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紫禁城的前輩,外國的皇宮對它來說是小巫見大巫
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北側的龍首原上,有一個宮殿遺址公園,它始建於唐初,毀於唐末戰亂,見證了盛唐的輝煌,也經歷了晚唐的衰落,直至滅亡。可以說,它的歷史,就是整個大唐王朝的歷史。它佔地3.2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於3個凡爾賽宮、4.5個故宮、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盧浮宮、15個白金漢宮,充分顯示了唐代宮城建築的雄偉風貌。它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其餘兩座宮殿是太極宮和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是東方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是中華名族協和萬邦的重要場所,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它就是唐大明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唐大明宮的前世今生,一起領略盛世大唐的輝煌成就。
營建背景
公元582年,隋帝國營建長安城,以《周易》的乾卦理論為指導建造了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唐長安城。地理和天象相對應,象徵北極星的皇宮太極宮,皇宮被安排在長安城北部中央的位置。公元618年,大唐代隋而立,依舊以太極宮為皇宮,理想化的設計,忽略了地形的缺陷,太極宮處在長安城地勢最低的一塊窪地上,夏季潮濕而燥熱。由於玄武門之變,李淵和李世民關係很不好。就在這個時候,監察御史馬周上奏請為太上皇新建一座「以備清暑」的新宮,以求「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 。為表孝心,太宗欣然批准,命人勘尋宮址,擇定「龍首原」。
隋唐長安城示意圖
營建過程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在唐太宗的旨意下,帝國開始為太上皇營建避暑行宮,。起初大明宮取名為「永安宮」,意求太上皇李淵長永安泰。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新宮更名為大明宮。然而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李淵駕崩於長安大安宮寢殿內,大明宮的營建戛然而止。
大明宮再次大規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常年居住在太極宮內。一直體弱多病的他又患上了風濕病,史書載「風痹」。因太極宮地勢低下濕揪,高宗不堪忍受疾病之苦,於是大明宮的修建再次提上日程。龍朔二年(662年),大唐舉全國之力再興土木營建大明宮。「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造」,「命征盤石之匠,下荊揚之材,操斧執斤者萬人,涉債礫而登崔鬼;擇一干於千木,規大壯於喬枚」。
由於皇帝的緊急需要,工程開展十分迅速,「(龍朔二年)六月七日,制蓬萊宮諸門殿亭等名,至(龍朔三年)二月二日,稅十五州率口錢,修蓬萊宮 ,減京官一月傣,助修蓬萊宮,(龍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震殿聽政,百僚奉賀,新宮成也」 。新宮的修建僅用了十個半月的時間,可謂神速。同時在大明宮丹鳳門南面,辟丹鳳門大街。「置宮後,分詡善、永昌各為二坊」,「街廣一百三十步,南北盡二坊之地,南抵永興坊北門之東」。
此次建設,奠定了大明宮的基本建築格局。大唐皇室從太極宮遷入大明宮,開啟了大明宮做為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當然,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宮,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不過這些工程只是增修補葺罷了,大明宮在郭城的東北處,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佔據龍首原的高地之上。
整體概況
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積的4.5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它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它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
大明宮周圍環築有宮城,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為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二百餘年。大明宮的範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大明宮平面圖
主要景點
丹鳳門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東西長達200米,其長度、質量、規格為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600餘米的御道。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是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也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的。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鳳門」,不久複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丹鳳門遺址位於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2005年發掘時實測門闕墩台東西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各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台兩邊宮城內側各築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
2010年10月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內部設置為一樓是多媒體展示大明宮與丹鳳門,二樓東邊是大明宮文物展示區,西邊是丹鳳門遺址參觀平台。
丹鳳門
2.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台館等官署。在殿前130米處,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牆,牆、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裡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復原圖
4.紫宸殿
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裡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宣政殿之後有紫宸門,門內有紫宸殿,為寢區主殿。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
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內庭建築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布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原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高5米多,稱作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台樓閣和殿宇廳堂。
紫宸殿復原圖
5.麟德殿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建於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築,四壁鋪磚,實測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餘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後毗連的三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東西側分別有對稱的郁儀樓和結鄰樓以飛廊與主殿上層連通,樓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個麟德殿的總建築面積達12300平方米,周圍有迴廊環繞,已在遺址的基礎上復原了其平面布局。
麟德殿復原圖
毀於戰火
在歷史上,大明宮被毀過不止一次,事實上長安城也被遭到過不止一次的破壞。
第一次還是唐玄宗在位時期, 公元755年11月,鎮守大唐北疆的節度使安祿山造反。皇帝跑了之後,長安群龍無首,叛軍本來對長安城就沒有愛惜之心可言,燒的燒搶的搶,幾乎整個長安城都成為了廢墟,大明宮自然也逃不過被毀的命運。這是第一次。公元875年,李儼即位,這就是唐僖宗。就在這一年,山東人黃巢起義,唐僖宗逃亡四川,黃巢的軍隊佔領長安。公元881年年初,黃巢在含元殿稱帝,但是,他無法阻止農民軍的搶劫,災難降臨長安城。唐代詩人韋莊寫道華軒綉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在這次戰亂中,大明宮的損壞最為慘重,含元殿、麟德殿均被焚毀,大明宮幾乎淪為廢墟,從四川返回的唐僖宗只能遷入太極宮。
公元904年,朱溫燒毀了整個長安城,脅迫唐代的末代皇帝唐昭宗遷都洛陽。於是逼迫皇帝禪讓之後,他在開封稱帝了,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歷史上稱為後梁太祖。整個長安城最後就被毀了,包括這座瑰麗無比的宮殿。
公元907年,大唐帝國滅亡,立國289年,大明宮存世222年。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築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布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
TAG:寧叫我負天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