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湖邊 有一群用鏡頭「打鳥」的城市獵人
成都,仲春。陽光燦爛,花木葳蕤。
清晨,一群野鴨子穿過瀰漫的霧氣,游弋到清幽的青龍湖岸邊,湖岸四周遊人稀少,那份靜怡之美顯得更甚。
湖邊的一片小樹林里,卻擠滿了人,數十隻巨大的攝影鏡頭悄悄地從樹影中探出來,一動不動地對著湖面。鏡頭後滿是端坐的敦實男子,他們如同獵人一樣在守候獵物。
許久,一隻巨大的黃褐色大鳥掠過湖面,寂靜的樹林里瞬間傳出一陣短促的驚呼,「來了!來了!」
短短几秒,此起彼伏的「噠噠噠」聲響徹整個樹林,他們,就是那群獨釣寒江雪的「打鳥人」。自從去年12月15日,成都觀鳥會理事鄒滔在成都青龍湖首次觀測到大型猛禽白尾海雕後,熱衷「打鳥」的攝友們幾乎每日都架設在岸邊,等候這隻白尾海雕的表演。
大鳥俯衝
他連按了184張照片
「我拍的這俯衝畫面太帥了!」手持600毫米鏡頭拍攝的華老師等大鳥剛飛走,就迫不及待地查看相機畫面。就剛才那陣小騷動中,他連按了184張照片,有些發麻的手指在翻看中都顯得沒那麼靈活。短暫查看後,他又和周圍人一樣機械式的端坐在小馬紮上,整個人群瞬間安靜下來,大家如同一尊尊雕塑,將手指放在快門按鍵上,等待大鳥的第二次出現。
被他們追捧的大鳥是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大型猛禽白尾海雕。其頭、頸呈現淡黃褐色,有純白色呈楔狀的短尾,飛翔時兩翅平直,常輕輕扇動。飛行一陣後往往會來一個短暫的滑翔,姿態之優美,如同空中精靈一般。
據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介紹,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體長84-91厘米,成鳥多為暗褐色。多活動於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澤地帶。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越冬於朝鮮、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在中國境內較為罕見,1992年在新疆首次發現,冬季於10月-11月會遷到越冬地,春季最晚於3月-4月離開越冬地。
頂級拍客
配10萬元的超長遠攝鏡頭
成都青龍湖濕地野生鳥類眾多,根據成都觀鳥協會連續多年的觀察統計,青龍湖現已記錄野生鳥類200多種,其中稀有、易危、瀕危鳥類有近30種。
野生鳥類懼怕人類,很難被人近距離觀察,在自然環境中直接觀察有很大難度。它們稀有,難見,很難接近,想要留下它們不可重複性的珍貴影像,
照相機就有了用武之地。越少越小的鳥類備受追捧,就是奉行了「物以稀為貴」的定理。
被人俗稱的「打鳥」是指為了拍到理想的鳥類照片,攝影愛好者必須遠離鳥類用長焦鏡頭拍照,這些長長的遠攝鏡頭瞄準鳥群,就像打靶一樣。為了拍到這些精靈的照片,背著幾十斤重的設備鑽山溝、涉淺灘,一等一整天是常事。
據資深鳥類拍客王振剛介紹,拍攝鳥類攝影器材宜為數碼單反相機加上焦距400以上定焦鏡頭。動輒數萬元的400毫米定焦鏡頭只是「打鳥」的入門款,很多頂級拍客,除了裝備連拍速度、對焦速度極快的頂級單反機身外,還會購置幾隻價格接近10萬元的超長遠攝鏡頭,「打鳥」真的是很發燒。
為了觀鳥
一年三分之一在山裡
白尾海雕是第一次被觀測到蒞臨成都越冬。
去年12月15日,成都觀鳥會理事鄒滔在冬日半晴半陰的正午,偶然於青龍湖捕捉到這種食物鏈頂端的猛禽。
今年30歲的鄒滔,在觀鳥、拍鳥的這個圈子裡,是妥妥兒的年輕人,但從資歷來說,他已經是很專業的觀鳥者了。「小時候,我爸常端了火藥槍去打鳥,因為想改善伙食。」鄒滔的幼年在仁壽彰家鎮度過,依山傍水,屋後有竹林叢叢,「沒想到吃著吃著,我吃出感情來,再小的麻雀也是生靈,不願意我爸打鳥了。」
年齡大一點,鄒滔骨子裡對自然的親近依賴越發明顯,開始騷擾老爸打鳥。每次老爸上山,他都跟去,看老爸瞄準了哪一個枝頭,他就咋呼呼地去把樹上的鳥兒趕走。老爸也無奈,罵一句小兔崽子,時間久了,老爸覺得沒勁,就放棄打鳥了,連火藥槍都上交給派出所了。
現在鄒滔都能夠扳著手指頭數,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的鳥兒,「朱頸斑鳩、白頰噪鶥,還有董雞。」大學畢業後,他到貢嘎山自然保護區當了一年志願者,從此走上自然保護這條職業道路。
而這條路的入門,就是觀鳥。鄒滔一年三分之一時間都在山裡度過,所以回到成都的時候,他會覺得有點寂寞,「動物不怎麼常見了,獸類腳印也看不到。」
寂寞的鄒滔背著相機,開始在成都的大小公園裡徘徊,白鷺灣、青龍湖,處處留下腳印。青頭潛鴨、白尾海雕,也被他定格在相機里。
