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暖寶寶「到」小霸王「,同理心讓孩子朝兩個方向走

從」暖寶寶「到」小霸王「,同理心讓孩子朝兩個方向走

分享最實用的成長心理學

同理心,比我們想像得更重要。

大寶4歲半,二寶3歲。大寶和二寶在一起搭積木。二寶手笨笨的,總是不小心把搭好的東西弄壞。終於大寶急了,咬了二寶一口。二寶委屈得使勁哭,媽媽來了,一邊安慰,一邊責罵大寶。結果,大寶覺得媽媽不公平,也哭起來。媽媽徹底生氣了,把大寶晾在一邊,任他哭。

這時候,二寶突然不哭了,他知道哥哥受了委屈很難受,就走到哥哥身邊懇求他:「哥哥,你不要哭了。」但大寶沒理弟弟,繼續哭。二寶又轉向媽媽,替哥哥求情:「媽媽,哥哥哭了。我指給你看,哥哥哭了。」

大寶還是繼續流眼淚,乾脆不理他。二寶沒有放棄,又他換了種方式。他把積木擺好了,暖暖地對大寶說:「哥哥,我給你擺好了,你看!」

從一個小受害者,到一個講究兄弟情義的「暖寶寶」,二寶真是同理心爆棚。

同理心強,是情商高的一種表現。它對寶寶的性格發展影響巨大。在成年後,它還會成為我們社交能力的重要部分,不僅讓我們人緣更好,還能讓我們和另一半相處更融洽。

同理心是什麼?

大家一定都見到過這樣的情景。寶寶正在看電視,到了一個有點尷尬的橋段,結果寶寶表現得有點害羞,不好意思再接著看下去。這種「好丟人啊」的感覺,就是同理心的表現。我們感受到了別人正在經歷的情緒狀態,並且自己也產生了一樣的情緒。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據說曹丕聽了曹植的這首詩,也潸然淚下,放了弟弟一條生路。

同理心是怎麼來的?

心理學家對一些6-18個月的孩子做了兩個實驗。在第一個實驗里,孩子們觀看一段其他孩子哭的視頻。第二個實驗里,媽媽假裝在家裡傷了手腳。

心理學家們發現:8個月的孩子們,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而16個月大的孩子們更有可能去幫助媽媽。也就是說,在把寶寶們很小的時候,他們已經產生了同理心。

心理學家認為,1-3歲,是同理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照顧寶寶的人通常是媽媽、爸爸、祖輩、親戚,或者保姆。所以,早期的親子互動模式,是同理心發展的關鍵。

怎麼培養同理心?

在小嬰兒身上,我們常常見到這麼一種行為:寶寶看到媽媽在哭,自己也會揉揉的眼睛,表情憂傷。這種行為叫「動作模仿」。其實,同理心的英文原意就是,「動作模仿」,用來形容感知到別人體驗的能力。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模仿是寶寶學習情感反應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言傳不如身教。所以家長必須自己常常表現出同理心。

如果在寶寶小的時候,爸媽積極又敏感地響應寶寶的情感需求,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情緒,並且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就算是對寶寶表現出了同理心。這時候,寶寶就會模仿爸媽的同理心。相反,寶寶會模仿爸媽的麻木態度。

寶寶兩歲半左右,動作模仿就慢慢消失了。這時候,他們開始發覺,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感受並不形同。從這個階段開始,孩子們的同理心就有了質量差距。有些寶寶會比較敏感,另一些寶寶則比較遲鈍。

心理學家發現,寶寶同理心的兩級分化和家長的引導密切相關。引導寶寶多去體驗別人的情感,就能培養寶寶的同理心。

舉個例子,同理心強的寶寶犯錯時,媽媽往往是這麼幫寶寶認識問題:「寶寶,你看,你這麼做讓她多難受」;而不是簡單的責怪:「你這孩子,太淘了」,當然更不會這樣,對著絆倒寶寶的板凳說:「你這麼壞!絆倒我家寶寶。看我不打你!寶寶,你看媽媽打它」。

再舉個例子,寶寶想吃糖,你擔心吃壞了牙,不給她。結果寶寶哭鬧起來。兩種寶媽還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

第一種,「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一塊糖嗎?你哭也沒用,別以為你哭我就給你吃。」

