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美貿易戰以及對各自供應鏈的影響
美國和中國旨在促進地方發展的潛在政策轉變製造業可能會顛覆全球供應鏈25年的投資。我們檢查在資本和時間上搬遷生產需要多少費用以及如何進行將影響公司、工人和消費者。我們利用獨特的途徑3種不同產品的生產具有全球吸引力–智能手機,服裝和飛機–識別供應鏈中勞動力、IP和產品變數的環節周期為新的貿易模式的出現創造了可能性。
我們相信,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將智能手機供應鏈或服裝搬到美國,主要是由於勞動力挑戰(包括成本和供給)。
我們估計,服裝的生產成本將增加46%,服裝的生產成本將增加37%智能手機如果在美國生產,會導致在美國市場上GDP增長15%左右美國消費者的價格(假設OEM/零售利潤不變)我們看到了中國在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投資時遇到的障礙與IP、安全和長產品周期相關的平面。
一些令我們吃驚的事實:
自動化有可能減少傳統電話線路工人的數量但是創建新的工程角色。一位專家估計自動化可以將最終裝配所需的人數減少40-70%。然而,這將需要OEMs改變產品周期/設計,使自動化實用。
中國購買的機器人比美國多,儘管製造勞動力成本高每小時2-3美元;
>50%的智能手機和服裝製造業的工作正處於最後階段生產,因此僅導致部分供應鏈轉移的政策可能不會產生很多工作。
第1章: 中美貿易101–~3000億美元以後,供應鏈。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為350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FDI)數據有兩個讓我們感到特別驚訝的地方:
(A)美國駐中國各實體投資了近3000億美元的累計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和過去25年在美國的中國實體的數據來自於2015年,來自中國在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了美國在以下方面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國首次出現在數據集中(儘管我們讚賞資本管制和外匯管制)問題可能對此有影響)
數據表明,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既是為了獲得市場准入,也是為了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中國在製造業僱傭了超過1億人)與美國只有1200萬人相比,你可能不知道與美國相比,中國是手機、飛機和服裝的大市場。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在以下領域給美國與中國造成了貿易逆差,例如電子和服裝,並為中國與美國在市場等運輸和農業
第2章:轉型時期的政策–勞動力是美國面臨的一個關鍵障礙
IP是中國實現國內目標的主要挑戰特朗普總統提出的美國政策,如邊境稅和關稅,旨在增加本地製造業,但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倡議有可能在飛機和半成品等領域增加當地產量的競爭目標
高盛經濟團隊的顯著估計在本節包括:1)以目的地為基礎、調整邊境的稅收可能導致總價格在美國水平上升了0.8%,扣除了保證金收縮和外匯波動。
2)美國企業面臨4-6.5%的平均出口關稅,但中國的進口面臨的是美國平均約3%的關稅
美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增加製造業的勞動力
每小時6至7倍的成本高於中國(儘管不同的製造業構成)比較困難)和熟練勞動力的可獲得性。在中國,主要的挑戰是大約有足夠的知識產權。這個數字讓我們吃驚:中國已經把研發增加到了2.1%。
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從2000年的不到1%上升到與美國相比的R&D2015年強度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8%,2000年為2.6%
第3章:關於智能手機、服裝和飛機的案例研究
對於智能手機,我們認為可能需要5年時間,需要30-35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才能將對美國的供應鏈,但不考慮生產的變化任何重大轉變都可能帶來的過程。假設可以找到工人並且沒有考慮到進一步的自動化,我們估計生產成本可以但是,鑒於幾乎所有這些生產成本的增加都是由於作為最終裝配的勞動力,OEMs可以被激勵改變設計/產品周期為啟用自動化功能
在服裝方面,我們相信,要找到並培訓足夠的勞動力將需要5-10年的時間由於該行業僅有約25萬製造業員工在美國美國與中國的8-900萬,生產成本可能上升46%,消費價格可能上升可能會增加約14%(假設零售商/品牌利潤率或外匯影響沒有變化)。
對於飛機,中國專註於發展技術,但在寬領域存在雙頭壟斷IP,產品周期長,安全要求很高;
三。所涉經費問題
對於智能手機,我們認為美國的IDMs(例如,英特爾、TI、Qorvo)可以從一個邊界中受益考慮到他們在美國的能力能夠帶來分享的好處,我們也認為美國是最終的像Flex和Jabil這樣的彙編程序可能會受益,因為它們可以分享。大多數公司面臨風險的包括亞洲鑄造廠(如台積電、華宏)、包裝廠(ASE/SPIL)和最終的由於每個公司都有失去股份的可能,所以彙編程序(鴻海,威斯頓,和碩)。
我們也看到了像蘋果這樣的原始設備製造商面臨的風險,因為價格上漲可能損害需求。
就服裝而言,我們看到的主要是對個別公司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們認為,在美國有顯著曝光率和利潤率較低的國內服裝品牌(AEO)。