百年變遷
成都為觀鳥發源地之一
城市裡少見野生動物,觀鳥成為現代人動物生態拍攝中,最常見、門檻最低的活動。許多人從觀鳥開始接觸動物攝影,也從觀鳥開始了解生態保護。成都觀鳥協會,就是在這樣的趨勢里,經過10多年逐漸發展起來的。
每年9月到11月,候鳥從北方飛往南方,全國三大候鳥遷徙路線中,有兩條經過四川,成都因為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來此越冬,鳥類大量聚集在濕地灘涂覓食。春暖花開,到成都越冬的鳥兒們整裝待發,往北飛去。
在更南的鳥類遷徙回北的路線上,成都是旅途上的一個茶館,伴著紅花綠葉還有大好陽光,就觀鳥、拍攝來講,這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時刻了。
3月2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的荷花池邊,也有一群人屏氣凝神。這裡有最常出沒的翠鳥,如果能拍到入水捕魚的那一剎那,是攝影者們值得炫耀好幾天的事。作為成都觀鳥會推薦的成都十大觀鳥地之一,這個池塘,幾乎天天上演這樣的場景。
時間倒推100年,第一次來到四川的美國人珍·鮑爾德斯頓女士與華西協合大學教授戴謙和先生結婚,從此定居於華西壩校園。從那個三月的春天開始,隨後30年,她詳細記錄了以家為中心、方圓十多公里內看到的103種鳥類的居留狀況。
這是中國觀鳥著述的開山之作,也因此,成都被稱為中國內地觀鳥發源地之一。
白骨頂
兵分九路
記錄到水鳥51種9060隻
這個春天,成都觀鳥會的會長沈尤格外忙碌。
他籌備著要在本月底推出《成都150種鳥類觀賞手冊》,這可能是珍·鮑爾德斯頓女士1919年拉開成都地區觀鳥活動序幕以來,成都第一本綜合性本土觀鳥指南。為此,沈尤已經醞釀了13年。
在過去的這個冬天,成都觀鳥協會、德陽觀鳥愛鳥志願者協會、洪雅縣國有林場的43位觀鳥愛好者兵分九路,在成都平原、沱江、青衣江流域的17個區塊進行了成都平原越冬水鳥的同步調查,記錄到水鳥51種9060隻。全球極危的青頭潛鴨,今年再次出現在成都平原,這是這種全球存量不足1000隻的珍貴鳥類,連續第五年到成都越冬。
斑嘴鴨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這與成都近10年來的水環境治理、城市綠道、環城生態區建設等措施息息相關。「成都平原的濕地以河流、湖泊等內陸天然濕地和水稻田、堰塘等人工濕地為主,為種類繁多、數量較大的鳥類棲居繁殖、遷徙和越冬提供重要條件。」沈尤說,反映濕地環境的健康狀況,鳥類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水鳥主要以魚蝦、水草和水生物為食,食物充足可以說明水質環境的優良,表現水文環境的健康穩定狀況。」
本月30日,成都市第三十七屆愛鳥周活動將啟動——我國從1982年開始,確定每年4月—5月的第一周為「愛鳥周」,而成都定在4月的第一周。
這項已經連續舉辦了36年的活動,參與者越來越多。「打鳥」的發燒友、開始接觸自然教育的小朋友、普通市民、自然保護專業人士……過去12年里,成都範圍內連續開展的鳥類多樣性調查,基本掌握了成都市野鳥的種類與分布、變化情況。現在,成都的野生鳥類已有485種,白尾海雕這樣的大型猛禽出現,意味著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健康。
鳳頭??
[拍鳥指南]
記錄鳥類
而不是強迫它們配合人類表演
隨著觀鳥、拍鳥活動近年來升溫,有些拍攝者的不規範行為,讓沈尤、鄒滔等觀鳥先行者覺得無奈。「有些人為了拍得更清楚,把鳥巢周圍的枝丫清理掉,這樣會讓幼鳥暴露在天敵的視野中,很容易被吃掉。」鄒滔說,觀鳥和拍鳥看似兩碼事,其實息息相關,「無論是否認識每一種鳥,都應該以鳥為本,是記錄它們,而不是強迫它們配合人類表演。」
青腳鷸
拍鳥和觀鳥時也有一些基本要素:
1. 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著裝盡量接近自然本色.
2. 盡量保持安靜,避免驚嚇鳥類.
3. 不用任何不當的方法趕或話引鳥群。
4.觀測鳥類過境時,謹記不可過度打擾,它們迫切需要休息進食。
5.拍鳥時,請勿追著鳥類拍攝或使用閃光燈,以免其受到驚嚇。
6.不可為了觀鳥或拍鳥亂折花木,破壞候鳥棲息地及植被生態。
小??
來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作者
記者 譚曦 楊雪 攝影報道
TAG: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