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討好型人格:它是一種病嗎?

討好型人格:它是一種病嗎?

GIF

腦袋中充滿衝突的念頭,覺得自己總是在做討好的行為。

人家丟個訊息來,要我找論文資料,我就很有壓力得幫對方完成。

如果我說我沒有,對方就說,讓我去問我的同學。

假如我自己遇到事情,如果不是必要,我是很難得為自己跟同學討人情。

但是常常總是為了別人去欠人情,這矛盾極了。

討厭死這樣的自己。

但是省思過,可能是因為自己遭受過被人拒絕的感覺,感受過很多人都是自私的。所以自己不希望別人跟我遭遇到同樣的事情,反倒好像魔咒般,下蠱自己:

一定都幫別人,要滿足人家的要求。

讓自己再累,也得做,不然自己就不對。

明明內心中已經衝突了,卻是如果不這樣做,就覺得好像對不起人家。

如果我敷衍說場面話,好像就是違反道德,說謊欺騙人家。

小到在我很累無法聽對方講電話的情況下,會被對方覺得自己不重視他。

我得花更多的心力去討好對方,先示好賠不是。

只因為我在乎對方

有人問我是否太過於害怕不被喜歡,害怕被別人討厭,怕別人不理我。

感覺很常被人勒索情感,但是卻又無法做個不在意的人。

雖然我有朋友說覺得我很多朋友,

但是我常無言,真正願意真心對我的朋友,有嗎?

電話拿起來,有時該打電話對誰說?

好想做個多為自己想一點的人喔!

不要在意別人,能做自己。

什麼是人格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首先,我們要先說明「人格」的定義。事實上,這個主題的範圍很大,在心理學的領域裡面,有一個獨立的分類,就叫做人格心理學。

從通俗的角度來講,人格就是每一個人,遇到不同的事情,通常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有人上課上到一半,老師突然因為肚子痛而提早下課,一定有的同學會很高興,因為他可以提早下課;也一定有人會覺得很可惜,因為自己沒機會聽到後半段的課程;當然,也會有人關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老師的身體健康。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每個人的反映不同,這是很常見的狀況。但是,心理學家發現有一些「事件-反應」,經常是一整組的出現。例如:有的人非常關心別人,即便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別人。同樣的這批人,往往又喜歡抱怨,常常感覺自己犧牲太多,好心都沒有好報。這樣的一些「事件-反應」的連鎖,就形成了不同的特質組合,也就是人格。

例如,討好型人格可能會有下列幾點特質:

1、喜歡大家和和氣氣,害怕拒絕別人,害怕衝突和矛盾。

2、如果雙方發生談不攏的時候,很容易自己主動讓步,做出犧牲,把利益留給別人,自己則顯露一種寬宏大量的態度。

3、拒絕別人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

4、害怕請求幫助,別人的幫助是一種恩惠。

5、私底下,他們內心衝突很多,跟自己親近的人抱怨,認為對方很霸道,一點都不講理。

6、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不夠好。活得很累很壓抑,憤怒又抑鬱。

當然,討好型人格的人,不會只有這幾種特質,臨床上的經驗,往往會有幾十種特質一起出現。然而,另一方面,也不會有人具備討好型人格的全部特質,一個都不漏──通常,會出現個七、八成的討好型人格特質,比重就算很高的了。

更甚者,一個人也未必只有一種人格,常見的狀況是:有一些人格比較顯著,其他人格比較不明顯。當然,也需要和多重人格進行區分,因為這些人格是各佔一定比重的──而多重人格往往是每一種人格都很強烈,所以才會在某些時候,某一種人格很明顯,在另外一些時候,卻會轉變成為另外一種人格。但是必須強調的是:絕大多數的人格會因為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心情而有不同的特質,而隨著人格比重的不同,實際表現的結果也不同。

同樣的一種精神疾病,出現在不同人格的人身上,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例如:討好型人格的人,罹患抑鬱症的時候,可能是更容易退縮,躲起來不見人的;相反的,戲劇型人格的人,罹患抑鬱症的時候,可能反而更加積極主動,更喜歡社交活動的。由於人格通常只會影響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的表現方式,充其量,會讓心理治療專家,必須採取不同的治療技術,但是人格本身卻往往不是疾病的一部份。

但是有些時候,人格也會故障,這時候,就叫做人格障礙症。人格發生故障的機率並不算太低,但是很容易被忽略掉,被當作一般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來處理。例如,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關心」對抑鬱症患者是有幫助的,但是面對合併有妄想型人格障礙症的抑鬱症患者時,可千萬不要隨便關心一通——同樣一句「為難你了,我能了解你的痛苦」講給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聽,患者會感受到被接納、被支持的溫暖,但是在合併有妄想型人格障礙症的抑鬱症患者耳里,他們卻會立刻對你表現敵意,因為他們會想:「你怎麼知道我很為難?你又怎麼知道我很痛苦?你是不是長期都在窺視我的一舉一動?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有什麼陰謀?」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心理學上的共識是原生創傷。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或者控制欲過強的父母容易塑造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原生家庭沒有體會到無條件的愛,孩子需要靠討好、看臉色才能獲得父母的認可。在原生家庭習得的人際模式會伴隨終生,它會讓你沒有自信,習慣性討好別人,認為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幫助。

討好型人格也有自己本身的優勢,所以無須全盤否定自己。討好型人格因為常常對人際中的衝突保持敏感,所以能夠更好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能夠更體諒他人。討好型人格的人害怕求助,沒有安全感,但從另一面來看,他是養成了自給自足的個體循環,能夠培養自我獨立。

討好型人格有一個巨大的劣勢,就是不會拒絕、又羞於求助,外界對討好型人格的誤區是:討好型人格要學會拒絕別人。但其實在討好型人格的人看來,拒絕別人,比接納請求、硬著頭皮完成更難受。討好型人格通常只出現在被請求幫助的單向關係中,關係得不到流動,久而久之就會令關係冷卻。

GIF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可以選擇不變,也可以選擇改變。一方面是讓自己繼續原有的、習慣性的討好行為,用方法和技巧讓自己輕鬆一些,例如可以選擇只答應一部分請求,讓自己達到情緒與疲憊的平衡。適當地鍛煉自己,讓自己學會索取。有時候,與他人建立關係,索取比施給更加有效。因為索取是讓對方建立成就感的過程,也產生了你來我往的可能性。

討好型人格也可以選擇喜歡這樣的自己,有意識地自我保護或者鍛造自己的實力。在社交場合,先和自己熟識的人交流,再慢慢過渡到陌生群體。遇到矛盾衝突時,可以通過一些技巧讓自己保持平靜,例如轉移注意力、遠離衝突矛盾點、練習放鬆等等。在這樣逐步的改良中,討好型人格才能逐漸積累起自信,有所成長。

如果要改變,便要從自己的思維模式上入手,去除道德綁架,要意識到自我的重要性。要想修整也並非一朝一夕,明確自己的需求,並且慢慢練習將自己的需求與情緒正確地表達出來。如果自己做不到,也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輔助。人格並非意味著疾病,認識自己的人格,更加了解自我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醫生DrPaul 的精彩文章:

讀懂愛的語言,學會表達愛

TAG:心理醫生DrPaul |