,於午後7時,繞至前湖崖高地北端,未發一彈沖入陣地,日軍倉猝應戰,演變為白刃肉搏,此戰斃敵百餘名,日軍不支狼狼狽逃竄。20日,日軍於拂曉時傾全力向李家五湖、前湖崖高地及前後細腰反攻。日軍敵在其炮火掩護之下,迫近李家五湖,將該村層層包圍。此時,該村房屋已被日軍炮火燃燒大半,駐守該村的678團第2營浴血抗戰,雖已彈盡授絕,仍不撤退,遂演成肉搏戰,59軍增援部隊趕到時,該營官兵已全數為國殉難。我軍增援部隊到達後,立即猛烈反攻,敵軍不支敗退。
臨沂之戰第一階段,張、龐兩軍浴血奮戰,沉重打擊了日軍最精銳之「第五師團」,正如張克俠所言:「鐵軍」碰到了「打鐵匠」。僅據59軍臨沂附近第一次戰鬥詳報記載:此次(3月14-20日)戰鬥,斃敵3000餘名,俘虜數名,奪獲步槍200餘枝,輕重機槍數挺,迫擊炮1門等。龐炳勛3月18日致電李宗仁:據俘虜虜玉利陸夫所言,自作戰以來,全師團傷5000千餘,亡3000餘。
圖14:文匯報3月21日報道
捷報傳來,全國各界對張、龐兩軍取得的臨沂大捷高度讚揚。3月19日,馮玉祥在日記中記載:「在臨陰〔沂〕一帶之戰事,敵軍異常潰敗,從蘆溝橋起,以至最近,這回的勝利是空前的一次。」3月20日,徐永昌在日記中記載:「我臨沂之張(自忠)、龐更打一勝仗,敵約三聯隊向莒縣、沂水潰退,為開戰以來第一可紀之戰,若亦如孫、鄧部者此時徐州已完。」3月21日,張季鸞為《大公報》寫的題為《臨沂之戰》社評:「臨沂之戰,是抗戰開始以來可以特書大書的一件事。」3月26日,《武漢日報》記者曹仲植採訪軍令部副廳長吳石談臨沂之役感想,吳石坦言:「此次戰鬥(臨沂之役),既擊潰敵軍,復施一日行程之機動追擊,於此可對敵人多方惡意宣傳予以嚴正的答覆,且可以事實表現我抗戰能力之一斑於全世界。」
圖15:申報3月20日報道臨沂大捷
國運維艱,勝利難得。在中國軍隊取得第一階段臨沂大捷的背後,是無數將士殞命疆場,血灑沂河兩岸。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在臨沂保衛戰第一階段(1938年3月14日至3月20日)抗敵中,整建制殉國的部隊有:38師225團第7連,獨立第26旅第678團第2營、第113旅第226團第6連和第10連、第114旅第227團第12連。為國光榮捐軀的官佐有第114旅第228團第2營營長冉德明、獨立第26旅第678團第2營營長趙宏遠等75名,受傷官佐134名。在葛溝西安樂村戰鬥結束後,逃難的村民回到村裡,收拾殘垣斷壁,開始清理戰場,順著刺鼻的血腥氣息,他們看到,遍地躺卧的國軍將士遺體,幾乎布滿了整個村莊,村民花了很多天時間,共清理出486具遺體,將遺體填到村南的一個池塘里掩埋了起來,屍體摞著屍體。2015年,在《新周刊》創始人孫冕先生的倡議主持下,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資,在埋放486俱英烈的池塘處修建了「台兒庄戰役臨沂阻擊戰殉國將士紀念園」。
圖16:臨沂阻擊戰殉國將士紀念園
本號將陸續發表「臨沂保衛戰」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銘記臨沂抗戰 緬懷先賢英烈
TAG:臨沂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