第二種,」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你想吃糖,我不給你,對嗎?"(肯定孩子的情緒) 「我現在不給你吃,是因為你今天已經吃了兩塊糖,再吃就對牙齒不好了。我們把這塊糖留到明天吃,好不好?」 (講道理/因果關係) 「媽媽給你一個蘋果吃好不好?」 (給出解決方案)

第二種方法中,媽媽肯定了寶寶的感受,是鍛煉寶寶同理心的好方法。並且這位媽媽還給出了替代方案,寶寶會更容易接受,很可能就不哭了。

爸媽在和寶寶溝通時,常常掉進個大坑——猜錯寶寶行為背後的動機,然後亂給寶寶扣帽子。在上面的例子里,媽媽以為寶寶的哭鬧是在和自己較勁,所以會表達:「你以為你哭,我就答應你?」 但實際上,寶寶只是有點傷心,所以聰明媽媽會這麼說:「因為我不給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你傷心了,對吧?」 (這是正確的引導)

聰明的媽媽如果不知道原因,會問問她:「寶寶,你為什麼這麼傷心?」 如果寶寶不答,媽媽會簡單的安慰她,抱一抱她。這就是對寶寶表現同理心。是不是很簡單?很容易做到?

溝通里的另一個大坑是,爸媽常替寶寶的情緒做主。比如說,寶寶的皮膚比成人的敏感。冬天用熱水洗手洗腳是,寶寶忽然大叫:「好熱,燙死了」(寶寶比我們感受到的溫度至少高5度),爸媽不假思索的直接否定,「這水明明是溫的,哪裡燙?」 這種做法會扼殺掉寶寶的同理心,讓她在未來的社交活動中吃虧。

寶寶就好像一台高效的複印機,他們會把我們的每一個表情,每句話,每個動作,每個情緒,甚至我們對情緒的反應都複印到自己的潛意識裡。而這些模仿,就是建立同理心的基礎。

其實還有一種更高效的同理心訓練方法——角色扮演。

可以準備幾個小手偶,用它們在寶寶面前表演各種場景里的不同橋段。比如說,小狐狸搶走了小羊的玩具。這時候問問寶寶,小羊會怎樣啊?如果寶寶不回答,媽媽可以提醒她,「小羊是不是好傷心啊」。。。

大一點的寶寶,可以拿一個手偶和媽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起演即興的手偶劇。媽媽可以在扮演角色的時候,多聊情感話題,多問寶寶感受和解決方法。

當然還有特別負面,特別極端的例子:

在幼兒園裡,小鵬在玩耍中不小心碰到了一個小女孩。女孩莫名其妙的哭了。小鵬拍了她一下,然後小女孩哭得更厲害了。小鵬變得很生氣,像小狗一樣呲著牙叫:「不許哭,不許哭」。

結果小女孩哭得更凶,激怒了小鵬。小鵬開始使勁捶打小女孩後背,直到老師聽到小女孩的尖叫聲,跑過來制止。

如果我們把幼兒園打人事件里的寶寶換成成人,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虐待。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這種情況很可能源自寶寶對家庭暴力的模仿。

上面的案例來自一項心理學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類打人寶寶往往來自存在家暴的家庭環境。心理學家把這類寶寶與家庭背景類似,但沒有受到過暴力的寶寶做對比,結果發現:沒有受到過家暴的寶寶,他們會對其他小朋友的負面遭遇表現出同理心;而受過家暴的寶寶,往往對其他小朋友的不好遭遇漠不關心,甚至對他們表現出恐懼、憤怒,後者身體攻擊。

過度體罰和家暴是同理心的頭號敵人。它可能會滅絕同理心。

同理心有兩個重要規律

不斷演變:同理心是隨著經歷不斷變化的。雖然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它本身的發展並不會在兒童階段停止。我們成年人也可以經過鍛煉不斷提升同理心。

可以「遺傳」:根據長期的跟蹤統計,心理學家發現,同理心的缺失,可以出現代代相傳的趨勢。殘酷的父母,會把年幼時的悲慘遭遇輪迴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果我們正身處在惡性輪迴里,要打破它,就必須從自己這一代做起。

你知道同理心的存在嗎?你是怎麼幫寶寶建立同理心的?

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給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驚!3歲寶寶竟因為「防霾口罩」差點毀容!
只要動動手指,馬上成為藝術家,簡單易學,啟迪寶寶智力和想像力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