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麻黃的峻猛你不懂

麻黃的峻猛你不懂

「嗨!大家好!我叫麻黃。不要小瞧我喲,我可是中藥里的大將呢。大家老說我性情剛烈,其實,我的峻猛你不懂!」 ——《大華隨筆》

下面你們就來好好了解一下我吧!

麻黃趣事

有個挖葯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有的時候,賣葯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

徒弟倒滿不在乎:「行啊!」師傅不放心地說:「不過,有一種葯,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什麼葯?」「無葉草。」「怎麼啦?「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記住了。」 「你背一遍。」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葯。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葯不多,卻什麼病都敢治。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縣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 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名字。縣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麼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 師傅說:「小人無罪。」「怎麼能說你無罪?」「關於無葉草,我清清楚楚地教過他幾句口訣。」縣官聽了,就問徒弟: 「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 徒弟背到:「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 縣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 「你用的什麼葯?」「無葉草的莖。」

縣官大怒:「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汗的葯,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才變得老實了。他找到師傅認了錯兒,表示痛改前非。師傅見他有了轉變,這才把他留下,並向他傳授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因為這種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後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

麻黃的二三名

英文/拉丁名稱: HERBA EPHEDRAE

中藥名:麻黃( 《神農本草經》)

蒙藥名:哲日根( 《蒙葯正典》 ),別名:澤都木

學名:Ephedra sinica Stapf [麻黃科]。

別稱: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8~10月間割取綠色細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晾至6成干時,再晒乾。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霉。

麻黃的來源

採集加工與炮製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割取綠色草質莖,除去雜質,晒乾,切段備用;

矮麻黃

中藥生用或密炙用(麻黃100千克,煉蜜10~15千克)。秋季採挖根,除去殘莖及鬚根,洗凈泥土,晒乾,切片備用。蒙葯生用,或悶煅成炭用,或鮮品制膏。

炮製/麻黃

麻黃: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

蜜麻黃:取麻黃段,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100kg麻黃,用煉蜜20kg。

PS:貯藏麻黃: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性狀草質莖是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毫米,有的帶少量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厘米。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毫米;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真假麻黃

破殼地與入葯

破殼地:

主產山西、河北、甘肅、遼寧、內蒙古、新疆、陝西、青海、吉林等地。

入葯部分:

草質莖(麻黃)及根(麻黃根) 入中藥。

草質莖入蒙葯

麻黃性狀

①草麻黃

又名:田麻黃。莖呈細長圓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徑約1~2毫米,通常切成長約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走稜線,手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5~6厘米。節上有膜質鱗葉2片(稀3片),長約3~4毫米,上部灰白色,銳長,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紅色,連合成筒狀。莖質脆,易折斷,斷面略纖維性,外圈為綠黃色,中央髓部呈紅棕色。氣微香,味微苦澀。

②木賊麻黃

莖呈細長圓柱形,多分枝,較草麻黃稍細,直徑約1~1.5毫米。表面草綠色至黃綠色,有縱走稜線,手觸之無粗糙感,節間長1.5~3厘米。節上有2片(稀3片)膜質鱗葉,長約1~2毫米,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至黑棕色,連合成筒狀。其他與上種相似。

③中麻黃

呈細長圓柱形,直徑為1.5~3毫米,全草呈黃綠色,節上的膜質鱗葉為3片輪生,長約2~3毫米。灰白色,先端銳尖,節間長2~6厘米,手觸之有粗糙感。

三者均以乾燥、莖粗、淡綠色、內心充實、味苦澀者為佳

性味功能

性味功能

中藥麻黃:味辛、微苦,性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麻黃根:味甘,性平。止汗。、

蒙藥味苦、淡、澀,性鈍、燥、輕、糙、寒。清肝,止血,破痞,消腫,愈傷,發汗。

用法用量

中藥麻黃1.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麻黃根3~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研細末撲身。

蒙葯多配方用;外用作葯浴用。

主治與應用

主治:草麻黃

中藥麻黃:治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胸悶喘咳,支氣管哮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麻黃根:治自汗,盜汗。

蒙葯治肝損傷,肝脾熱,鼻衄,子宮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創傷出血,傷熱,勞熱,搏熱,「協日」熱,痞症,新久熱。

應用:

1.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於水腫而兼表證,本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朮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選方

①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喂粥。(《傷寒論》麻黃湯)

②治太陽病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一升。(《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③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④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聖惠方》)

⑤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⑥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⑦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本草衍義》)

各家論述

各家論述/麻黃

1. 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葯輕清,故可去之。

2.《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葯。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葯,其實榮衛葯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3.《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葯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郁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麻黃圖冊

4.《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葯,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致謹哉。

5.《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法除寒毒。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葯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葯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葯以肋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葯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葯,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主力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雲,若過發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葯,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6.《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葯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症。至若春分前後,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症,波時寒變為溫病,量力減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裡之邪,則榮衛和暢。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膚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症,寒又變熱症,不可太發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剖JL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情肺,大有功效。

7.《醫學衷中參西錄》:受風水腫之症,《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法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症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葯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鋪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固系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古方中用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葯,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8.《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洩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葯,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於《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為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乾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葯,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髮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餘,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9.《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10.《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11.《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12.《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御山嵐瘴氣。

13.《珍珠囊》:泄衛中實,去營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15.《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16.《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乾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17.《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疼痛有效。

18.《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主編:李晉霖

本期編輯:黃舒婷

掃描關注傅山新韻 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山新韻 的精彩文章:

TAG:傅山新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