GPS、URBN、ASNA)以及國內服裝批發品牌被迫承接在主要零售夥伴(PVH、UAA、RL、VFC)的定價將受影響最大,因為這些公司將不得不將14%的價格上漲轉嫁到消費者手中為了抵消更高的投入成本的影響,估計是必要的。同樣,我們認為一些總部位於亞洲的OEMs將跟隨品牌的採購策略而發展但我們認為,這些公司的利潤很可能因美國的生產能力而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認為以亞洲為基礎的原始設備製造商的成本膨脹是有目共睹的美國的風險敞口較高,利潤率較低–如Stella和Makalot–最為糟糕考慮到成本增加對利潤緊縮的敏感性,
在飛機方面,如果中國實施報復性限制,空客可能比波音受益專門針對美國產品
本節中的要點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多年來一直在增長。
從1990年到2015年,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了近2300億美元。同期,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了640億美元。·許多最大的貿易流動是在有重大跨界活動的市場。
投資。例如,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技術和從2000年到2015年,電力設備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7%,中國的鞋類和同期服裝出口增長了16%。
·我們認為,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是受利益驅動的在新的收入機會中,有時由於鄰近其他供應商的優勢,而且還有機會少花勞力。
審查外國直接投資及其對貿易流動的影響中美兩國的經濟聯繫多年來一直在加強。
美國目前旨在增加美國製造業的政策建議具有潛力更新25年的供應鏈投資。根據一份來自銠集團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交易數據,從1990年到2015年,美國公司和子公司投資2280億美元中國共投資640億美元在美國(展品)7-8).美國公司主要投資於IT與通訊,化學,和中國的材料工業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已經被驅動主要由能源和房地產,但越來越多的投資已在科技。
外國直接投資將美國和中國的供應鏈聯繫在一起,在以下幾個領域公司要麼在國際上設立工廠,要麼通過收購知識產權進入新的市場。
Rhodium數據集顯示美國公司累計外國直接投資額的2280億美元,包括1300家美國公司在1990年至2015年間在中國開展業務,其中有430家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投資超過10億美元的56美元
美國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71%投資於新建項目,如工廠和根據Rhodium數據,餘額用於收購中國公司進行了1200次個人交易,總價值為64億美元
在同一時期內——85%的增長發生在過去五年中。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企業在華直接投資佔比近90%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
2015年,中國FDI首次超過美國,2015年中國FDI目標是房地產、金融和能源市場。這部分來自中國在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
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可能是為了轉移貨幣風險和資金2015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最大的領域是運輸、電子和化學品市場(正表9)
投資的增加、工廠的建立和知識產權的取得共同促成了中美貿易量的大幅增長
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約4800億美元的商品。
自2000年以來增長了約4000億美元,或11%的年均增長率。美國2015年,僅向中國出口了約1150億美元的貨物,這使得美國的赤字約3500億美元(展覽品10-11)。美國佔中國的18%,2015年出口總額和對美出口佔中國GDP的3%
許多最大規模的貿易流動發生在跨界交易頻繁的市場里投資(表12).例如在技術和電氣設備方面,美國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1360億美元,高於200億美元15年的水平之前,或CAGR值為13%。美國在這一類別中的出口僅以1%的CAGR值增長同樣,美國進口了約310億美元的服裝;
2015年來自中國的鞋子從2000年的80億美元上漲。全球出口來自美國2015年,此類國家的美元價值為30億美元,而2000年為40億美元,即CAGR2%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的價值不僅以美元計算但在許多類別中,中國在總進口中所佔的比例都很高(以及某些消費品,如玩具和雨傘,中國佔了全美的80-90%進口;表13)中國在美國鞋類進口中所佔比例也很高。
傢具和電子產品。美國在運輸和農業等市場上對中國有盈餘產品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所佔比例最高進口是飛機及相關零部件,美國公司佔中國進口的63%
(圖表14)美國還向中國出口其他運輸設備,例如作為汽車,但美國公司在中國汽車總進口中所佔比例較小–。約20%
TAG:物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